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明當年這部電影如果是現在上映,票房至少20億

2019-08-03     洞察影視

最近《烈火英雄》上映了,雖然它的豆瓣評分不算高,但是大眾觀眾的口碑非常好!

有人說,黃曉明終於沒接爛片了,這部《烈火英雄》是黃曉明最拿得出手的作品之一。

但《烈火英雄》其實不算拍得太精彩,之所以大眾口碑那麼好,其實是因為致敬了消防員;

很多觀眾是為消防員打Call的,並不是為電影本身打Call的,題材是它的加分項。

黃曉明主演的電影中,最拿得出手的,其實是2013年的勵志片——《中國合伙人》!

「鬧太套」和「伐木累」梗的來源者 (黃曉明和鄧超)主演的電影。

因為這部電影,不僅口碑可以,而且當時很受觀眾歡迎。

在當年收穫了5億票房,在當時來說已經是非常高了。

當時主要是因為中國市場還沒發展起來,而且網絡信息不對稱,口碑效應發揮不了,所以才只有5億票房;

如果是放到現在上映,票房至少20億!

這部青春片有什麼好看?

首先這部青春片好看在:它介乎於現實片和雞湯片之間。

如果將雞湯語句刪掉,再強化劇情,比如加上那段被刪掉的,女主與老外在野外發生關係的劇情,它就是一部穩妥妥的現實電影;

如果弱化劇情,將劇情無腦化,讓任何人都能隨便看懂,那它就是一部雞湯片。

太現實,太有深度的電影,其實不是很多人都喜歡的,因為比較難懂,並且無聊;

太雞湯的電影,也不太吃香,因為太過無腦了,太膚淺了;

而《中國合伙人》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變成了一部有點雞湯,但又比較現實的電影。

最終它不算太有深度,但卻是一部很實在的青春片,

它的情節非常接地氣,

它既會不斷跟你說雞湯語錄,又會跟講「當初我們說是來美國干大事的,孟曉駿,我們來美國幹嘛?」這些很打擊人的現實情節。

而且,它能引起大部分人共鳴。

接地氣的情節,再加上幾首應景的配樂:《光陰的故事》,《外面的世界》,《海闊天空》

應該大部分人,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都會有點共鳴;

並且,導演講故事一點都不拖拉,節奏控制得很好。

題材是青春片,但電影拍得好;

因此,儘管它在豆瓣上的口碑不算逆天,但是非常受觀眾歡迎。

《中國合伙人》還滿足了觀眾的眾多需求

如果你仔細回味《中國合伙人》,你會發覺它是一部充滿許多元素的電影,滿足了觀眾的眾多需求。

它完全可以定義為多種類型的電影。

/1/

它首先是一部勵志片

因為這部電影,就是講一個來自農村的「土鱉」,和兩個兄弟逆襲的故事,而且電影之中,還不斷地念成功學語錄,不斷強調夢想,強調奮鬥。

/2/

它也是一部青春片

但絕對不是尷尬得要死的狗血青春片,而是一部非常實在,真正反映80,90年代學生的青春片。

比如,那時候剛改革開放,所以那時候的學生的價值觀,會差別非常大的;

電影里,當孟曉駿讓同學們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們這一代人的時候,

有人說「追趕」,有人說「理想」,有人說「衝動」,有人說「懷疑」................

而成冬青就很愛國,很真誠,完全不是開玩笑地說了一個詞:「紅旗不倒!」

這段對話就拍得很實在,完全與狗血青春片不同,很能反映當時學生的狀況。

/3/

它也是一部兄弟片

「千萬不要跟最好的朋友合夥開公司」

因為整部電影的一個重要看點,就是三兄弟之間的「感情線」。

從不打不相識,到各奔前程,然後合夥,然後因為價值觀衝突而拆夥,並且兄弟關係破裂;

再到最後成東青有難,兄弟們再次相聚幫忙,並解開彼此的心結。

有兄弟在「歡樂」,而自己在外偷看;

也有兄弟回國後,有錢一起賺的情節;

兄弟送你真正喜歡的東西,最真實的回應不是「謝謝你,我很喜歡」,而是笑著對兄弟說:「土鱉!」

三兄弟之間的「感情戲」有血有淚,非常感人,看這部電影,也許你會回想起你的朋友。

/4/

它甚至是一部半記錄片

它間接記錄了80,90年代的學生歲月,

「排隊打熱水」,「踩老款單車」,這些情節都被「記錄」得非常接地氣;

它記錄了那個時代學生的「出國夢」

那時候的學生,都夢想著出國,相信出國就能出人頭地;

相信你身邊的不少同學,總有個叫「劉洋」的,原因就是那個時代的「留洋夢」。

它更記錄了中國這20多年來的變遷。

改革開放,「申奧", "大使館被炸」;

甚至「一個美國大爺在前面開個店(肯德基)」,這些變遷都被電影記錄了下來。

這部《中國合伙人》滿足了觀眾很多需求,因此能引起觀眾共鳴,當時不受歡迎才怪。

有陳可辛擔任導演,因此勵志青春片也成了經典

陳可辛拍的電影質量都很高,他拍的電影,口碑不一定都逆天,但一般不會爛到哪裡去的。

《甜蜜蜜》,《新難兄難弟》,《投名狀》等經典電影,就是他的作品。

陳可辛導演

而且他還是香港導演中,回內地拍電影,完全沒有「水土不服」的導演。

《親愛的》就是他拍的,之前的刷爆朋友圈的短片《三分鐘》也是他拍的。

在他的把控下,《中國合伙人》這部青春勵志片也罕有地成了經典。

/1/

陳可辛用一流的講故事能力,提高了電影的檔次

陳可辛是用非線性結構講這部電影,不過是用稍微簡單的非線性結構。

比如電影開頭的幾分鐘,就是先講故事後半段的某些劇情,然後再從頭講起。

這種方式不算太複雜,大部分觀眾都能看懂,但能夠讓電影開頭激發觀眾興趣,給觀眾留下懸念。

而電影多處,他是用旁白的方式敘事,非常有看小說的感覺;

比如電影一開始,就用孟曉駿的旁白來「劇透」成東青:

「1979年成東青還是失敗者,一個兩次高考都落榜的失敗者」

用這種旁白講故事,就有點像是看小說,很有味道;

那種感覺就有點像是看小說《百年孤獨》,看到「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上校將會回想起......."這段文字的感覺。

而對於很多複雜的事情,陳可辛用一個簡單的橋段,就講好了,一點都不拖拉;

比如講兄弟間對於」公司是否應該上市」的衝突,陳可辛用王陽分別與成東青,孟曉駿打桌球的對話,就簡單說清楚了;

/2/

他也用很多細節,將故事講得動人

比如在電影里,讓孟曉駿看到電視機里的電影《英雄本色》,裡面正講著對白:「Mark,你寫給我的信里,不是這樣說的」。

此時的孟曉駿在美國混得很不好,一個大學生在美國當服務員小生,混得很令人沮喪;

但之前,他給成東青報信,是說自己過得很好的。

這個細節就非常應景了

/3/

他用歡快的基調來說故事,觀眾非常賣帳

比如成東青擔憂自己因為做外快,會被學校開除,和王陽交流。

王陽勸他趕緊辭職,他說自己炒學校魷魚,比被學校炒魷魚好。

然後成東青對王陽說:「為了上大學,我媽幾乎欠了全村人的錢,難道要她來還?..................辭職,那會把我餓死的」

此時,王陽就吐槽他,「我也辭職,我餓死了嗎」

成東青的回應是:「要是沒有我,你早就餓死了!」

陳可辛用歡快的基調來講故事,讓觀眾不無聊,又覺得「很有道理」,很能差生共鳴,因此電影成功俘虜了觀眾的心。

整部電影,如果是換了其他普通導演,可能就成不了經典了。

再次回顧,黃曉明主演的電影中,最成功,最拿得出手的作品,可能就是這部《中國合伙人》了!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洞察影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VBD-YGwBUcHTFCnf76Y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