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網絡媒體十分通達的現代社會,即便是很微小的事件也能衝上媒體頭條得到大家的關注。就比如我們經常在微博、頭條、朋友圈裡看到不少成年人吐槽「熊孩子」行徑。
稍微一暴露在社交媒體上就能引來各種強烈共鳴,紛紛指責「熊孩子」沒教養。不過,今天我們要關注到的卻是一個與「熊孩子」完全相反的小男孩。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短視頻:
一個5歲左右的小男孩跟著年輕的媽媽一起乘坐地鐵。
找到位置之後,媽媽叮囑孩子往自己身邊靠、坐好之後,便自己拿起手機玩了,沒再顧著孩子。
本以為這孩子要像別的「熊孩子」一樣開始各種耍鬧了,沒想到小男孩居然雙手極為規矩地放在雙腿上邊,雙腳也不亂動,不吵鬧,不說話;
安安靜靜地看看這看看那,整個姿勢標準得就像是在認真上課、絲毫不敢鬆懈的樣子。
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地鐵乖寶寶」,網友們卻起了爭議:
網友健康就好:這孩子才那么小就這麼規矩、安靜,是不是有點兒太呆板啦?一點兒靈氣都沒有了。聽老人家都說,孩子還是淘氣一點兒好,淘氣的孩子聰明呢!
網友最愛寶貝:這小寶貝多有教養呀!我家娃要是有他一半乖巧,我就省心多啦!在公共場合的確是要安靜、遵守秩序的,這樣才不會被人家吐槽為「熊孩子」呢。
不管少部分懷疑孩子不夠聰明的家長怎麼辯解,大部分人還是很稱讚這小男孩的,覺得這才是真正有教養的孩子,他的父母教得很好。那麼,我們怎麼辨別一個孩子在公共場合是否有教養呢?
1、公共場合不喊不叫、不滿地打滾
不少家長沒有意識到教養和氣質這東西需要從小培養,所以就不會限制孩子平時的言行,覺得即便在地鐵、火車、公交車這些人多的地方亂隨便吵鬧或者爬上爬下也沒關係、並不會妨礙別人,即便有人反感,家長也以「孩子還小」這話為藉口就搪塞過去。
說實話,細節體現出一個人的品性與教養。那些說孩子還小的家長,其實本身就缺乏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熊孩子」身後都有「熊家長」罩著,這話真不假。而一個真正有教養的孩子,即便父母不隨時提醒,不論其年紀大小、所處場合大小,都懂得約束自己、不喊不叫、不滿地打滾。
2、坐有坐樣、站有站樣
真正有教養的孩子,平時不論在家裡還是在公共場合,都坐有坐樣、站有站樣。
孩子的言行都會受到習慣的影響,即便在公共場合也很難「作假」。所以,我們隨便抓一個細節,看看坐樣,看看站相,再看看談吐,就可以看出來這孩子的修養和素質如何。一個言行舉止能夠顧及他人感受、盡力不打擾其他人的孩子,絕對是個有教養的孩子。
那麼,家長該如何培養出有教養的孩子呢?
1、勿以「惡小」而為之,要給孩子從小立定規矩
千萬不要再凡事都以「孩子還小」為藉口了。現在的孩子都聰明得很,從2歲開始就已經在主動試探和學習家長的原則與規矩了。
所以,家長從孩子會走路、會說話開始就可以用肯定、正向的語言和示範告訴孩子,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
比如飯前便後要洗手、食不言寢不語、垃圾要丟進垃圾桶里、見到長輩要禮貌問好……尤其在像地鐵、公交這樣的公共場合,安靜地坐著或站著才不會影響其他人。
2、孩子的教養就是父母的教養,家長應當以身作則
家長其實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天天看著家長的言行,不論是否有意,孩子都會潛意識地記在心裡,並且會不知不覺地在以後模仿家長的言行。
大部分孩子都有著細微的觀察能力與極強的模仿能力。所以,想要孩子有教養,那麼家長必須自己先有足夠的教養,舉手投足都體現出一個家長為人處世的禮貌、妥帖與得體。
那麼,這樣「身教」環境下成長出來的孩子,其教養不可能會差。
當然,我們說的家長要給孩子立規矩,並不是說要大聲吼叫孩子、嚴格限制孩子各方面的自由。我們需要掌握好教育與管理的度,以免適得其反。
有時候,家長們潛移默化、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影響要比乾巴巴的說教更加有效。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帶著孩子一起成為有教養、受人尊敬的人吧!
今日互動:你家娃是不是有教養的好孩子?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
在育兒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關注【C位媽媽】,棘手的育兒難題和倍感幸福得育兒瞬間都能得到幫助和回應,經歷和經驗可能不同,但我們愛孩子的心始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