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還是望子快樂?

2019-09-02   尼古拉斯憶心

梁啟超,國學泰斗,給子女們寫了400餘封家書,百餘萬字,占一生著作總量的十分之一……

梁啟超創造了「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奇蹟。一個孩子成功,可能是個體因素,九個孩子皆成才俊,那就一定是家庭教育的原因了。

今天的我們,只看到了梁啟超家中出了三個院士,可是不要忘了,梁啟超從來就沒有將什麼院士當回事,讓梁啟超心心念念的,是培養孩子們的天性,而不以學多少為目的。不注重分數,而是關心孩子們的心性和天性。

梁啟超可謂近代中國第一父親。既是一位父親,也是一位導師,也是一位知心朋友。他放下家長的架子,把自己和子女置於完全平等的地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平等溝通交流。

第一父親有七個必備的要素,每個要素不可或缺。


第一要素:

從不給孩子壓力,反而給孩子減壓

當子女遇到挫折,梁啟超耐心地開導、鼓勵和減壓。次女梁思莊初到加拿大留學時,英文有些困難,一次考試在班上得了第十六名,這大大傷害了她的自尊心,為此她極不痛快。

梁啟超認為孩子內心快樂比成績更重要。他寫信鼓勵她說:「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能在37人中考到第十六名,真不簡單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需用相當努力便好了。」

思莊剛到國外學習,一時無法適應,考入大學希望渺茫。梁啟超在信中勸慰她:莊莊,這兩組名單你看懂多少?一組,崔元翰、張又新、武翊黃、王宗哲、李騏、商輅、錢棨、陳繼昌。另一組,孟浩然、李白、杜甫、唐寅、李時珍、金聖嘆、蒲松齡、曹雪芹、吳敬梓。前一組全是歷代三元及第,後一組全是落榜生。真正的考場,從來就不在學校!

「至於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

梁啟超,12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中國科考史上的神童,但對考場並不較真,因為他親身體驗了,求學問不是求文憑,文憑只是一張紙而已。真正的考場,從來就不在學校。

後來,思莊經過努力,成績一躍成為班上前幾名,升入大學。在思莊考出好成績時,梁啟超不是寫信大加「鼓勵」、「加油」,卻恰恰給孩子減壓: 「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別著急,我對於你們功課絕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

「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他在告訴孩子:你們的成績,爸爸一點兒也不在乎,我在乎的是你們的身體,我在乎的是你們內心快樂。

在他看來,學業成就,遠不如心性、志趣、健康、幸福重要。

可以說,這樣的教育方式,在今天的學校教育中幾乎是見不到的,在家庭教育中,就更沒有。我們今天的教育,過分注重分數,注重成績,注重學到多少,注重將來是否有個好職業,好收入,望子成龍,急功近利,全然不顧孩子們的心性和天性。我們對教育的理解已經異化了。沒有人會像梁啟超這樣太不重功利和成敗。

梁啟超的教育思想,是一種培養人的人性和天性的思想。梁啟超所認為的人才,不以成敗得失而論,不以文憑學歷而論,不以獲得多少社會認可而論,而是自身葆有一種人性和天性的愉悅。



第二要素:

尊重並順從孩子自己的興趣

梁啟超不強迫孩子學「熱門專業」,認為順從孩子自己的興趣最重要。本來,他很希望思莊學習生物學,其中有家庭的考慮,「弟兄姊妹,到今還沒有一個學自然科學,很是我們家裡的憾事」;大而言之,「中國女子還沒有人學這門」,所以鼓勵女兒「做一個『先登者』」 ,但思莊嘗試之後,興趣不大,他又忙寫信:「聽見你二哥(梁思成)說你不大喜歡學生物學,既已如此,為什麼不早同我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離開我很久,你的思想近來發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適合你。你應該自己體察作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話。我很怕我的話擾亂了你治學方向,所以趕緊寄這封信。」

後來梁思莊改學圖書館學,考入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院,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

梁思永喜歡考古學,但考古並不是一門熱門專業,梁啟超知道後,並未過多干涉兒子,而是對此表示理解並尊重兒子的選擇。為了梁思永,他親自寫信給李濟,自掏腰包,讓兒子有機會參加考古工作。

梁啟超對孩子們的選擇,歷來是,我們雖然觀點不同,理解不是完全一致,但我支持你的決定。

父親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從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

正因為梁啟超不干涉孩子的選擇,他的九個孩子分別在建築、考古、軍事、經濟、文學等多個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第三要素:

啟發孩子的樂趣,做個開心的人

長子梁思成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藝術學院建築系學習了三年,寫信向父親抱怨,建築系日復一日重複畫圖,會把自已變成一個只會畫圖的匠人。

梁啟超給思成的信里談到,「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它作什麼?著急它作什麼?」

梁啟超勸思成不要填鴨式的教育,「學習不必太求猛進,像裝罐頭樣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見得便會受益。」「要博,不要專,太專則失了興味,生活不幸福。」

梁啟超對思成的學業提出了一點建議,「思成所學太專門了,我願意你在畢業後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點常識,選一兩樣關於自已娛樂的學問,如音樂、文學、美術等,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於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

正是因為梁啟超的情趣培養,梁思成在音樂方面會四種樂器,曾是清華學校樂隊的隊長;繪畫方面更是出色,是清華年報的美編;又酷愛體育,是全校運動會跳高第一名。

梁啟超像蘇格拉底一樣,培養年輕人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他們成為「成功者」,而是啟發他們的樂趣,找到內心的快樂。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的孩子,無論在何種境遇下,都能夠獲得內心的快樂。

第四要素:

不看重成功,但是,看重人品

儘管不強求成績,不干涉興趣,但梁啟超也有一件最看重的事情:品行。

梁啟超一直和孩子們強調,自己最在意的,是子女的人品。他在信里對孩子們說:「你如果做成一個人,知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知識卻是越多越壞。」

他不看重成功,但是看重人品。人品,比成功更重要。

他認為,對待家人的態度,是最真實的人品。感恩心是最重要的,讓孩子們懷一顆知恩圖報的心,知恩、感恩、報恩、施恩,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第二是孝敬父母,孝道是有沒有道德良心的重要體現。如果對撫養、關心、教育他的父母都沒有愛心,又怎麼能希望他去愛別人、愛人民、愛國家、愛社會呢?第三是善良,無論什麼樣的境地,都保持愛與善良。第四是誠實守信,誠實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第五是寬容,任何時候保持一顆寬容的心。第六是勤儉樸素,不奢糜,不追求物質享受。第七是責任感,責任感是一種擔當,對家庭有擔當,對社會才有擔當。第八是奉獻精神,無私奉獻是一種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就有了高尚了人格。

梁啟超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教人學做人。做人比做學問更重要。做人先從做好一個家人做起。你對待家人的態度,就是你真實的人品。

梁啟超為子女提供了最好的成長條件。這個成長條件,就是梁啟超自己的精神趣味。自己擁有健全的人格和至高的精神趣味,並以此薰陶子女,才是一個父親提供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才是真正的「富養」。

第五要素:

孩子的婚姻,最後的決定在你們自己

1919年,林徽因結識了梁思成。梁啟超和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摯友,林長民曾擔任過段祺瑞政府的司法總長。梁啟超和林長民想成兒女親家。但梁啟超並不想按傳統婚俗行事,他明確地告訴當時18歲的思成和15歲的徽因:儘管兩位父親都贊成這門親事,但最後的決定在你們自己。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與林徽因在加拿大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一場西式婚禮。

梁思成林徽因由他牽線搭橋,再讓兒女自由戀愛,促成婚姻,梁啟超對此頗感自豪。他在給女兒思順的信中說:「我對於你們的婚姻,得意得了不得,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極了,由我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後的決定在你們自己,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

林徽因很受梁啟超喜愛,他在信中說:「我以素來偏愛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兒,其可愛與我原有的女兒們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極愉快的一件事。」

1928年5月,梁思成和林徽因蜜月旅行,考察歐洲建築,梁啟超在信中,對路線規劃、特色項目、考察方法、路上注意事項、緊急聯繫人等等,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我替你們打算,到英國後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歐極有特色,必須一往。由是入德國,除幾個古都市外,萊茵河畔著名堡壘最好能參觀一二。回頭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義大利,多耽擱些日子,把文藝復興時代的美,徹底研究了解。最後便回到法國,在馬賽上船,到西班牙也好,中間最好能騰出時間到土耳其一行,最好能做成一部『審美的』遊記也算得中國空前的著述。況且你們是蜜月快游,可以把許多溫馨芳潔的愛感,迸溢在字裡行間,用點心去做,可以極有價值的作品。

回國後,梁思成和林徽因去了東北大學開設建築系,梁啟超不久後病重入院,仍寫信給思成:「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劃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裡頭所含一種元素叫做「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的只有個零了。我是個學問趣味方面極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專積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內容異常豐富,能夠永葆不厭不倦的精神。我每歷若干時候,趣味轉過新方面,便覺像換個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雖不願你們學我那泛濫無歸的短處,但最少你們參采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

「我覺得天下萬事萬物都有趣味,我一年到頭不肯歇息,問我忙什麼?忙的是我的趣味。我雖不敢說趣味便是生活,但敢說沒趣便不成生活。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

做家長有趣味,養出的孩子才能有趣味。


第六要素:

對得失順其自然

1925年12月,梁啟超給思成的信中,告知一個噩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在反奉戰爭身亡。「第一,你要自己十分鎮靜,不可因刺激太劇,致傷自己身體。徽因遭此慘痛,唯一的伴侶,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第二,...我也無法用別的話解勸她,但你可以把我的話告訴她:我和林叔的關係,他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兒,就是我的女兒,何況更加以你們兩個的關係...你要用盡你的力量來開解她。人之生也,與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徽因留學總要以和你同時歸國為度。學費不成問題,就算我多一個女兒在留學,你們更不必因此著急。」

人之生也,與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梁啟超,對自己跌宕的人生,一笑而過。無論多麼坎坷,他還是讓自己開開心心。

他也不忘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兒子做一個有擔當的男子漢,他對兒子重複自己的責任感,「凡是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

當大女兒梁思順和女婿周希哲遇到失去工作的麻煩時,梁啟超致信勸解:「你生平處境太順,現在處這種困難境遇正是磨鍊身心最好機會,在你全生涯中不容易碰著的,你要感謝上帝玉成的厚意,在這個當口兒做到『不改其樂』的功夫才不愧為爹爹最心愛的孩子。」

久經滄海的梁啟超,無論多難,也能讓自己快樂。他對處在逆境的思順說,「我有極通達、極健強、極偉大的人生觀,無論何種境遇,常常是樂觀的。我以為,一個人什麼病都可醫,唯有『悲觀病』最不可醫。悲觀是腐蝕人心的最大毒菌。總要常常保持這元氣淋漓的氣象,才有前途事業之可言。」

無論人生多麼波折,他讓自己開心,並啟發孩子們也像他一樣時時活在開心與趣味之中。

他對孩子們說,「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我以為,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麼生命便成沙漠,要來何用?」

「我生平對於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還興致淋漓。什麼悲觀,什麼厭世,從沒有在我的字典里出現過。我所做的事,常常失敗— 嚴格的可以說沒有一件不失敗— 然而我總是一面失敗一面做;因為我不但在成功裡頭感覺趣味,在失敗裡頭也感覺趣味。」

梁啟超,被子女們稱呼為「一個親切有味的父親,一個童心未泯的老頑童」。有這樣一位有趣的父親,家裡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孩子們也養成了開朗、樂觀的性格。



第七要素:

世上最好的家教,就是愛

世上最好的家教,就是愛。敢於對孩子說愛,大膽說出自己的愛,梁啟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多麼忙,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梁啟超對兒女充滿著強烈的父愛,九個子女先後有七個到海外讀書,他非常想念他們, 「我晚上在院子裡徘徊,對著月亮想你們,也在這裡唱起來,你們聽見沒有?」

梁啟超對孩子們有著強烈的愛。孩子們感受到這種愛,才有強烈的回報心。

梁啟超用愛為孩子們營造了一個溫暖的環境,在這樣家庭下成長的兒女,有著傳統家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老愛親之情融化在血液中,如此家風不僅在此之前從未有過,在其之後也是絕無僅有。

當今父母,如果具備了這七個要素,又何愁孩子不成材,何愁孩子不感恩,何愁孩子不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