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性樂觀

2019-10-27   愛食人

情緒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我們的生活品質,擁有好情緒的生活充滿了陽光,而沉浸在壞情緒中,即使在最美的景物面前也無法提起興趣。拿破崙曾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然而,把控情緒並不是那麼容易,生活中的好事或壞事總是在人們意想不到的時候出現,而我們的情緒也總是會被這些隨機出現的事情影響。

1

通常生活中出現好事情會帶來好的情緒,壞事情則意味著壞情緒。但是對於一些人來說並非如此,由於挫折和苦難的打擊,他們對生活失去了信心,陷入一種對未來深深的憂慮之中,很難再開心起來。

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即使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出現在他們面前,也會自動找到一個負面的因素對沖這種喜悅,例如他們參加了一場比賽並在比賽中獲勝,卻很難真正享受勝利的喜悅。望著眼前的獎盃,他們會立即想到接下來又要繼續訓練的痛苦,甚至沉浸在下次比賽未能衛冕的憂慮中,生活對於他們永遠是無盡的苦難,一切的榮光都會轉瞬即逝。

這種狀況令人非常費解,為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情人們也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呢?積極心理學家Albert Ellis用情緒ABC理論來做出解釋。在ABC理論中,A指誘發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指個體最終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Consequences)。在A-B-C的邏輯鏈條中,最終的情緒C是由誘發事件A和主觀認知B所共同決定的。

人們通常認為事件A是影響人們情緒的源頭,但ABC理論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B——即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才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起因。因為對於任何人來說,身邊好事、壞事發生的機率大致都是一樣的,即人們要面對的問題大致都相同。但不同的人卻會呈現出不同的情緒狀態,這往往是由個人或悲觀或樂觀的解釋體系所決定的。

可以留意到,悲觀者總是在用「永遠」、「總是」、「一直」來形容身邊的事情,他們傾向於對自己和外界使用全稱負面判斷;而樂觀的表現則與之相反,他們往往不會使用全稱判斷,而是就事論事採用部分判斷來評判事物,同樣對於考試考砸了這件事,樂觀的人會認為「這次考試考得不太好」,並寄希望於下次繼續努力取得好的成績;而悲觀的人卻會認為「我這人太笨,怎麼學習也考不好。」面對同一件事,不同的解釋體系最終形成了不同的結果和情緒,樂觀的人會認為生活會變好,而悲觀的人卻對自己和生活產生了全稱性的否定,很難再體會到快樂。

2

這種狀況通常跟先天的性格和成長環境有一定的關係。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Seligman曾做過一個測試,測試中發現7歲的女孩和男孩的樂觀程度沒有任何顯著差別,但成年的女性悲觀者數目卻遠遠超過了男性。

既然在兒童時期樂觀程度是相同的,那是什麼讓女性在成長過程中越來越悲觀的呢?研究中發現,這與學校教育中老師對女孩和男孩的批評話語有關。由於傳統觀念中人們會認為男生普遍比女生聰明,因而老師在面對一個數學成績不好的男生和一個數學成績不好的女生時,往往會有不同的說法。一般批評男生「你就是不好好學習」、「你太貪玩了」這類的話語,而對於數學成績不好的女生卻往往會流露出一種「你腦子轉得慢」、「你很笨」標籤化評價。

在這種評價體系中男孩們會認為失敗是短暫特定的情況,通過努力學習就可以迎頭趕上,而女孩們則會認為是自己能力不行。儘管老師並無意打擊女生,但這樣的標籤化評價卻使女生無形中產生了一種自我否定,因而也更容易在成年後形成悲觀的視角。

因此,好的父母和老師應該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幫助孩子在童年時建立起對於世界比較樂觀的解釋體系和看待系統。並且盡力避免在生活中對他們進行全稱性否定,尤其是不要給孩子貼上各種不好的標籤,這種標籤對於他們幸福快樂的人生來說將會是一筆極大的負資產。

3

避免全稱性否定是防止孩子形成悲觀視角的重要一步,同時對於成年的悲觀者來說,也是改變現狀的重要一步,儘管目前的悲觀視角已經定型,但卻可以通過後天努力訓練,得到某種程度的改變。樂觀不僅是一種狀態,同時也是一種可以習得的能力。

在ABC理論的邏輯鏈條中,事件A是不可控的,因此想要有好的情緒或結果C,便要從調整自我的內在解釋系統B著手。調整自我解釋系統的第一步就是要用機率來思考問題,要認識到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固定機率,我們並沒有必要把逆境當成生活的全部,逆境和順境就像生活中的天氣一樣,總會下雨也總會放晴,我們要意識到這一點,而不是全稱性地認為天氣永遠是糟糕的。

第二,我們要意識到挫折總會過去。在生命的長河中,每個人都會不可避免地墜入到情緒的低谷中,我們要視其為一種正常的現象。這種低落情緒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情緒的感冒」,可以知道感冒是一種常見多發病,每個人都無法避免,但每個人也會從感冒中痊癒。學生時代每個人都讀過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相信最後一句都耳熟能詳「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回憶」。時間本身就會淡化我們糟糕的境遇,因此沒有必要太為自己擔心,時間本身就有療愈的作用。

第三是自我要有意識培養這種樂觀的能力。悲觀的人在面對困難時,總是覺得生活苦難重重而自己無力改變,因而不會有太高的解決意願,如果解決的過程當中發現了障礙,馬上就會印證自己就是無力改變苦難的人,從而進一步固化自我的悲觀認知。而在樂觀者的認知視角中,任何問題只要全力以赴地投入解決就可以有好的結果,倘若在解決過程中有一個路逕行不通,就馬上會想新的辦法去積極應對。

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思考方式最終也導向了不同的結果。樂觀者不僅有更好的情緒狀態,同時在這種狀態下他們解決問題的意願和成功機率也比悲觀者高很多。因此,樂觀也是生活中一種極為重要的能力,幫助每個人更好地應對困境,取得更好的結果。

培養樂觀的視角並不是很難,它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持續不斷地付出大量的意志力。樂觀和悲觀都有相應的自我反饋機制,悲觀者會看到悲觀的事情,而悲觀的事情又會反過來固化自我的悲觀認知,形成一種負面的循環;同樣樂觀也是如此,在樂觀的視角下我們往往會體會到各種小回報,而這種回報也會正向激勵我們對事物形成樂觀的看法。在一次次的訓練後,自我會逐漸習慣樂觀的激勵路徑,形成一種新的反應模式。

因此在度過了早期克服巨大靜摩擦力的啟動階段後,我們便自然會在一次次的正向激勵中逐漸進入到內生的樂觀狀態。就像乘坐扶手電梯,在努力踏上第一步後,我們自然就會被帶著向上走。因而培養樂觀視角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克服之前的狀態,與悲觀的想法抗衡,始終對生活有好的期待並為之努力,久而久之我們樂觀的認知視角就會逐漸形成。

儘管樂觀的態度可以讓我們形成一種更好的生活狀態,但這並不意味著對任何事物都要絕對樂觀。當我們因為自身的壞習慣或懶惰而導致不好的境況時,如果不反觀自己的錯誤而盲目地樂觀,實際上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表現。樂觀的態度是為了幫助每個人應對自我的生活,因為在這個充滿著不確定性的世界中,挫折與壓力必然隨時在側,很多人往往會被巨大的挫折和壓力所嚇倒而墜入悲觀的深淵。

長期沉浸在悲觀的狀態中,人們不僅享受不到生活的快樂,身心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損害,這對於幸福的人生而言,是一種極為不利的狀態。學習樂觀地看待生活是十分必要的,它時刻提醒我們生活不止是苦澀,也充滿了陽光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