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橋,一個有年代感的名字。
在現代化進程迅速推進的時代,
年代感是多麼值得珍藏的東西,
就像寶物。
中山橋就是金城蘭州的寶物。
這座百年鐵橋,不僅連通黃河兩岸,
將親情、愛情、友情緊緊地拴在一起;
還聯通歷史,
讓往日的輝煌與新時代
深刻碰撞、開花、結果。
如今,
中山橋早已融入蘭州這座城市的血液,
成為蘭州人的精神依託和支撐,
成為城市精神和文化內涵的核心組成部分。
鐵橋早已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
在蘭州,黃河被賦予的最廣闊的認知概念是——中山橋。我們終將成為大河的過往,唯有鐵橋永久陪伴。百年里,鐵橋與大河相偎相依,像夫妻般,成為最美。如今,中山橋是這座城市最明亮的眼睛,接納著所有外來的善意和愛。
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舊名鎮遠橋,位於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清光緒33年(1907年)興建,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
「我小時候在金城關住,平房拆掉後我住廟灘子,鐵橋等於就建在我家門口,太方便了。小時候橋面是木板鋪的,每天來來往往的人不斷,還有牲口。這座橋對蘭州來說早就融入到血脈里了。」何衛笑今年74歲,老蘭州人,每天都過中山橋,散步、遛麻鳥子。
劉克承是古浪人,5歲到蘭州,如今就讀中山小學二年級,每天上放學都要通過中山橋,「這座橋把學校和家連在了一起!」
記者在採訪中,遇到鄧阿姨陪著從渭南來蘭的妹妹和外甥遊覽中山橋,遠遠望去,他們異常仔細,在每個地方都駐足觀看許久。鄧阿姨1965年來蘭州,在蘭州理工大學工作至退休,「中山橋是蘭州的標誌和象徵,每次來了親戚我都帶到中山橋來,主要是感受,感受時間的力量,感受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
從某種意義上說,蘭州旅遊人數便是參觀中山橋的人數。2019年1至10月,蘭州市已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7165.5萬人次。如果加上蘭州本地人的打卡數據以及各類文體活動的舉辦,打卡中山橋的人數過億應該沒有爭議。
多維度城市夜景觀初步形成
打造「精緻蘭州」的概念提出後,作為城市核心地標形象,「精緻」首先從中山橋及周邊景觀的亮化提升改造開始。
蘭州市黃河風情線景觀亮化提升工程示範段西起中山橋,東至雁灘黃河大橋,長約2公里,主要由黃河風情線核心段的金城古建片區和4座跨河橋樑(中山橋、城關黃河大橋、金雁黃河大橋、雁灘黃河大橋)組成,打破之前各景觀帶之間相對比較獨立、沒有真正做到連景成片的狀況,初步形成了「山、水、城」多維度城市夜景觀。
設計團隊在長達三個月的實地勘察走訪,多名專家團隊集中討論後,將亮化提升主題確定為《蛻變》,顯出信心和決心。
「和諸多橋樑相比,中山鐵橋的觀賞和紀念價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義。」懂得中山橋之於蘭州的意義所在,中山橋亮化成為重要節點,燈光變化也最為豐富,星期一白色、星期二蘭綠色、星期三橙黃色、星期四藍色、星期五紅色、星期六星期天動態變化。這些顏色有淳樸又自然的白色,有倡導生態健康的蘭綠色,有象徵收穫和希望的黃色,也有表現智慧未來的藍色,代表熱情的紅色和寓意活力的動態色彩,內容豐富多彩,效果美輪美奐。
工程實施完成後,一時間在網絡刷屏,蘭州外灘名副其實地出現在世介面前,成為蘭州市民和外地遊客打卡的最熱門景點,而每一次,中山橋都是打卡的核心地。
「亮化讓鐵橋在百年後再次擁抱活力,還更時尚了,更現代化,提升了蘭州城市形象和品質,拉動了蘭州城市夜經濟,促進蘭州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採訪中,蘭州黃河風情線大景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在鐵橋旁傾聽民謠
今年,中山橋顯得很「忙碌」,除了亮化後的活力四射外,文化內涵也豐富了起來。
4月20日起,一場名叫「把蘭州唱給你聽」的文化路演活動在中山橋南廣場舉行。從名字就能看出,這是一個柔情似水的活動,有人說「中國的民謠在西北,西北的民謠在蘭州」,這個活動就是在一個省會城市的核心地標和精神象徵地嗨唱民謠。
活動由市委宣傳部、蘭州黃河風情線大景區管委會主辦,甘肅野谷藝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歌手主體是蘭州民謠人,也有蘇陽樂隊等國內知名樂隊特邀助陣。此外,蘭州民族舞蹈、蘭州快板、蘭州鼓子、本土曲藝及多種多樣的演出方式也穿插著與觀眾見面。
活動是每周三、五、六、日晚19:00——22:00演出,共演出102場。
這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將蘭州獨特的西北人文、歷史、民俗文化以通俗和市民遊客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提升城市「好感度」,擴大了蘭州城市旅遊宣傳影響力,甚至成為蘭州城市旅遊文化的一枚新標籤。
來源:蘭州日報/張鵬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W2bL8G4BMH2_cNUgu7X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