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光榮時代,誰能續寫?

2019-10-23   光華樓評

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 圖源網絡

剛剛過去的一周,世界目光聚焦武漢。

武漢,因為一場軍運會,拉近了與世界的距離。

截至10月22日,中國代表團累計獲得54塊金牌,位居軍運會金牌榜榜首。

這場國際賽事將激活武漢。此前,這樣的國際賽事,往往在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舉辦。而此次,武漢向世界展現了城市實力。

此時,是大武漢復興的時刻。軍運會、軍運村,都是武漢城市復興的符號。

一座城市的復興,通常是經濟實力、歷史人文、地標建築、城市精神等復興。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爆發,如今的英國的城市高樓林立,已然看不見多少工業廠房。然而,留存下來的很多工業遺蹟卻通過建築師的改造得以保留,煥發新的面貌,服務市民。其中典型的有伯明罕火車站的翻新、巴特西電站改造。

第二次工業革命末期,在九省通衢的武漢,漢陽鐵廠出現。它被西方視為「中國覺醒」的標誌。此後的129年,武漢都與這座鐵廠緊密相連。

所以,復興漢陽鐵廠,就是復興大武漢的重要標誌之一。

01

1890年,張之洞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座機器煉鐵廠「漢陽鐵廠」。

漢陽鐵廠,是中國第一個大規模機器生產的鋼鐵企業,也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企業。

在漢陽鐵廠的帶動下,張之洞在漢陽龜山一帶陸續建起了漢陽兵工廠、漢陽火藥廠、漢陽針釘廠、漢陽官磚廠等大型近代企業,猶如一條延綿10餘里的「製造工業長廊」。

中國的第一批鐵軌源於這裡,從辛亥革命一直到抗美援朝一直在戰場上發揮作用的「漢陽造」步槍源於這裡。這裡是中國近現代重工業歷史的見證。

隨著城市的發展變遷,漢陽鐵廠連同「製造工業長廊」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漢陽鐵廠曾經的輝煌

漢陽鐵廠工業遺址整體建築群,高低錯落、排列有致。百年前的煙囪、空蕩蕩的紅磚廠房、長長的鐵軌、舊時的火車頭,各種泵站、冷卻塔等等安靜矗立。

2017年12月,漢陽鐵廠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漢陽鐵廠的保護與復興提上日程。

02

工業遺產的保護、改造與更新,難在修舊如舊、新舊交替融合,開發其新功能,做到商業與城市文化的融合。

縱觀國內外,在工業遺產的保護再利用方面,有很多成功案例。這些都是漢陽鐵廠華麗變身的參照物。

在國外,德國弗爾克林根煉鐵廠於1873年建成,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造為展覽館。冷卻塔、煤氣櫃、焦爐、高爐都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密密麻麻的設備都完好如初,感覺昨天還在生產一樣。

德國弗爾克林根煉鐵廠

德國魯爾工業文化景觀

德國魯爾工業區,修舊如初,在完好保存原有景觀的前提下,發展成為一個融遺蹟觀賞、旅遊度假、文化娛樂、科學展覽、體育鍛鍊、培訓教育、商貿購物和市民宜居等於一體的區域。

北京798 圖源網絡

在國內,北京798藝術區,在整體風格設計上保留了工業時代的標誌和特色。各個建築外面裸露的蒸汽管道、草地里廢棄的工具機、生鏽的鐵門、通風管道和斑駁的牆面等等,似乎向世人訴說著工業時代的傳說。

在北京,首鋼經歷了一場華麗的變身。曾經歷經輝煌的北京西部規模最大工業區,正在被打造成北京工業遺存再利用的典範和城市復興新地標。其中,西十筒倉,過去用於儲存和運輸高爐煉鐵原料。如今,成為冬奧組委會辦公樓。

首鋼「重生」 圖源網絡

在上海,工業痕跡無處不在。蘇州河、八號橋、田子坊、M50、上海國際時尚中心等改造案例,值得武漢學習。

03

回顧武漢最近十年,很多「武」字頭的廠區,最後淹沒在歷史中,被高樓所代替。

改造成功的有403國際藝術中心、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界立方等。多數房地產項目僅保留個別工業符號。

漢陽鐵廠,目前有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按照漢陽的城市規劃,漢陽鐵廠板塊位於琴台中央文化藝術區的西翼。該文化藝術區,以琴台文化中心和月湖風景區為文化藝術核心,西翼以生活帶動文化藝術創新,東翼將文化與產業完美結合。

漢陽鐵廠遺址

在漢陽鐵廠與月湖周邊,已有一批高檔住宅小區。目前,缺少一個大型公共空間、一個商業綜合體。現有的一個博物館,不能滿足區域的文化藝術、生活與商業需求。

直到今年4月份,融創遇上漢陽鐵廠,誕生「融創·武漢1890」。

10月16日,融創華中品牌發布會上,該項目被重點推介。該項目是融創華中在武漢的三大脊樑項目之一。

當年,張之洞建廠漢陽對整個武漢的綜合建設意義深遠,初步奠定了漢陽重工業、武昌輕工業、漢口商業的城市格局。漢陽鐵廠也是武漢精神的發源地。

武漢作為工業大城,如今妥善保留工業遺存,保護有價值的工業遺產,對於保留城市記憶、延續城市生命、滿足高技術影響下對高情感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融創·武漢1890項目,是武漢精神的當代演繹,項目有望成為影響武漢未來的城市級項目。

對於融創華中而言,這是在工業遺產保護上的一次創新性實踐。如何不辜負這塊地,如何對得起歷史,是融創所要思考的核心。

這個項目所在地塊背後的百年歷史,奠定了項目的高度。該項目的改造,對於融創華中布局工業遺產地塊具有指導意義。

04

與其他工業遺存項目相比,融創·武漢1890難在要保護的規模大、遺存多,歷史悠久,成片保護難,但融創具備破題的能力。

首先,融創集團具有打造文旅、商業產品系的豐富經驗。融創集團旗下的文化、文旅,將為項目的文旅與商業IP打造提供技術背書。融創廣場、融創茂、融創中心等商業產品系,打造融創特色的歡樂+商業戰略。

改造前的老廠房

改造後的效果圖

其次,融創在古建保護方面,有資深工匠人才、先進的數字化復原技術。在蘇州虎丘山風景名勝區,融創參與修復虎丘塔影園。

同時,項目本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融創·武漢1890項目里,張之洞、漢陽鐵廠、漢陽造,都是大IP。用好這些IP,比其他項目更容易成功。

最後,利用項目資源進行融合創新。在融創·武漢1890項目里,大量保留紅磚廠房、建築形態,並興建博物館、藝術館,與張之洞武漢博物館形成呼應。

該項目最好的地段,留給了文化與商業。這裡將建設一座以設計、藝術為核心的未來之城,這裡將是武漢商業與文化新地標。

[後記]

新生於舊。

工業遺產是過去與未來的橋樑。

城市復興是通過對一些老區和工業遺產進行保護和更新,使原來僵死的城市符號重獲新生,城市復興是一場城市的社會運動。

我們的城市需要的不是推翻重來,而是不斷地生長與更新。

漢陽鐵廠除了空間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對於武漢歷史文化的意義。

當年張之洞抓住了發展洋務的機遇,成就了一番事業,也成就了武漢。現在的武漢更應該搶抓機遇,敢為人先,追求卓越,推進武漢大發展,重回當年中心城市的地位。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路上,希望融創能給漢陽鐵廠第二次生命,為國內的工業遺產的重生與活化,樹立一座標杆。

一場由融創主導的城市復興大劇即將上演。未來,在這裡閱讀武漢、感知武漢、讀懂武漢精神。

文|楊光華(地產寫字人)

部分圖片由融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