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你一枚絕世珠寶,換我家族百年安好 | 藝海拾真

2019-10-19     返樸

貢扎噶多彩寶石浮雕是一枚罕見的珠寶,耗時十幾年才雕刻完成,珍貴異常,曾被著名畫家魯本斯描述成「所有藝術品中最珍貴的作品」。它是如何幾經轉手,最後通過拿破崙的妻子約瑟芬與亞歷山大一世進入了冬宮博物館,從此成為其鎮館之寶的呢?

撰文 | 張羿

1 詳解貢扎噶多彩寶石浮雕

夏天的聖彼得堡又進入了白夜時分,大量遊客從世界各地來到這裡,他們必去的地方之一就是作為世界頂級綜合博物館的冬宮,這裡陳列著無數的藝術珍品與文物,包括古代希臘羅馬時代的陶罐與雕塑,來自拜占庭的中世紀聖像畫,文藝復興大師如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與提香等人的作品,16世紀至20世紀歐洲各國的藝術作品,當然還有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的藝術珍品與文物。

對於稍微認真細心的參觀者來說,一個不可錯過的必看展品是一枚公元前3世紀製作的小型寶石雕塑,貢扎噶多彩寶石浮雕(Gonzaga Cameo)(圖1),它的名字源於文藝復興時期曾經擁有它的主人,義大利曼圖阿的統治者貢扎噶公爵家族。雖然它產自古代埃及,但它的製作時間應是西方古代希臘化時代(在有些文獻中又直接根據發音翻譯為泛海倫時代,Hellenistic Period,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1年),此時的埃及不僅已被亞歷山大大帝所征服,而且來自馬其頓的統治者對埃及的傳統藝術進行了希臘化改造,因此這一作品完全看不出任何埃及風格,如果不了解藝術史,人們會自然地認為這是一個完全的希臘風格浮雕。毫無疑問,它是希臘化時代地中海地區流傳下來的最著名藝術代表作品之一。

圖1. 托勒密二世與阿爾西諾伊二世肖像(俗稱貢扎噶多彩寶石浮雕),公元前3世紀,古代埃及出品,高15.7厘米,寬11.8厘米,現陳列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由冬宮博物館Mikhail Guryev先生提供。

公元前4世紀晚期到公元前1世紀的泛海倫時代開始時,在硬質多層次不同色彩的寶石上進行浮雕製作這種工藝在地中海世界流行起來。這種藝術創作的中心正是當時希臘化了的埃及港口城市亞歷山大里亞,正是這裡的藝術家在公元前3世紀時將這塊堅硬的阿拉伯瑪瑙石雕刻成了流傳至今的藝術珍品,我們稍微仔細觀察一下就不難看出,設計與製作這一藝術珍品的古代藝術家將這塊石頭本身各種色彩紋理與層級分部發揮到了極致。

有關這一作品表現的人物,歷史上有過多種猜測,在1524年曼圖瓦女侯爵伊莎貝拉·德·埃斯特(Isabella d'Este)的財產登記文獻中,他們被指認為羅馬帝國開國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與他的妻子皇后莉薇婭(Livia Drusa Augusta)。在後來不同的歷史時期中,這對人物又被不同的歷史學家指認為亞歷山大大帝與他的母親奧林匹亞絲(Olympias),以及許多不同的其它古代著名歷史人物;還有人根據各種裝飾細節上的蛛絲馬跡將其指認為希臘主神宙斯(Zeus)與他的妻子天后郝拉(Hera)。

現代古典學者與博物館學家通過各方面的研究認為,這個雙人側面肖像浮雕表現的是托勒密二世·費拉道福斯(Ptolemy II Philadelphus)(圖1a)和他的王后阿爾西諾伊二世(Arsinoe II)(圖1b),後者同時也是托勒密二世的姐姐,他們姐弟二人是亞歷山大大帝手下的馬其頓將領建立的希臘化的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第二代國王與王后。古代埃及同胞兄妹或姐弟的婚姻是被法律與世俗倫理道德所接受甚至鼓勵的,正是為了迎合這一特殊習俗以便於鞏固統治,來自希臘世界的托勒密二世廢止了自己的首任妻子而與姐姐結婚來迎合古代埃及的這一特殊習俗。他們姐弟也是夫妻二人在這一作品中將自己神化成希臘神話中奧林匹斯山上的主神宙斯與其妻子郝拉的形象。雖然是典型的古典式側面肖像,但我們仍然可以體會到男主人公那充滿激情的面部表情與女主人公那沉靜的臉龐所形成的鮮明對照,他們二人的面部雕塑利用的是這塊瑪瑙石表面較薄的兩層;我們當然還可以看到在這表面兩層下面那深邃閃光的灰色第三層,它不僅構成了肖像的背景,並且製造出王后的面龐似乎部分處於暗影中的效果。

圖1a. 古典時代雕像,托勒密二世胸像,青銅雕塑,高27厘米,1754年出土於義大利赫爾庫拉紐姆(Herculaneum),製作年代不詳,現陳列於義大利拿波里國立考古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攝影師Marie-Lan Nguyen

圖1b. 阿爾西諾伊二世,托勒密二世時代製造的金幣中的人像面,公元前285-公元前246年製作,現陳列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扮成宙斯的托勒密的頭髮、頭盔與護甲用石頭最表面的深棕色瑪瑙雕刻而成,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層瑪瑙石上雕出的頭盔上的花環,護甲上的美杜莎(Medusa)頭像與象徵恐懼的佛布斯(Phobos)頭像(圖1c)。

圖1c. 托勒密護甲上的美杜莎頭像與象徵恐懼的佛布斯頭像,貢扎噶多彩寶石浮雕(局部) | 圖片來源:作者本人

這種瑪瑙石的硬度超過了鋼鐵,在當時的技術與工藝條件下,需要高手工藝師耗時大概12年左右的時間才能雕刻完成,因此珍貴異常,是當時托勒密王朝宮廷中奢華生活與藝術品味的象徵。這一作品當然也是用於對這兩位神化了的埃及王朝統治者的祝福與崇拜之物,它從一個側面形象地反映出了古代埃及希臘化時代的托勒密王朝那優雅而又奢華的宮廷生活。

如果說華貴典雅的藝術性、創作該藝術品所需的時間和難度以及它在古代埃及托勒密王朝中所起到的作用已經使得這一作品成為流傳至今的古典世界中難得的藝術珍品,那麼它所經歷的傳奇收藏歷史則更為其蒙上了一層神秘而又誘人的面紗,使它成為了我們人類歷史上罕見而又充滿魅力的奇珍異寶。正如它的別稱告訴我們的那樣,這塊珍貴的瑪瑙石浮雕在16世紀就已經成為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貢扎噶公爵家族的收藏。1542年,它曾經出現在這一家族中著名的伊莎貝拉·德·埃斯特(Isabella d'Este,1474年-1539年)去世後的財產清單之中,這位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女政治家,曼圖阿公國的實際統治者,她同時也是文藝復興時代最重要的藝術贊助人與收藏家之一;17世紀初,著名畫家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年-1640年)曾在貢扎噶宮廷中任宮廷畫家,在見到這一作品時將它描述成「所有藝術品中最珍貴的作品」。在曼圖阿繼承權戰爭(War of the Mantuan Succession,1628年–1631年)中,這一珍寶被維也納的哈普斯堡皇朝的主人所搶奪,放置於他們的布拉格城堡內;而歐洲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1618年-1648年)末期,它又再次被劫而落入了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奧古斯塔(Kristina Augusta,1626年-1689年)的手中,她在將王位傳給自己表哥後,將此藝術珍寶隨身帶到里羅馬。她去世後,這一作品在羅馬的重要權貴家庭中幾經轉手,直到1794年成為教皇庇護六世的收藏品。

法國大革命期間,法軍攻入羅馬,它轉入到了拿破崙與妻子約瑟芬(圖2)的手中。1812年,拿破崙率63萬歐洲聯軍進攻俄羅斯,結果慘敗。1814年,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圖3)帶領反法聯軍攻入巴黎,拿破崙遜位並被流放。但亞歷山大一世對拿破崙的家人卻照顧有加,可以說是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來保護前皇后約瑟芬及其家人。感念於沙皇的照顧,也更希望後者將來能夠一如既往地關心她的家人,約瑟芬在沙皇訪問其巴黎郊外的馬爾麥松城堡(Château de Malmaison)時,將這一無價珍寶作為禮物送給了沙皇並特意請求沙皇能夠照顧自己的家人(圖4),尤其是自己的獨生兒子尤金·德·博阿爾內(Eugène de Beauharnais, 1781年-1824年)(圖4a),後者毫無疑問是拿破崙家族中最有能力的人物之一,如果沒有特殊的安排,他很有可能會受到復辟後波旁王朝的清算。

圖2. 弗朗索瓦·傑拉爾德(François Gérard),《在馬爾麥松城堡內的約瑟芬》,畫布油畫,1801年繪製,高178厘米,寬174厘米,現陳列於冬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3. 克呂格爾(Franz Krüger),《亞歷山大一世騎馬像》(遠方背景為巴黎),畫布油畫,1837年作,高484厘米,寬344厘米,現陳列於冬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4. 威格爾(Hector Viger),《約瑟芬與家人在馬爾麥松會見亞歷山大》,木板油畫,1864年,高59.5厘米,寬75厘米,現陳列於巴黎郊外馬爾麥松城堡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4a. 佚名畫家,《尤金·德·博阿爾內》,畫布油畫,1805年繪製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 君無戲言

約瑟芬在送出這一禮物後幾天就去世了,亞歷山大一世沒有辜負約瑟芬的請求,在他的安排下,約瑟芬的兒子在自己的岳父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約瑟夫(Maximilian I. Joseph, 1756年-1825年)的領地內獲得了一塊自治領地並被封為洛伊希騰貝格公爵(Duke of Leuchtenberg),後來又被加封為艾希斯特親王(Prince of Eichstätt)。正是通過約瑟芬與亞歷山大一世,這個人類文明歷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寶進入了冬宮博物館,從此成為其鎮館之寶。

在亞歷山大一世的庇護下,約瑟芬的後人博阿爾內家族作為歐洲貴族不僅存活了下來,而且在歐洲開枝散葉,將約瑟芬與尤金的血脈融入到了多個歐洲君王與貴族的家庭之中,並一直延續到今天。在這裡,我們可以談談亞歷山大一世以及沙皇羅曼諾夫家族與約瑟芬後人博阿爾內家族的親密關係,從中體會歐洲各國王公貴族之間因婚姻而聯結起來的血緣紐帶關係。

2a.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亞歷山大一世生於1777年12月12日,祖母凱薩琳大帝給他起名亞歷山大,希望他能像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那樣建功立業,成為榮耀千古的偉大君王。亞歷山大自小跟祖母在一起長大,耳濡目染了凱薩琳的雄心壯志並接受了後者為他按啟蒙主義理想設計出的君王教育。

從古至今,人們崇拜亞歷山大大帝,因為他並不只是一位充滿英雄氣概的征服者(如圖5),這位在希臘人眼裡來自文明世界邊緣半野蠻地區馬其頓的君主,由於對希臘先進文明的嚮往與追求,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將希臘文化傳播到地中海與中近東一帶的廣大地區,成就了公元前4世紀下半期至公元前3世紀泛希臘世界廣大地區的藝術與科學事業的繁榮。正是在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並希臘化了的埃及,建立了亞歷山大里亞這一古代地中海世界的文明中心,代表古希臘數學最高成就的《幾何原本》就是在這一時期的埃及亞歷山大里亞由歐幾里得寫成;而各種希臘式的藝術作品,也在此時整個地中海世界達到了高峰,毫無疑問,圖1中的貢扎噶多彩寶石浮雕是這一時期的藝術代表作品之一。 17世紀至18世紀的啟蒙運動通過文學藝術又給這位古代希臘勇士披上了一層浪漫主義色彩,在追求勝利榮耀的同時,他的仁慈與公正毫無疑問代表了歐洲啟蒙時代所追求的人性光輝(如圖5a),戰勝大流士後亞歷山大來到前者的營帳,他答應了其家人的請求並對她們真實地予以保護和觀照。

圖5. 亞歷山大對戰大流士(局部),馬賽克,約公元前100年作,現陳列於義大利拿波里考古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5a. 皮爾·米納爾德(Pierre Mignard),《亞歷山大的寬仁》,畫布油畫,1689年繪製,高298厘米,寬451厘米,現陳列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b.約瑟芬後人

1834年尤金的小兒子馬克西米連·德·博阿爾內(Maximilian de Beauharnais, 3rd Duke of Leuchtenberg, 1817年-1852年)作為巴伐利亞王國的軍事外交官來到聖彼得堡,在見到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大女兒俄羅斯女大公瑪麗婭·尼古拉耶夫娜(Grand Duchess Maria Nikolaevna of Russia, 1819年–1876年)(圖6)後迅速墜入愛河。但他們的愛情因為宗教、社會地位與家族之間的關係等一系列原因遭到了他們兩個家族的強烈反對,但馬克西米連最終克服了一系列困難並成功求婚,但尼古拉一世不捨得自己的女兒遠嫁,因此在批准婚姻時附加了結婚後他們要在聖彼得堡安家的條件,因為當時馬克西米連並沒有公爵的爵位,他很快就答應了這一條件。1839年結婚後,他們住在專門為他們建造的馬林斯基宮內(圖6a)。

圖6. 克里斯蒂娜·羅伯岑(Christina Robertson),《瑪麗婭·尼古拉耶夫娜》,畫布油畫,1841年繪製,高249厘米,寬151厘米,現陳列於冬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6a. 馬林斯基宮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835年,第二任洛伊希騰貝格公爵奧古斯特(Auguste, 2nd Duke of Leuchtenberg)逝世,因為沒有孩子,馬克西米連於當年繼承了公爵爵位。但他決定生活在俄羅斯,因此將其在巴伐利亞王宮內的公國領地交還給了巴伐利亞王國。後來歷任洛伊希騰貝格公爵直到1917年革命前都生活在俄羅斯,而他們的家族成員也不斷地有人與包括俄羅斯沙皇在內的歐洲各國王公貴族聯姻。俄國爆發革命後,他們家族的一些成員在英國駐俄羅斯大使的幫助下逃離了俄國,今天他們雖然因與平民結婚而失去了顯赫的象徵家族權勢的公爵爵位,但其家族血脈卻早已融入到歐洲各國王室之中。

3 美蘇冷戰期間對貢扎噶多彩寶石浮雕中人物的爭論

二十世紀中後期,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與以美國-西歐為首的西方陣營展開了被稱為冷戰的全方位競爭。它不僅包括了軍事,也同時包括科學與藝術等各方面的競爭,這一競爭自然也延續到了人文領域的藝術史與博物館學界。這種競爭有著正面的真正競爭甚至友好的合作與研究,但也有以研究為名義的互黑貶損。比如某位著名英國學者對冬宮中著名的達·文西畫作的真實性提出懷疑就是一個例子, 作為希臘泛海倫時代流傳下來的極其罕見的藝術珍寶,貢扎噶多彩寶石浮雕也自然成了被西方黑的對象。

1980年代美國耶魯大學的古典學者與藝術史系教授波利特(J. J. Pollitt)首先提出這一寶石浮雕上的人物應為羅馬第二任皇帝第比略(Tiberius,公元前42年 –公元37年)(圖7)與他的母親即奧古斯都的妻子莉薇婭(圖7a)。通常藝術史學界與博物館界的人物都比較禮貌且節制,人們會對這樣一個人物確認的論證表示出興趣,很少會有人立刻對一位耶魯大學藝術史與古典學教授的研究直接進行攻擊。當這一試探沒有遇到強烈反對後,這位教授就進一步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再加上一些不太靠得住的有關藝術風格的討論來得出這一作品為羅馬帝國時代製作的結論。由於相當多的精緻羅馬寶石浮雕流傳了下來,因此並沒有它宣稱的價值。但波利特教授論證的最大缺陷是貢扎噶寶石浮雕中的女性人物與其它流傳下來的羅馬雕塑或紀念像章、錢幣中的莉薇婭並不相像。

圖7. 古典時代雕塑,第比略皇帝肖像,大理石和紅色角礫岩,製作於羅馬帝國初期公元一世紀最初25年,高76厘米,現陳列於冬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冬宮網頁

圖7a. 古代羅馬雕像,莉薇婭皇后,大理石,公元14年-29年製作,高34厘米,現陳列於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 | 作者本人攝影


波利特教授猜測也許被稱作「維也納寶石浮雕」的作品(圖7b)才是歷史上真正的貢扎噶多彩寶石浮雕,當然在維也納的藝術歷史博物館中,也有人認同這一看法。筆者有幸認真觀賞過這兩個作品,講老實話,維也納寶石浮雕從藝術與製作等多個角度來說都是一個質量稍低的作品,對於見多識廣的魯本斯來說,他很難會將其認作「所有藝術品中最珍貴的作品」。

圖7b. 維也納寶石浮雕,又稱托勒密寶石浮雕(Ptolemaic Cameo),泛海倫時代公元前278-公元前269年製作,整體高11.5厘米,寬11.3厘米,現陳列於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如今冷戰早已結束,波利特對貢扎噶多彩寶石浮雕的所謂討論也已經幾乎沒人再去提及,作為罕見的希臘化時代的珠寶與藝術珍品,貢扎噶多彩寶石浮雕依然安靜地陳列在冬宮博物館內,靜靜地向人們講述著它的故事。

作者簡介

張羿,數學家、邏輯學家,俄羅斯冬宮博物館鐘錶與古樂器部顧問,法國擺鐘藝廊顧問,廣東省鐘錶收藏研究專業委員會顧問。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開通了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繫後台。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關注《返樸》(微信號:fanpu2019)參與更多討論。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T8GU6G0BMH2_cNUgA99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