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意和家長交流怎麼辦?想要有效溝通注意一點就夠了

2020-01-16   春花育兒

家長除了每天要照顧孩子的吃穿之外,更重要的時要與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孩子心理狀態,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惑和成長中面臨的煩惱。

作為家長要引導孩子和自己多交流,但現在的問題就是孩子回家之後,和家長面對面的沉浸在手機中,沒有什麼實際的交流。甚至和家長說話在微信上打字都比實際溝通來得多。

很多家長覺得和孩子沒什麼話可說,而孩子對家長的話也是充耳不聞,或者乾脆和家長說的「反著來」,其實溝通是有技巧的,尤其是和最親近的人更要多掌握一些溝通的訣竅,因為都是彼此互相了解,那麼家長如何才能做到和孩子有效交流呢?

和家長不願意交流的情況大多數發生在青春期之後,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覺得家長的管教是一種束縛,交流需要雙方互動,是一種交換想法,表達自己態度的事情。並且交流是要在平等的基礎上,雙方互相理解之後傳遞自己的想法,不太順暢的親子交流往往是家長單方面灌輸自己的想法,沒有顧及到孩子是怎麼想的。家長更在意的是孩子是不是聽話,自己的命令孩子能不能做到。

長期如此肯定會遭到孩子的排斥,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可能對這種交流方式不會產生什麼抗拒,但是等到稍微年紀大一些之後肯定會出問題的。

親子溝通障礙的根本原因是雙方地位不平等,還有就是交流的內容太單一,如果彼此溝通的事情是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那麼就不愁沒話可說。

而有的家長則是只願意和孩子說他們想說的,比如說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的人際關係,但是不關心孩子感興趣的是什麼,但其實大多數孩子對學習這個話題都不喜歡,甚至是厭惡,這樣一廂情願的交流怎麼能順暢呢?



還有就是交流的時機也很重要,很多家長都是趁著吃飯的時候和孩子溝通,而溝通的話題往往都是孩子不想說的,這樣就造成飯桌上的「低氣壓」,孩子家長都吃不好飯。很多孩子都不喜歡父母在吃飯的時候嘮叨學習的事情,其實能夠理解家長這種希望孩子上進的願望,但是不要毫無顧忌不分場合的隨時都向孩子宣洩這種熾熱的情感。

教育雖然需要用心,但是親子之間的交流更需要一份冷靜的智慧,不是交流教育的頻率越多對孩子就越好。交流的基礎首先是要彼此都願意說,而且情感要和諧,溝通最重要的是效率。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是抗拒交流的,這個時候再說什麼其實都沒有用,家長要學會抓住良好的溝通契機。

當孩子情緒波動比較大的時候,就是一個良好的溝通時機,比如孩子因為一件事情很高興或者是很緊張的時候,他們比較能夠聽得進去別人的話,他們也會有很強的傾訴慾望,家長如果能夠敏感的體會到孩子此刻的心境,抓住溝通的好時機說一些話,就能有更好的溝通效果。

人都是渴望溝通,需要被別人理解的,這是一種本能和需求。沒有孩子從內心就不願意和父母交流,而是後天的環境造成的他們抗拒交流。找出這個行為背後的原因進行改善,可能或許曾經孩子是很喜歡和父母溝通的,但是被父母用大人的方式冷漠的拒絕或者忽視了。



沒有平等就沒有交流,跟孩子溝通首先要建立在對等的基礎之上,交流不在於時長和頻率,而是要有效溝通,要找準時機。孩子變得冷漠和麻木不是一天就能促成的,都是在平常的日子中一點點變化的。

除了青春期的孩子之外,有的孩子甚至剛上小學就不怎麼和家長溝通了。如果直接詢問,其實未必能夠問出家長想要的結果。原本應該是最親密的親子關係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被沉默取代。

父母不要總覺得孩子的世界是很簡單的,孩子的主要任務雖然是學習,但是不能只有學習,其他的話題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父母不能單方面主觀的全體孩子做主,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表達自己的想法。

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更不能總帶著情緒,即使是教育孩子,和他們說話不一定總是要帶著批評或者指責的語氣,當帶著情緒和孩子說話的時候他們能夠聽出來,會從內心有一種逆反的情緒。

孩子拒絕和家長交流的原因有很多,只有詢問他們本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解答,孩子不願意交流是因為在溝通的過程中沒有辦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跟誰說話,說什麼話遵循著一定的心理學發展規律,嬰兒階段孩子咿咿呀呀是為了模仿家長說話的樣子,從父母的反應中得到滿足感。等到孩子3,4歲的時候,追著父母問為什麼是因為想要知道答案,從而獲得知識。



等到上學之後孩子與父母交流的主動成分會增加,他們想要向家長說一說自己一天的生活,孩子開始有了主導談話主題的趨勢,他們也開始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如果這個階段,家長只是一味的關係自己在乎的事情,比如說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他們試圖溝通和交流學習之外的事情的話,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不願再和父母聊其他的事情了。從內心開始和家長逐漸疏遠。

通過交流想要實現的意圖是很重要的,孩子其實要求的並不多,他們只是希望家長能夠耐心的聽他們說話,而不是整天只會關注成績或者一張口就是指責或者是教育的爸爸媽媽。

孩子渴望父母將他們當成成年人對待,而父母則永遠把他們當成長不大的孩子。

家長要學會承認和體驗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明白了父母是理解自己的,他們也就更加願意和父母說心裡話。孩子不是每時每刻都需要父母的正確分析或者是指導,而是理解和平等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