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會最缺乏的四大經濟學常識

2019-11-28   創新科技理念

我國社會最缺乏的四大經濟學常識!

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

來源:許小年(知名經濟學家)

在多年的研究和教學中我感覺到,目前經濟學界不缺理論也不缺數據,缺的是常識。

政策制定部門也不缺建議和謀士,缺的同樣是常識。

學界和政策制定部門缺少哪些常識呢?我想列出這樣幾項。

學界缺少四大常識

1、中央銀行印鈔票不能創造價值

印鈔票僅僅轉移價值,僅僅是價值在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轉移,僅僅是價值在ZF和私人部門之間的轉移。

如果印鈔票能解決經濟問題,這個世界上根本不會有經濟問題,因為印鈔票是最簡單的、成本幾乎等於零的一項政策措施。

2、財政部門不創造價值

財政的收入來自於企業和個人,財稅政策僅僅是財富的重新分配,是財富在父輩和子孫之間的重新分配,是財富在國有和民營部門之間的重新分配。

如果財政靠借債增加支出,這就是典型的財富的代際轉移支付,而債務積累的後果,我們都知道,很可能是希臘那樣的財務和金融危機。

如果財政支出的增加是靠稅收,那麼就是當代人之間的轉移支付,對宏觀總需求的數量沒有影響。

3、中央計劃配置資源的效率不可能比市場高

這裡講的中央計劃包括各式各樣的規劃。儘管市場不完美,儘管市場配置資源不是帕累托最優的,中央計劃配置資源的效率也不可能比市場高。

如果中央計劃配置資源的效率比市場高,我們就沒有必要在1978年啟動經濟改革。

中央計劃之所以配置資源的效率沒有市場高,因為ZF官員既沒有足夠的激勵,也沒有足夠的信息,使他們能夠制定比市場自發配置更加高明的方案。

這個常識在30多年前,我們在開始市場化改革的時候就一再強調,但今天似乎已被人們忘記了。

隨著社會分工和協作的日趨複雜,隨著經濟規模的越來越大,隨著創新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我們從理論和實證上都可以證明;基於市場的分散決策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基於市場的分散決策在大多數情況下,比中央計劃的效果會更好。

4、經濟增長不可能依靠宏觀政策來實現

因為貨幣政策不創造價值,財政政策不創造價值,中央計劃配置資源的效率比市場低。經濟增長的定義就是價值的創造,

既然ZF不能創造價值,那麼ZF也不可能促進經濟的增長,經濟增長的源泉只有兩個,增加資源投入或者提高資源使用的效率。

在增加資源投入方面,麻省理工學院的索洛教授早就證明:單純依靠資源投入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可持續增長的唯一道路就是提高資源使用的效率,而提高效率的最重要手段是創新。

宏觀政策的作用,充其量只能使短期GDP接近潛在GDP,而且是以價格信號的扭曲和資源行政配置的低效為代價所實現的短期目標。

宏觀政策對於潛在GDP,要麼沒有影響,要麼更糟,可能會傷害經濟長期的增長潛力。

在這裡我想澄清一個概念,我們通常所講的經濟增長,不是統計局那個GDP數字,我們講的經濟增長是潛在GDP的增長。這個概念在學校和社會上被搞亂了,在政策制定部門更是含混不清。

一個正確問題比十個正確答案重要

我們如果能建立起上述幾項常識,再回過頭來看主流的宏觀經濟學,發現主流的宏觀經濟學有意無意在忽視和否定常識,用經不起推敲的假設和邏輯代替常識。

在ZF熱心倡導下,主流的宏觀經濟學將人們的注意力從最重要的宏觀問題,也就是長期增長,轉移到經濟的短期穩定,將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從企業和個人的創新轉移到了ZF官員的規劃。

為了扭轉這個傾向,有必要在常識的基礎上重構宏觀經濟學。重構的第一步是提出正確的問題,一個正確的問題比十個正確的答案都重要。

宏觀經濟學研究什麼?研究經濟增長的源泉,要將宏觀經濟研究的重點,從短期波動和反周期政策堅決地轉移到經濟的長期增長上來。

即便對於短期的經濟問題的研究,對於政策研究,我們也必須看到主流宏觀經濟學的致命局限性。

主流宏觀經濟學在沒有周期理論情況下,提出了反周期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沒有ZF理論的情況下,提出了ZF干預的主張。這些理論上的先天不足,使宏觀政策在現實執行中走向了預期目標的反面。

因為在凱恩斯主義的長期影響下,我們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思維,碰到經濟過熱就緊縮,碰到衰退就刺激,這些經典的政策已經成為人們堅信不疑的金科玉律,甚至變成神經質的條件反射,以至於人們不再追問,為什麼經濟會過熱?為什麼經濟會出現衰退?

如果深入研究一下經濟波動的原因,如果經濟的波動是由於新技術的產生而造成的,我們就會發現,有無必要進行宏觀調控都成了很大的問題,反周期政策很有可能從根子上就是錯誤的。

例如在19、20世紀之交,世界上出現了一項新技術,那項新技術帶給人類生活和生產的衝擊絲毫不亞於今天的網際網路,那就是鐵路。

當鐵路作為新技術出現時,引發了一波投資的高潮,西方主要市場經濟國家進入了繁榮期,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經濟過熱了。

這時我們要問,伴隨新技術而來的投資高峰使經濟過熱時,中央銀行應該採取什麼政策?難道中央銀行應該像今天教科書的標準答案所說的那樣,提高利率,收緊銀根嗎?

我們仔細想一想,這樣的政策是不是合理?為什麼要在一項新技術推廣普及因而經濟繁榮的時候採取緊縮政策呢?為什麼要增加企業的融資成本來抑制投資呢?為什麼要阻止新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呢?

對於教科書上似乎是普遍真理的說法和社會上的固化思維,我們要懷疑,提出挑戰。

當全國性的鐵路網已基本鋪設完畢時,投資下降、經濟進入衰退,這時ZF又該採取什麼政策呢?

按照今天固化的思維,當然是央行減息,放鬆銀根,刺激投資。但是在下一輪的新技術出現之前,到哪裡去投資呢?

鐵路建設已經都完成了,新的技術還沒有出現,電力電網是十幾年以後的事,宏觀調控調什麼呢?

我們現在會不假思索的說:既然經濟進入衰退,當然應該減息、降准,但是實體經濟處於兩個技術高峰之間的低谷,缺乏投資機會,央行放出貨幣只能流入資產市場,推動資產泡沫的膨脹,就像今天我們在國內所看到的那樣。

在沒有周期理論的支持下,傳統的凱恩斯主義對策不僅無法穩定經濟,反而會製造新的經濟波動,這就是多餘貨幣所造成的資產泡沫,以及資產泡沫破滅後的經濟衰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不就是這樣產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