老房子的記憶:周恩來舊居

2020-01-09   團結報黨派e家

周恩來淮安故居

周恩來總理祖籍浙江紹興,成年後到日本和歐洲留學,回國後先後在廣州、上海、武漢、重慶、南京及延安等地領導革命工作,直到1949年後進入北京。在周恩來工作生活過的這些地方,如今大都還保留著他的舊居,在這些斑駁的老房子裡,我們仍能感受到他的氣息。

淮安駙馬巷

紹興讀書人歷來有做師爺的習俗,周家祖先也是如此。1863年秋,周恩來祖父周起魁追隨兄長到江蘇淮安,後來當了淮安府的刑名師爺。在周家紹興祖居「百歲堂」的三門上,有一副對聯:「蓮溪綿世澤,沂國振家聲。」對聯中的「蓮溪」指的是周氏始祖宋代大學者周敦頤。「沂國」則是指紹興寶佑橋周氏祖周茂,元代進士、左丞相,曾封沂國公。當了幾年師爺後,積攢了一些銀子的周起魁回紹興娶親,新娘姓魯,乳名大姑,她的父親也在衙門裡做幕僚。後來魯大姑接連生了幾個兒子,次子周貽能(後更名周劭綱)就是周恩來的父親。1878年,周起魁在淮安城內駙馬巷買下一幢房子,這就是周恩來的出生地,他在這裡生活了十幾年。

周起魁到淮安不久便與兄長在城裡買了一所宅院,為後代留下了一個遮風避雨之所。位於駙馬巷的周宅是一所典型的近代官僚宅院,青磚瓦木結構,分為東西兩院,共有30多間房子,院子裡有水井和菜園,周恩來的祖父、父母和嗣母都住在這裡。

1897年,周起魁次子周貽能與南昌萬青選之女萬十二姑成親,萬青選在蘇北一帶為官多年,曾任淮安府和徐州府同知,政聲頗佳。1898年3月5日清晨,萬十二姑在駙馬巷周家院產下一個眉清目秀的男嬰,這就是日後影響了中國和世界的偉人周恩來。

周恩來出生時,祖父周起魁已經去世,家道日漸衰敗;而父親為人老實膽小,收入也不高,多虧母親勤儉持家才勉強度日。萬十二姑美麗善良,在家讀過幾年私塾,性格開朗,精明果斷,嫁給周貽能後,周家大小事情都離不開她,周恩來從母親身上學到許多辦事的方法,對他後來產生了重要影響。由於過度勞累,萬十二姑積勞成疾,30多歲便去世了,這時周恩來才10歲左右。多年後周恩來接受美國記者李勃曼採訪時談起母親和當年往事:「我的母親長得很漂亮,為人善良……我出生後,因叔父周貽淦已去世,照傳統習慣,把我過繼給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撫養。叔母即嗣母陳氏,是受過教育的女子,在我五歲時就常給我講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緣》等。嗣母終日守在房中不出門,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承繼過來的。但我的生母是個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這一部分。」

1910年春,周恩來經大運河北上,隨伯父去東北求學,再沒有回過淮安駙馬巷那所老宅子。

曾家岩和紅岩村

抗戰爆發後,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正式到山城辦公。周恩來在重慶住在曾家岩50號,這裡原為重慶地方人士趙少龍和趙佩珊夫婦的私產,他們為躲避日軍轟炸遷往鄉下,房子被國民黨立法委員陳長蘅租住。1939年2月,鄧穎超以周恩來名義從陳長蘅手裡租用部分房屋,作為周恩來和南方局在城裡的辦公地點,對外則用周公館的名義。

曾家岩50號前樓直接臨街,樓後是一個細長的天井,後樓三層,是周公館的主體建築,當時一些辦公室和會客室都設在此處。穿出後樓是周公館後院,院落不大,卻是南方局的核心位置,因為前院天井是國共雙方人員共同出入的地方,只有這個後院為中共獨享,非常幽靜、隱蔽。後院還有一排平房,是南方局工作人員的辦公室和宿舍,院子左側是周恩來與鄧穎超臥房兼辦公室,右角是食堂和餐廳。

中共南方局文委當時也在周公館辦公,皖南事變後,國民黨掀起了反共高潮。周恩來與南方局同事一道,選擇話劇作為宣傳輿論工具,發起組織了霧季公演。此間,重慶文化界先後創作排演了《天國春秋》《棠棣之花》《屈原》等100多部話劇,這個時期在中國現代話劇史上非常有名。

因為曾家岩周公館離國民黨首腦機關太近,周圍環境又非常複雜,所以周恩來一般不住在那裡,只有在城裡工作很晚時才在曾家岩休息。當時南方局在重慶的辦公場所主要有紅岩村、曾家岩和新華日報社,紅岩村是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位於重慶郊區一片山地,原來是個果園,後來蓋了一座三層簡易小樓,作為南方局和辦事處的辦公場所。

抗戰爆發後,周恩來父親周貽能因年老體弱,被安置在紅岩村居住,大家都稱呼他周老太爺,鄧穎超則叫他老爺子。1942年7月初,周恩來因病住進了歌樂山醫院,此間周貽能突然中風去世。當時周恩來剛剛做了手術,大家知道他對父親感情很深,怕他精神受刺激,於是便封鎖了這個消息。

後來周恩來察覺出異常,經詢問才知道父親已去世三日,他對鄧穎超大發雷霆:「老爺子過世這麼大的事為什麼要瞞著我,你跟我這麼多年還不知道我?」周恩來隨即致電毛澤東:「主席,歸後始知我父已病故三日,悲痛之極,抱恨終天。當於次日安葬。」毛澤東很快復電:「尊翁逝世,政治局同人均深致哀悼,尚望節哀。重病新愈,望多休息,並注意以後在工作中節勞為盼。」周恩來拖著病體為父親守靈,隨後將其安葬在紅岩村附近的一處墓地。

從1939年至1946年,周恩來在曾家岩和紅岩村居住了整整7年。

上海周公館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從重慶回到南京,中共代表團也隨之東遷,周恩來作為主要代表負責與國民党進行談判。在國共兩黨談判期間,周恩來經常奔波於南京和上海之間,他在上海馬斯南路107號(今馬斯南路73號)有一處住宅,這裡同時也是中共代表團駐上海的辦事處。住宅大門銅牌上鐫有「周公館」三個大字,下面還有一行英文,譯成漢語就是「周恩來將軍官邸」。

周公館是一幢獨立花園洋房,共有三層,對面是京劇大師梅蘭芳公館。這一帶原來是法租界的高級住宅區,從來沒有商鋪和小商小販,但周恩來搬到這裡後,馬路上突然出現了一些黃包車夫和修鞋攤,還有一些晃來晃去的小商販。原來這些人都是國民黨情報機構派來的特工人員,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監視周公館的一舉一動。

周恩來在上海還有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在國統區開展統戰、宣傳、外事和文化工作。周恩來在周公館接待過許多愛國民主人士,當時他們自稱第三方面人士。周公館的常客有宋慶齡、張瀾、沈鈞儒、史良、黃炎培、許廣平、章伯鈞、羅隆基和章乃器等人,這些知名人士在1949年後大都留下來參加了新中國的建設。

1946年11月,因國共和談破裂,周恩來及中共代表團撤返延安,離開了上海灘這座漂亮的「周公館」。(魏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