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
父母總說想給孩子生一個伴兒,擔心在自己百年之後,孩子還有一個親人可以陪伴著他。
開始我並不是很能理解這種感情,儘管我家裡兄弟姐妹的關係還不錯,可是卻不認為兄弟姐妹可以「陪伴」自己的老年生活,直到我看到這個熱搜:
87歲的弟弟背著30斤紅薯去看望89歲的哥哥,因為疫情的原因,哥兒倆已經好久沒見過了,於是弟弟就打算去看看哥哥,結果路上迷路了,民警陪著找了40分鐘的路才找到。
很多人說,這就是親情,是世界上最穩定的感情。
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有時候挺讓人有觸動的。
哥哥姐姐想要什麼,弟弟妹妹都屁顛兒屁顛兒的照辦,最誇張的是一個網友說,充電線在距離床頭一米的地方,她也會喊弟弟過來幫忙遞!
弟弟妹妹們討好哥哥姐姐的「手段」可是層出不窮:
當個聽話的小尾巴,讓幹什麼幹什麼;
吃什麼、喝什麼、玩什麼都能想著哥哥姐姐;
哥哥姐姐被媽媽罵了,他們還能來安慰;
……
這著實讓很多哥哥姐姐感動壞了,無論從親情來講,還是從私心來講,有個弟弟妹妹好處還是挺多的。
不僅如此,現在的年輕人感情生活越來越不穩定了,有天天喊著不結婚、不要娃的;也有結婚沒多久就對婚姻生活失望的;還有的想要活出自我的……
這也就罷了,隨著科技的發達,年輕人的生活圈子也被他們自己困的死死的,更別說朋友圈子了。
在這種大趨勢之下,有一個弟弟妹妹、哥哥姐姐,實在是人生一大幸事。
但是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不都是和諧的。
前一段時間刷小視頻,一個媽媽對兒子說:「你為什麼不願意要妹妹啊,每次出去的時候,妹妹都會想著你,給你帶好吃的、好玩兒的。你再想想,你真捨得把妹妹送走嗎?」
兒子認真想了想說:「送,妹妹帶來的壞處比好處多。」
這會讓父母很傷心,明明應該是手足情深,孩子卻在用好處、壞處來比較妹妹帶來的影響。
本來應該是「互利互惠、互相扶持」的關係,變成了「互相競爭、互相厭惡」,出現這種問題,其實和父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父母偏愛一個的時候,這一個就容易持寵而嬌,而另一個則會嫉妒。
當父母總是念叨著謙讓的時候,兩個孩子內心都是不服的,特別是老大會想:以前明明是我一個人的,現在只有我的一半。
當父母沒有教會老大分享是什麼,老二就出生的時候,老大很難去包容老二。
……
父母對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影響是實在是太大了,甚至可以決定兩個孩子在將來是敵是友。
如果家裡有了兩個娃,甚至有了多個娃,讓孩子們在長大成人,甚至變老之後能夠成為互相扶持、互相關心的存在,
那麼父母就不得不擔起讓孩子團結友愛的責任。
首先就是夫妻關係要大於親子關係,讓孩子從一開始就知道,一個人的愛可以分成好幾份,是不能獨占的。
當夫妻關係大於親子關係,家庭中的愛才能流通,同時也是給孩子一個關於「如何愛」的正確榜樣,才能引導大寶去照顧、愛護二寶。
如果親子關係大於夫妻關係的時候,本來大寶收穫的是父母全部的注意力,二寶出生,無論父母對大寶的態度是否改變,都無法改變二寶分割走父母注意力的事實。
說道注意力,就不得不說,孩子對於注意力是敏感的。
在《父母·挑戰》這本書中曾經提到家庭權利方面的問題,孩子在家庭中,通過獲得父母的注意力來確定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當二寶出生之後,父母的注意力不總是在大寶一個人身上,這會讓大寶感到不安。
但是在書中提到了另一種給予大寶安全感的方式:讓大寶付出,能讓他確定自己在家裡的地位。
當二寶出生後,大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話語權」、「地位」都是提升了的,這時候父母可以讓大寶做一些幫助二寶的事情,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會讓大寶產生成就感,也會讓大寶更容易接受二寶的存在,甚至會十分寵二寶。
除了上面提到的,其實父母還可以讓孩子多看一些關於兄弟姐妹一起冒險、相互關心的動畫片或電影。
父母可以讓兩個孩子互相想著對方、互相成為依靠,也可以讓他們相看兩厭、互相討厭,這就要看父母是怎樣去引導了。
父母都希望孩子們能夠相互扶持、相互照顧,甚至到孩子們都變老的時候,仍舊能一直想著對方,互相都有個念想。
讓孩子們和睦的這些技巧,父母不得不去掌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XUBfc3QBLq-Ct6CZ-yn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