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時鮮為人知的「泄密事件」

2021-03-19     枕貓

原標題:西安事變時鮮為人知的「泄密事件」

1936年,從東北撤入關內葬送東北的張學良被蔣介石調往了陝西對抗剛剛在西北站穩腳跟的紅軍。然而在與紅軍的戰鬥中東北軍被紅軍強大的戰鬥力打得潰不成軍,面對低迷的士氣和無法補充的部隊,外加上我黨的遊說,張少帥的心中逐漸開始醞釀一件大事。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聯手對蔣介石發動兵諫,使用武力扣押蔣介石,逼迫其停止內戰,共同抗日。雖說此事是大勢所趨,並且也是救亡圖存的壯舉。然而此事在當時還是引發了軒然大波,張學良和楊虎城面臨著來自政治和軍事上的雙重壓力

張學良和楊虎城

原本,張學良計劃在早上扣押蔣介石後,立刻向外界發出通告,提出自己的「八大救國主張」,等到晚上的時候再通知南京國民政府,這樣的話能夠讓張學良和楊虎城完成兵力部署,卡住進入陝西的關卡——潼關,阻止中央軍試圖武力解決兵諫的陰謀。

然而,南京國民政府卻是幾乎和中共中央同步得到了蔣介石被扣押的消息,進而提前採取了行動,不僅先於張楊的部隊到達了潼關,而且還提前散布了假消息,宣稱張學良和楊虎城二人的愛國行為為謀逆,讓本來身懷大義的二人被全國聲討,在政治上十分被動。

這也就讓西安事變本身占據先機的二人處處被動。那麼,到底是因為什麼才讓南京國民政府提前得知了消息呢?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張學良楊虎城身邊的人幾乎無人可用,在做此大事之前未能分辨忠良,進而導致消息泄漏,全盤被動。後來因為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這件泄密的事情也就沒有怎麼再提起,但這次泄密也確實造成了不良後果,值得深思。

事件源頭

在張學良準備西安事變之時,他並沒有通知太多的人,甚至都沒有通知中共中央。西安事變爆發之後,為了應對中央軍的強大攻勢,這個時候張學良才希望中共中央能夠派出曾經痛打過東北軍的徐海東出面坐鎮。而在此前,我軍並不知道張學良要採取兵諫的方法,因此紅軍並沒有什麼行動。

如此要緊的行動,張學良自然是要安排自己信得過的人去安排,張學良也非常清楚,在扣蔣行動展開以後,最重要的位置便是潼關。因此必須提前安排人去潼關防守。張學良心中的合適人選有兩個人,一個是萬福麟,一個是黃永安

這兩位可以說是張學良的心腹愛將,在東北之時頗受張學良的恩賜,這也讓張學良對這兩位格外放心。此時,萬福麟帶領五十三軍駐紮在河北保定,而黃永安則帶領一個炮兵旅住在河南洛陽,此時從洛陽到潼關一路上並沒有中央軍把守。

如果黃永安立刻帶兵占領潼關,則中央軍進入陝西的大門被封死,萬福麟控制鄭州卡住鐵路,阻止其他中央軍北上,這就能夠給張學良和楊虎城二人足夠的時間從容解決西安事變。

萬福麟

因此,張學良提前給二人發了密電,要求二人配合自己的行動。考慮到自己平日對二人多有恩典,二人也是自己的心腹,張學良也就省去了試探這一步,直接通知了他們自己的想法。然而,問題就出在了這上面。

張學良此時完全忽略了一點,東北軍若是在東北,那張學良自然是東北王,兩人跟著張學良自然可以在東北威風八面。然而,此刻的東北軍離開了東北,那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張學良的地位和名聲在這並不管用,兩人不過是投機小人,此時看張學良失勢,怎麼會死心塌地?

萬福麟和黃永安全都沒有按照張學良的命令執行,萬福麟尚好,他雖然沒有執行命令,可尚有一絲報恩之心,他也沒有向南京國民政府告密,而是等到第二天再公開密電洗清嫌疑。

然而,黃永安這邊卻直接將這一封帶著張學良信任的密電交到了中央軍洛陽軍分校主任兼洛陽警備司令祝紹周的手裡。原來,黃永安和祝紹周本就有私交,黃永安計劃在12日下午5點在萬景樓飯店宴請祝紹周和洛陽警察局局長等人吃飯。

祝紹周

如果黃永安對張學良忠心耿耿且是一員勇將的話,這就是一網打盡中央軍在河北力量的天賜良機。然而黃永安卻是一個「妻管嚴」,面對此等重要之事,身為堂堂軍隊少將,一個炮兵旅的旅長,居然要和自己的老婆商量一下。

黃永安的老婆是一位標準的富人女兒,早年在北大讀書,卻完全沒有學到北大學子的愛國熱情,反而沾滿了自己家裡的銅臭。

本就和祝紹周的夫人關係甚好,在得知自己的丈夫接到這樣一封密電之後,她大罵自己的丈夫,說張學良這是以卵擊石,以下犯上,怎麼可能會是中央軍的對手,黃永安這麼做是與虎謀皮,應該立刻將信件交給祝紹周洗刷嫌疑。

堂堂七尺男兒,面對國家危亡之時,黃永安居然對自己的老婆言聽計從,乖乖地將這封密電交給了中央軍將領祝紹周,祝紹周隨即將信件傳回了南京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立刻響應。這要比張學良和楊虎城向全國發出通電的時間早了整整12個小時,在這12個小時中,情況急轉直下。

張學良

慘烈後果

那麼這一次泄密又給張學良和楊虎城造成了多少麻煩呢?

首先在軍事上,黃永安和萬福麟均未執行張學良的命令,沒有控制鐵路也沒有控制潼關,而黃永安的告密又讓祝紹周有了時間去調動部隊。黃永安背叛了張學良,不僅沒有反對中央軍,甚至和手下一起向祝紹周繳械。

一時間,面對無人把守的潼關,張學良和楊虎城無兵可派,因為此前二人為了防止被猜忌,不敢向潼關派兵。

為了堵上潼關,楊虎城不得不命令和自己有芥蒂的馮欽哉率部前往潼關。只不過此舉是無奈之舉,因為馮欽哉是唯一一支距離潼關最近的部隊,可楊虎城應該都沒有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因為楊虎城和他有過矛盾,外加楊虎城也知道此人和蔣介石有過來往。但此時只能死馬當活馬醫。

但事情果然沒有發生轉機,馮欽哉也沒有執行楊虎城的命令,祝紹周的中央軍順利占領了潼關。而占領了潼關之後,西安等於一座空城。就算是此時讓紅軍主力前來,怕也是有心無力。在得知潼關被占領後,主戰派的何應欽大喜過望,立刻調兵遣將,決心一舉殲滅張學良和楊虎城。

馮欽哉

好在得知此事後的宋美齡堅決反對,投鼠忌器之下的何應欽只得放棄了武力進攻的打算。但這中央軍的壓力還是始終圍繞在張學良和楊虎城的身上,如果不是因為中央軍近在咫尺,西安事變的解決也不會如此倉促,張學良也不會想著坐飛機去南京請罪。

而在政治上,由於給予了南京方面足夠的時間「準備彈藥」,也就讓南京方面做足了舞弄是非的準備。12月13日,中央研究院等七學術機關通電全國討伐張學良;南京各大學校長、教授羅家倫等347人聯名致電張學良、楊虎城,指責扣留蔣介石的行為。

而知識分子中的反動知識權威胡適、傅斯年更是公開認為張楊二人為叛變,攻擊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為蔣介石錯誤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搖旗吶喊。除了知識分子外,媒體也大多持批評態度。

12月17日,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發表緊急宣言《全國聲討叛逆一致擁護政府(各界通電痛斥張學良)》。

在國際上,由於外交一直是被國民政府所控制,因此西方各國對於張學良都是極力抨擊,甚至就連蘇聯都不滿張學良的舉動,認為張學良此舉破壞了中國的統一,破壞日益高漲的人民抗日運動。在這些人之中,只有一個人發出了正義的聲音,那就是在此時來到西安的記者斯諾。

斯諾

可見,在這12個小時之內,本來應該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兵諫,卻被扣上了「叛國」的帽子,兩位愛國將軍也因此蒙受不明之冤,變成了逆賊。這讓張、楊二人的行動如履薄冰,更加限制了中共中央在這件事情上的發揮。

一位叛徒的泄密,險些在軍事上和政治上破壞這一次愛國行動。雖然在周恩來等中共愛國人士的周旋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共內戰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基本形成。然而,現在想起那時的危機場景,仍叫人不禁後怕。

由此事也就可以看出,張學良此人雖有俠氣卻無頭腦,他完全忘記了自己此時並不是在東北老家,在這陝西地界,真正的強龍是中央軍。自己的手下也並無可擔大任之才,都是些唯利是圖的小人。將家國大事交在他們手上豈能有好結果?

在他執行不抵抗策略讓東北軍遠離故土之時,這個結局就應該能預料到了。好在他結交到了正確的盟友,而他的盟友也不辱使命,拿回了曾經屬於他的東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WNmNTXgBDlXMa8eqqV9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