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顏值,陷於內涵,留住鄉愁!磁縣這個村有多美?

2019-11-28     邯鄲之窗

整齊的屋舍、乾淨的村道、

林立的太陽能路燈……

在磁縣賈璧鄉柴莊村

曾經雜物堆積的房前屋後,

如今變得乾淨整潔;

曾經滿是柴草垛的道路兩旁,

如今綠樹搖曳;

曾經的沙石路,如今已是水泥路;

清除垃圾,剷除積垢,壘砌花牆,栽樹種花,

鄉韻悠悠,村風融融,如詩如畫……

一幅水清路凈、景美人和的美麗畫卷

正在這裡徐徐展開

柴莊村也叫小嶺底,坐落在北賈璧鄉西南五公里處,三面環山,一條鄉間道自東北沿溝谷蜿蜒而至,穿村落過柴莊隧道與北賈璧鄉嶺西四村相連。以前柴莊村是方圓有名的窮山村,環村都是高低不平的坡條地,連片蓆子大的好溝地都沒有,如今村莊環境變好了,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增強了,而這種改變,得益於磁縣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行動的持續推進。

下面,就讓小編帶您進村轉一轉吧

提前謀劃,不等不靠

柴莊村地處偏僻,村裡的戲樓牆破頂漏,文化廣場一下雨就是個泥潭,十天半月不能進腳,全縣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以來,村裡自籌資金幾十萬,把戲樓翻建一新,500平方米的廣場全部硬化,安裝健身器材16套,使村級辦公設施、文化活動場所煥然一新。

整修道路兩側

乾淨整齊的街道

節能環保的太陽能路燈

溫馨整潔的農家院

2017年村裡墊資50萬元,兩請專家三易井口,使柴莊村民們告別了吃躉水的歷史,喝上了清冽甘甜的泉水;2018年在新修的水泥大道兩旁,種花植草、栽觀賞樹,並安裝太陽能路燈30盞,投入資金20萬,美化、亮化了村莊;今年,又投資13萬為道路兩側修築長城牆、種樹1200多顆,使名不見經傳的柴莊村,一舉成為全鄉的標杆村。


在街道改造提升的基礎上,今年,柴莊村又投資5萬餘元通過手繪200平方的文化牆,為鄉村注入文化靈魂,打造了一道道弘揚時代新風尚、傳遞社會「正能量」的前沿陣地。

推進綠色發展,荒山變「金山」

始於顏值,陷於內涵,留住鄉愁!磁縣這個村有多美?

柴莊村民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大量引進經濟果林品種,綠化了荒山荒坡,擴大了種植規模,提高了群眾收入。

黨員幹部衝鋒在前,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從2012年開始,村黨員幹部就帶領群眾上山開荒植樹,沒有樹苗,黨員幹部帶頭墊資購買;用水不便,村幹部上下跑辦項目,投資80餘萬元打深井一眼,深度475米,墊資200多萬元,在環村山坡上修建7個蓄水池,可蓄水3700立方米,修建蓄水井20個,可存儲水量1000多方,極大的方便了荒山植樹澆水,提高了樹苗的成活率,群眾義務植樹積極性空前高漲。

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促進果林早見成效。2012年以來,村「兩委」幹部帶領黨員、群眾代表赴山東、山西、保定、邢台、甘肅等地觀摩學習,實地取經,引進清香核桃3萬餘株、雙季槐2萬餘株、新品種桃樹5000餘株、伏椒和無刺椒1萬餘株。為確保引進品種早見成效,村幹部爭跑項目並墊資30萬元,在環山林帶修建灌溉管道25000多米,為保證荒坡蓄水能力,墊資50萬元整修梯田300餘畝,整修田間道路5000多米,連續8年聘請林果專家上山指導修剪果林。通過一系列科學精細化管理措施,進一步提高了出果率和果品,提高了群眾收入,目前,已成型的果林每畝收入在1500元左右。

全面部署實施,變荒山為「金山」。荒山綠化工作開展後,該村從深層次細抓荒山綠化工作,研究果樹、藥材、農作物立體化種植模式,變粗放型向實用型、經濟型轉變,使荒山更綠,村莊更美,真正實現松柏壓頂,果樹纏腰,百姓富裕。

始於顏值,陷於內涵,留住鄉愁

柴莊村在努力提高人居環境、植樹造林的同時,也不忘保護村莊的「原生態」。據村支書柴春玉介紹,柴莊村歷史悠久,明末清初的民居就有四十餘戶,抗戰期間這裡也是八路軍重要活動區域,村裡依然保存著當年的糧庫、辦公場所和炮樓。

「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與保護傳統村落可以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發展好了更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這為鄉村旅遊開發提供了基礎升級與氛圍營造,把『鄉愁』留住才能留住人」柴春玉說。

「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如今的柴莊村,綠意濃了、房前屋後凈了、干群眾關係更加密切了,通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這一抓手,從根本上實現了「一舉多效、全盤激活」的發展目標。

(磁力磁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XC9Lw24BMH2_cNUg6yw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