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部編版上冊第13課《東漢的興亡》知識點

2020-09-23     啟達初中

原標題:七年級歷史部編版上冊第13課《東漢的興亡》知識點

東漢的興亡》

課標要求

了解東漢的建立,知道東漢外戚、宦官專權造成的社會動盪。

基礎解讀

一、光武中興

1、新朝建立: 9年 外戚王莽滅西漢;後被農民起義(綠林、赤眉起義)推翻。

2、西漢建立:25年 劉秀(光武帝)建立 定都洛陽

漢光武帝劉秀

漢光武帝劉秀(前6—57),漢景帝後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對王莽,昆陽之戰,光武力挽狂瀾,戰勝王尋等百萬之眾,一時土崩瓦解。統一天下,定都洛陽,重新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在位三十三年,諡號光武,廟號世祖。

3、光武中興 釋義:

漢光武帝劉秀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一系列穩定社會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統治後期,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

措施:

(1)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法;

(2)合併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

(3)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

東漢全盛圖

二、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表現:

(1)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把持朝政。

(2)政治腐朽不堪,社會混亂,人民遭殃。

影響:

皇權衰弱、朝政混亂、東漢的衰敗

三、黃巾起義(起義者頭綁黃巾,被稱為「黃巾」)

時間:184年

領導者:張角

創立組織:太平道

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 天下大吉」。

拓展延伸

西漢出現「文景之治」的盛世時期;東漢出現「光武中興」的繁榮局面。思考:古代盛世局面出現有哪些共同原因?

統治者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輕徭薄賦;

統治者善於用人、納諫;

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

行之有效政策的長期堅持,有持續性和穩定性等等。

習題處理

1.下表列出了東漢後期10個皇帝的即位年齡及壽命。

算一算,這些東漢皇帝即位時的年齡平均是多少?他們的平均壽命是多少?

即位時的年齡平均是:9.5歲;平均壽命是:24歲

2.閱讀材料並回答問題。

《後漢書.黃埔嵩傳》記載,黃巾起義爆發後,起義軍「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向(響)應,京師震動。」? 想一想,為什麼黃巾起義會得到天下響應?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東漢後期的朝政越來越腐敗,時局動盪不安,大批貧民流離失所,自然災害頻繁。

3、漢順帝末年,京都流傳一首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候。」這首童謠反映了當時什麼樣的政治狀況?

反映當時的政治統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員受到排擠陷害,社會混亂,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練一練

火眼金睛找錯誤

西漢後期,朝政腐敗,公元9年外戚張角奪取政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公元前25年,西漢宗室劉邦建立東漢,他鞏固統治,使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漢武中興」。

東漢中期後,即位的皇帝大多年邁,導致外戚權力膨脹,後來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東漢走向衰亡。 東漢後期,天災人禍,時局動盪,184年,經過精心策劃,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使東漢一蹶不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WxD8uHQBd8y1i3sJu_S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