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河邊上的一次奇遇 解救了一隻懂得感恩的小刺蝟

2021-03-13     王喜慶

原標題:冶河邊上的一次奇遇 解救了一隻懂得感恩的小刺蝟

近日我的電腦崩盤,迫使我整理了一下近十年拍攝的片子,讓我想起了一件十分有趣的奇事。

自駕游的魅力在於你可以自由的掌握時間、自由的改變行程、自由的尋找拍攝對象。所以許多攝影人喜歡上了自駕游。

石家莊平山縣的冶河流域寬廣、地勢平坦,形成了大片的濕地,養育了許多的涉禽和遷徙的候鳥。有人說拍鳥是攝影的最後歸宿,意思是說拍鳥的人都是拍遍了風光,最後才開始了永無止境的拍鳥。

這話說的有點道理,其實也不盡然。像我這種還在晃蕩的半瓶子醋早早就喜歡上了拍鳥。不過有道理的是拍鳥過程中讓你明白了許多道理。

灰椋鳥是一種中型鳥,由於膽子比較大,所以城裡的攝影人比較喜歡拍它。另外在公園遇到它的機會也比較多。可是冶河邊的灰椋鳥卻讓我有了新的發現:它的嘴裡叼著一大坨紅棗大小的東西。拉近鏡頭一看才發現,居然是許多隻蒼蠅。抓一隻蒼蠅不難,但是能抓這麼多同時銜在嘴裡就不易了。可見這是一種益鳥。

黑卷尾也是一種中型鳥,在野外許多人都會把它誤判成燕子。其實它要比燕子略大一些,並且要兇猛的多。性喜獨處,領地意識極強。飛行技術在鳥類中是頂尖的,甚至可以在空中懸停,因此很多時候比它大的鳥,甚至鷹類也會繞著它飛。

冶河邊上的村莊裡有一些以打魚為生的漁民。他們每天傍晚把長達幾十米的魚籠放入水中,次日臨晨天不亮就來起籠,在籠中收穫些許小魚小蝦和水螺獅,一年下來也有個幾萬的收入。

每天收完魚籠他們還會把魚籠鋪開晾曬,防止受潮發霉,影響它的使用壽命。這遍地長長的魚籠也成了冶河邊上的一景。突然我發現遠處的一條魚籠中在蠕動,難道是漏網的大魚?過去一看裡面是一隻受困的小刺蝟。

在北方的老人嘴裡有四大仙之說,那就是蛇、黃鼠狼、狐狸、刺蝟。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悄無聲息、無處不在。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裡已經不見了他們的蹤跡。可是在自駕的路上還是時常可見的。

可以想像這隻小刺蝟往魚籠里爬的時候比較容易,可能它想著能夠在魚籠中找點食物從另一頭出去,但是魚籠的另一頭堵死的,這便是鑽進了死胡同。北方的六月天太陽下面已經很熱了。刺蝟是喜歡潮濕的小動物,如果在太陽底下曬著很快就會危及它的小生命。

我趕緊用小樹枝給它挑起魚籠,指明一條路。雖然磕磕絆絆、折騰半天總算是讓它爬了出來。一出魚籠它便飛快的跑向小河邊,迅疾的鑽進草叢游向了河中的小島。

不知為何,已經游到小河的激流中間它又調頭回來,爬在河邊看了我一會兒,稍後才游向了河對岸,這次一去不返再也沒有回頭。

我突然反應過來,它是來感恩的:萬物皆有靈啊!

作者簡介:

王喜慶 微博:莊上九爺。軍人出身卻喜歡聽著音樂、開著車、浪跡于山水之間。多平台原創專欄作家。自得的是不喜歡文學的他居然寫了百萬文字於網上,而且圖片比文字更專業;不足之處是尚有兩個省份沒有走到。

如若喜歡,敬請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V2_wQHgB9EJ7ZLmJSOo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