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瞰豫界丨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支部引領、黨員帶動「小雜果」變身致富「金果子」

2019-07-24     今報三門峽

周窯特色林果產業園

【核心提示】

6月3日上午10點半,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周窯村的村民靳祥忠正在果園裡將新摘的白沙杏打包裝箱。「這是給客戶預留的最後幾箱,運走後今年就罷園了。」連日來,周窯村的500畝雜果喜獲豐收,杏滿枝頭,吸引了鄭州及周邊市民前來採摘。從銷不出到下山自銷,再到坐在家裡供不應求,周窯村的小雜果打通了村民的脫貧致富路。

龍翔街道辦事處位於焦作市西北山區,與山西省交界,轄區群山起伏,夏季涼爽,春秋溫和。周窯村位於該街道辦事處的北部山區,海拔三百米。由於該村地處山區,受地形限制,周窯村長久以來經濟發展以傳統且單一的小麥、玉米等農業種植為主,多數年份靠天吃飯。日子過得十分艱難。有人形象稱「羊腸路,荒山頭,荒山野嶺鳥不棲,有女不嫁周窯村」。近年來,依靠黨建引領,黨員帶頭引進白沙杏種植後,周窯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楊繼盈 通訊員 毋冬冬/文圖

【定思路】 支部引領 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

周窯村三面環山,曾經的荒坡如今已被村民依山種起了各種果樹,微風吹來,果樹搖曳,掛在枝頭的果子散發出陣陣的果香,沁人心脾。果園旁的村道整潔有序,農院乾淨舒適,保存完好的古舊建築在陽光的照耀下,呈現出一派寧靜祥和的山村風光,這都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的碩果。

「前幾年,你要來我們村,一條穿村而過的河道雜草叢生,石頭房子破得像碉堡,農戶窗戶上沿被燒火做飯的煙燻得黑乎乎,村委辦公樓擁擠破舊不堪……」周窯村村支部書記連足意提起以前的村子,感慨頗深。

「作為一個村子的領頭人,不趕緊想辦法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那我還不如戲本里說的,在家種紅薯了。」連足意說,「眾雁高飛看頭雁」,他們村村委班子非常團結,他決定從這上面做文章,由支部引領,確定整村發展林果業的思路,決定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幹部。確定思路後,連足意把目標瞄向了村委幹部靳祥忠。

今年57歲的靳祥忠之前在鄉糧種場培育過樹苗。由於年齡大了,便回到村子裡發展。8年前,靳祥忠響應村支部號召,率先試種了兩三畝桃、杏、蘋果等小雜果,第一年掛果後,靳祥忠把果子用車運到山下市裡面去賣,結果每畝只賣了三四千元。

一個偶然的機會,愛鑽研的靳祥忠聽從鄭州林科所一位專家的建議,通過嫁接將一畝杏樹改良成新品種「白沙杏」。當年,靳祥忠的一畝白沙杏成熟後,果實不但個大,還香甜可口,再也沒有之前杏子的酸澀味道,上市後,收入比往年翻了一番。嘗到了甜頭的靳祥忠擴大了種植規模,把家裡的7畝山地重新規劃,擴大了白沙杏的種植規模。

【俯身干】

黨員帶動 昔日「小雜果」變身致富「金果子」

一名黨員是一面旗,靳祥忠既是黨員也是村委幹部,自己種植白沙杏果樹富起來後,他便主動為廣大貧困戶當起了義務技術輔導員。不僅幫助願意改良杏樹品種的村民進行了嫁接,還把自己摸索出的一套疏果、施肥和打藥的管理方法,告訴村民。

堅強團結的黨支部一班人和積極奮進向上的村黨員隊伍是鄉村振興定心丸。

在該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在靳祥忠的指導下,村兩委用實實在在的收益,說服帶領該村村民及貧困戶們對果樹進行了改良,建起了500畝的小雜果基地,開創了「村黨支部+專業農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種植銷售模式。昔日「小雜果」變身致富「金果子」,在該村村兩委班子的帶動下,該村貧困戶人均收入從幾年前的不足3000元增至2018年的6500元。

有了領頭羊,百姓心中有了方向,昔日的貧窮村煥發出勃勃生機。

隨著近年來採摘的興起,周窯村兩委班子又加大了對本村優質農產品的宣傳推介力度。今年該村白沙杏成熟時期,鄭州及周邊縣市區的市民們相繼驅車來到該村進行採摘,甚至在「周窯村特色採摘產業園」門前排起了長隊。短短半個月的時間,該村500畝白沙杏便銷售一空,供不應求,畝均收入達一萬多元。

從銷不出到下山自銷,再到坐在家裡便供不應求,周窯村的小雜果打響了「周窯」品牌,也打通了該村村民的脫貧致富路。

「明年,我們準備再擴大白沙杏的種植規模,並計劃在村裡建座冷庫。現在區里以及街道都支持我們村集體經濟及林果業的發展,等冷庫建好了,就能把果實冷貯起來,這樣果子的銷售期也就長了,村民的收益就更大了。」連足意說。

【顧全局】

全面著力 康養城+紅色景點這波操作666

無獨有偶,除了周窯村,位於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東北14公里處的北業村更是憑藉自身的天然優勢,吸引來了「北業康養特色小鎮項目」落地,切實帶動了該村村民脫貧致富,讓該村村民成為拿工資的新型職業農民。

「我們村沒有水,種地都是靠天收,年輕人都搬到山下去發展了,村裡就剩下些老年人。自從康養城項目落戶俺村後,項目部在村裡發展有機農業,種植油葵、西紅柿、豆角、茄子等高山蔬菜,給我們村帶來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北業村村支部書記許永紅說。

最大的變化還是收入來源。就拿該村貧困戶毋順華一家來說,他今年70歲,兒子入贅到山下一戶人家,極少回來,老伴許永秀是個殘疾人。之前,老兩口在自家田地里勞作一年,一畝地收入可能僅有三四百元錢,全靠低保補貼過活。現在,他把土地流轉給項目部之後,除了每年可獲得一筆土地流轉金外,毋順華每天按點到地里上下工,便有80元/天的收入;而他的老伴許永秀,項目部為其提供了個保潔崗位,每月也有900元收入。依靠項目部提供的就業崗位,毋順華一家順利脫了貧,老兩口也越來越開朗了。

「能有現在的生活,村民們都很知足。」許永紅說。

為了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除了發展特色產業,引進特色項目,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外,龍翔街道辦事處還從多方面著力,依託太行第四專區舊址、許河事件、太行八英等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景點,發展紅色旅遊。目前,該街道十二會紅色教育基地經過整修已經正式投入使用。十二會村村兩委班子也將鼓勵村民多種植蔬菜、果樹,發展民俗民宿及農家樂,進而增加村民收入的計劃提上了日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責任重大,意義深遠,使命光榮。在今後工作中,我們將嚴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作為推進『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為目標,圍繞『五個振興』,埋頭苦幹、銳意進取、壓實責任、狠抓落實,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龍翔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古冰濤的表態擲地有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TPV_ImwBmyVoG_1Zn5o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