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群「超有禮貌的羊」刷爆微博熱搜,跟這些羊打招呼、聊天,他們都會回應,好生熱情......
網友美美說:「羊羊這麼可愛,那麼我們這個冬天就吃它吧!」
雖然是開玩笑,但冬天吃羊肉,確實很合適。羊肉鮮美肥嫩,還可補養脾腎,是進補首選,一直都深受人們青睞,但羊肉要怎麼吃呢?
中醫認為,羊肉性味甘熱,營養全面,可以益氣補虛,最適合冬季進補所用。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
與豬肉相比,羊肉脂肪含量低,蛋白質、維生素B1、B2、B6以及鐵、鋅、硒的含量頗為豐富,常吃有助提高身體免疫力。
此外,羊肉熱量高,寒冬常吃羊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禦寒能力。還可以增加消化酶,開胃健脾,幫助消化,尤其適合老年人或者體虛的中青年人。
羊肉有多種吃法,爆、炒、烤、燒、醬、涮,層出不窮。而要說最推薦的,那還是要屬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食療方——當歸羊肉湯。
當歸羊肉湯
原料:當歸10克,生薑一小塊(拇指長、兩手指粗大小),羊肉100克。
做法:將羊肉洗凈,除去筋膜,切成小塊,放入砂鍋。生薑切成薄片,當歸洗凈,用紗布包住生薑和當歸,一齊放入砂鍋。
砂鍋中加水後先用大火煮開,再用微火煨兩小時左右即可。適當加些鹽,吃肉喝湯。
此方有養血活血、溫陽散寒之效,每周吃2~3次即可。女性冬天手腳發冷,可以喝此湯;有凍瘡史的患者入冬前服用,還可以預防凍瘡。
注意:痛風人群,肉類烹調時間不宜過長。可以先把藥材煲出味道,然後把肉焯水放進去煮半小時至一小時。這樣味道會稍清淡,湯中所含嘌呤會大大下降。
羊肉的膻味主要源自羊肉中的揮發性脂肪酸,烹調時,給羊肉選個好搭檔,便能輕鬆去膻保鮮。
1、大蔥
蔥分成兩部分與羊肉同炒,一半開始放,一半炒到半熟的時候放入,這樣做,羊肉的腥膻味就會減輕很多。
2、橘皮
在鍋里放入幾個干橘皮,煮沸一段時間後撈出,再放入幾個干橘皮繼續烹煮,不但可以有效地去除羊肉的膻味,還能保有橘皮的鮮香。
3、蘿蔔
在蘿蔔上鑽上幾個洞,與羊肉同煮,滾開後將羊肉撈出單獨烹調,即可去膻。
4、花椒
在羊肉燉煮過程中放入一些花椒、蔥、薑末,可使羊肉無膻味且更鮮嫩。
此外,還可以使用浸泡去膻法,具體為:羊肉先用冷水浸泡2小時左右,隔1小時換次水,可使羊肉肌漿蛋白中的氨類物質充分被浸出,膻味也能大大減少。
羊肉不僅味道鮮美,也是很好的藥膳食材,但怎麼才能挑選到新鮮的羊肉呢?
1、整塊羊肉,黏手為佳
新鮮羊肉肌肉結構堅實而有彈性,手感微粘,能輕易黏住小紙條,注水或不新鮮的不會有黏手感。
2、帶骨羊肉,挑骨細的
購買帶骨的新鮮羊肉塊時,可以比較骨骼的粗細。通常骨骼越細,說明羊的年齡越小,肉質也更鮮嫩。
3、切片羊肉,立著為好
切片羊肉有新鮮的和冷凍的兩種:
真假羊肉卷,如何鑑別?
真羊肉卷呈粉紅色或淡粉色,顏色自然,紋理細膩。
假羊肉卷顏色呈鮮紅色或血紅色,紋理粗糙,切片瘦肉較多,呈大片狀,紅白肉分開,用手一捏就會分開,燒熟後易碎成一片片。
羊肉雖好,但也非人人皆宜,尤其是以下4類人,最好少吃羊肉:
1、有內熱者
羊肉本性偏熱,容易生瘡、長青春痘等體質偏熱的人,及平日容易上火、口乾口苦的人,都不宜吃羊肉。
2、兒童
羊肉溫熱助陽,兒童體質容易燥熱,所以,兒童不宜吃過多羊肉。如果真想吃,嘗一兩塊即可,無論是燜煮的羊肉還是涮羊肉片,都更適合成年人食用。
3、肝病患者
羊肉屬於溫熱食物,肝病患者如果大量食用可能會導致肝炎加重。再者,羊肉富含蛋白質,大量攝入蛋白質會加重肝臟負擔,誘使肝病患者發病。
4、孕婦
孕婦不宜過多食用羊肉,以免助熱傷陰,引起不適。
最後要提醒的是,經常抽煙喝酒的人,其身體濕熱較重,不適宜多吃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