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慎終追遠」中,「追」的本義是什麼意思?

2020-01-10     談藝錄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慎終追遠」中,追的本義是「祭祀先人,表示追念。」但是這個成語意義相對複雜,因此追字又有引申,具體可參見追字詞條第9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辵」部的一對兒漢字「逃」與「追」,兩個字都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因此都是我們課程里的重點漢字,其詳情如下:

1、逃。讀tá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逃,亡也。從辵,兆聲。」形聲字,本義是逃亡;逃走。

(逃字的字形演變)

看字形,辵部之外的「兆」,本像燒龜甲之後上面呈現的裂紋,古人觀裂紋形態以占卜吉凶(甲骨文記占卜結果)。《玉篇·辵部》:「逃,逃亡也。」比如《春秋·莊公十七年》:「秋,鄭詹自齊逃來。」杜預註:「詹不能伏節守死以解國患,而遁逃苟免,書逃以賤之。」用逃字來貶低鄭詹。又比如《史記·項羽本紀》「漢之四年,項王進兵圍成皋。漢王逃,獨與滕公出成皋北門。」用的也是逃的本義。也用來指逃亡的人。比如《書·牧誓》:「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孔傳》稱:「言紂棄其賢臣,而尊長逃亡罪人,信用之。」指(紂王)對四方重罪逃亡的人,這樣推崇,這樣尊敬。

(逃走)

逃在本義之外,還有幾個用法,比如:(1)躲避。《廣雅·釋詁三》:「逃,避也。」比如《左傳·襄公三年》:「事君不辟難,有罪不逃刑。」即:事奉國君不避危難,有了罪過不躲避懲罰。

(2)離開,離去。《廣韻·豪韻》:「逃,去也。」《孟子·盡心上》:「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趙岐注稱:「逃者,去也。」離開墨家必定歸向楊家(諸子百家之一),離開楊家必定歸向儒家。

(3)竄匿。《楚辭·景差(也有一說是屈原)<大招>》:「冥凌浹行,魂無逃只。」王逸注稱:「逃,竄也。」指陽冰解凍水泛濫,魂魄無處可逃竄。

(屈原畫像)

(4)播。《篇海類編·人事類·辵部》:「逃,播也。」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

逃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逃字的小篆寫法)

2、追。讀音有三個:

(1)zhu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也是現代漢語最常用的讀音。《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追,逐也。從辵,(追省辶)聲」形聲字。本義是追趕。看其字形發展:

(追字字形發展)

追字最早始見於甲骨文,去掉辶部的部分,念duī。一般認為duī,類同於「堆」,是矮的土山之形。

追的本義是追趕。比如《莊子·應帝王》:「明日,又與之見壺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壺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第二天,(列子)又陪著季咸來見壺子。(季咸)還沒有站穩,自己覺得沒有存身之處,就逃跑了。壺子說:「追他!」列子追他,沒有追上。又比如杜甫詩《宴王使君宅題二首》之一:「漢主追韓信,蒼生起謝安。」指的也是蕭何(劉邦的安排)月下追趕韓信的典故。

(月下追韓信)

也指追擊。比如 《公羊傳·莊公十八年》:「夏,公追戎於濟西。」何休注稱:「以兵逐之曰追。」又比如毛主席詩《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本義之外,追還有很多用法,舉常用的說說:(1)隨,隨從。比如,追隨。《楚辭·離騷》:「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五逸注稱:「追,隨也。」洪興祖補註:「追,古隨字。」

(2)回溯,上溯已往。比如《詩經·大雅·文王有聲》:「匪棘其欲,遹追來孝。」鄭玄箋:「乃述追王季勤孝之行,進其業也。」指文王個人慾望不貪圖,孝順祖先興周邦。又比如《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的追,也用此義。

(影視劇里的劉備、諸葛亮)

(3)補救。事後補行。《玉篇·辵部》:「追,救也。」比如《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邢昺疏:「自今已來,猶可追而自止。」過去的不能挽回,未來的還能補救。再比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追的意思一樣。

(4)尋求,追求。比如《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臧獲之所願托於驥者,以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奴僕之所以希望把腳力寄托在良馬身上,是因為依託良馬可以尋求利益,避免危害。現代漢語還用於特指向異性求愛。比如老舍《黑白李》:「他倆都追她——恕不道出姓名了——她說不清到底該愛誰,又不肯說誰也不愛。」

(追求)

(5)追究。比如《論衡·問孔》:「苟有不曉之問,追難孔子,何傷於義?」如果有不理解的問題,追究責難孔子,對道理有什麼損害呢?又比如《中國諺語資料·一般諺語》:「實話駁不倒,謊話怕追考。」用的也是這個意思。

(6)催逼;索取。比如《水滸全傳》第四回:「本寺長老已有法旨:但賣與和尚們吃了,我們都被長老責罰,追了本錢,趕出屋去。」

(7)逮捕,拘捕。《篇海類編·人事類·辵部》:「追,逮也。」比如《續資治通鑑·宋太祖開寶八年》:「左司員外郎權知楊州侯陟,受賕不法,為部下所訟,追赴京師。」逮捕之後送至京師。

(8)削奪,收繳。比如《西遊記》第四十四回:「卻才惱了朝廷,說那和尚無用,拆了他的山門,毀了他的佛像,追了他的度牒。不放他回鄉。」

(9)祭祀先人,表示追念。《正字通·辵部》:「追,祭先而永思不忘也。」比如《論語·學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謹慎送終,追念遠祖,民眾的德行就歸於淳厚了。「慎終追遠後來發展為成語,意思有所引申,發展成了一個複雜的詞彙,一般來說,慎終多指謹慎的思考人生於天地之間的意義,追遠多指看看老祖宗們都留下了些什麼,在自身與先賢之間做一個對比,以效法先古聖賢。

(祭祖)

(10)送別,餞送。《玉篇·辵部》:」追,送也。比如《詩經·周頌·有客》:「薄言追之,左右綏之。」鄭玄箋稱:「追,送也。於微子去王,始言餞送之。」我為客人來餞行,群臣百官歡送他。

(11)招引;召回。比如《管子·七臣七主》:「台榭相望者,亡國之廡也。馳充國者,追寇之馬也。」尹知章注稱:「追,猶召也。言馳車所以召寇。」

(12)中醫指補益。《素問·調經論》:「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王冰注稱:「追,言補也。《針經》曰:『追而濟之,安得無實。』則此謂也。」比如有一種藥叫「追風透骨膠囊」,功效就是袪風除濕。

(13)古代國名,我國北方少數民族所建。《詩經》有載。

此外,追還用作姓氏,《萬姓統譜》有載。

(二)duī。這個讀音出自《集韻》。鍾鈕。《孟子·盡心下》:「高子曰:『禹之聲,尚文王之聲。』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趙岐注稱:「追,鍾鈕也。」這一段的意思是:高子說,「夏禹的雅樂勝過周文王的雅樂。」孟子說:「為什麼這樣說呢?」高子說:「因為鍾鈕快磨斷了。」

此外,又通「堆」。

(三)tuī。這個讀音出自《集韻》。指和柔貌。不常用,不再舉例。

追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追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70,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TPa7oG8BUQOea5OwZi1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