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告白:「餘生,我就是你的眼」

2019-11-24   仙桃日報

11月20日清晨,初冬的一縷陽光透過窗戶,暖暖地照在身上。

67歲的李新華推著童車,帶著孫子,緩緩朝菜場方向走去。身旁,一雙大手緊緊搭在她的肩膀上。

  這樣一個普通的場景,在杜才東和李新華這對老夫妻的身上發生,卻有一番特別的意味。

  自丈夫杜才東失明後,兩人這樣攜手走過30多個春秋。

「家裡的遮蔭傘看不見了」

  上世紀60年代,知青李新華從彭場集鎮下放到仙桃工業園船灣村。隨後,與四組村民杜才東結婚,生下三女一男。

  「他是村裡的碾米工,有手藝,人本分。」李新華回憶說,當時只想找把遮蔭傘,好好過日子。

  可就在兒子出生那年,30多歲的杜才東突發急性青光眼,視力陡降。這可怎麼辦?看著日漸失明的丈夫和4個年幼的孩子,李新華沒有時間傷心流淚,她以柔弱之肩撐起一個家,隻身扛起家庭重擔。

  她一邊打零工掙錢養家,一邊尋醫問藥。那些年,她到北京、武漢、黃石、天門等地看過病,只要聽說有特效藥,有專家會診,不論多遠,她都要去問一問,瞧一瞧。

  一次,得知省里的專家在仙桃坐診,她欣喜若狂,牽著丈夫去看病。手術、針灸樣樣都試遍了,收效甚微,還欠下一屁股債。

「以後,我就是你的眼」

  「還是怪我沒找對人,延誤了病情,害了他一輩子。」直至今日,說起丈夫的眼疾,李新華仍在自責。

  1979年,下鄉知青返城,李新華被分配到市色織印染廠。一家5口租住在廠里的公房裡。

  在「三班倒」的織布、倒紗崗位上,她任勞任怨,表現突出,不久被提拔為輪班長。

  微薄的工資,哪夠一家人生活,李新華擠出時間去打零工。一分錢恨不得掰成三份:一份維持生活,一份給丈夫看病,還有一份留給公婆。廠領導知道李新華家的情況後,把她調到白班崗位。

  起初,杜才東還很樂觀,只要看得見一點光亮就不閒著,靠手藝補貼家用。2001年徹底失明後,他變得煩躁起來,對生活也失去了信心。

  見此情形,李新華寬慰丈夫:「這個家不能散,以後我就是你的眼睛,你的拐杖」。

  她的樂觀一直感染著杜才東。也是從那個時候起,妻子臉上歲月的痕跡,杜才東只能用心去感受。

李新華

「這個女人太難了」

  本以為生活步入了正軌,誰知,不幸接踵而至。

  先是廠里效益不好,發不出工資,用床單抵。李新華認了,帶著大女兒,背著床單,沿街叫賣,換取生活費。

  後來,廠子倒閉,工人全部失業。李新華默默承受,改行去賣菜。

  「凌晨3點鐘起床,進完貨,再用三輪車推到菜場去賣。」拖著沉重的身子回家後,等著她的還有4個飢腸轆轆的孩子和一大堆髒衣服。

  再苦再累,李新華也竭盡全力供子女上學,希望他們靠知識改變命運。

  她的3個女兒,都上過初中;兒子杜雪飛高中畢業後參軍入伍,她鼓勵兒子訓練學習兩不誤,到部隊也要上大學。

  日子本就拮据,她咬著牙,供兒子讀書。每個月寄300元,整整3年。杜雪飛哪裡知道,300元是全家人一個月的生活費。

  終於,李新華累倒了,常年勞累導致左半身時常麻木、無知覺,要靠藥物來維持。

  杜才東急在心裡,在摸索中學習做飯,干簡單的家務,提高自理能力。

  兒子回家探親時,見母親病倒,毅然選擇退伍回家。為此,李新華總是耿耿於懷,覺得拖累了兒子,讓他失去了建功立業的機會。

  2010年,李新華東拼西湊,在船灣蓋了新房,結束了多年在外漂泊的日子。

  蓋房時,為節省工錢,她什麼體力活都干,搬水泥、抬黃沙都不在話下。鄉親們都說:「這個女人太難了」。


記者看到,這幢兩層樓房裝修雖簡單,卻收拾得整整齊齊。

  得知當天要停電,杜才東早早蒸好飯,洗好菜。

  「他是主廚,我負責跑腿。」日常的柴米油鹽,也因兩人的相互交流而變得有滋有味。

  如今,3個女兒都已出嫁,兒子媳婦在外務工。除了丈夫,照顧孫子成了她的新任務。

  每天,她推著童車、牽著丈夫外出買菜、散步、看病,像當年一樣。


(文、圖/記者 鄧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