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香港中聯辦
ID:locpgHK
疫情下的打工仔。(來源:中通社)
離家來香港工作的前一天晚上,父親對我說:
「香港不僅制度不同於內地,市民的生活及思維方式也不能完全按照內地的標準來評判,到港後要多用心觀察學習」。
幾個月的匆忙後,我逐步適應了這裡的生活節奏,開始用心去聆聽、去觀察除同事之外的那些普通忙碌的香港人,感悟頗多。
01
A先生,我宿舍樓下的物業公司職員
他每天都穿得整整齊齊,微笑相對每個住戶,每次住戶遇到困難他都積極幫忙解決,服務堪稱一流。
剛來香港我不懂粵語,他不懂普通話,只能書面交流,儘管我寫簡化字他寫繁體字但交流暢通無阻,後來我慢慢學會一點粵語,不時跟他聊一兩句。
讓我驚訝的是我內地同事60歲就退休回家帶孫子了,而A先生已經快65歲了還努力工作,精神狀態跟50多歲的內地人一樣。
通過跟A先生交流,我才知道香港人就業都要參加強積金計劃,香港人普遍壽命高,如果太早退休了養老資金不夠。
02
B女士,一個在日本城門店工作的職員
我經常去買生活用品,逐漸熟悉。
因為女兒在台灣讀書,她近期去過台灣,感覺台灣人沒有香港人努力,但比內地人努力,說香港人很多要工作到晚上10點以後,但內地人10點大都已經在睡覺。
我詫異了許久,要知道現在內地哪怕一個小鄉鎮晚上10點鐘也會人來人往呀!追問之下,才知道她十幾年沒去過內地了。
回歸二十幾年,內地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一些香港市民還是以停滯的片面的眼光來看待,仍然認為內地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狀態。
03
C女士,一名711店員
她50多歲,很健談。有一天她突然問我「有沒有回台灣投票」,我問他為什麼覺得我是台灣人,她說她聽我講電話用「台語」,而且說「國語」時也一口台灣腔。
當我解釋說我是閩南人,站在我老家的山上裸眼就可以看到台灣管轄的金門,她才恍然大悟。
閩南話也是「台語」,這只是大陸與台灣「同根生、一水相連」的具體體現之一,就像廣東之於香港一樣,福建和台灣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發緣相循、商緣相連。
04
D師傅,一個我在路上遇到的的士司機
他粵語、普通話、英語都講得非常標準。他告訴我他在回歸前舉家搬遷到了英國,在那裡有一幫內地去的好朋友,所以普通話講得標準。
八年前他舉家搬回了香港,看到我詫異的樣子,他解釋說離開香港是對「一國兩制」有擔憂,但在國外漂泊了十幾年才認識到中國的發展與自己息息相關,出國生活後才知道香港最自由,文化最包容,是香港人最佳的歸宿。
05
E先生,我打籃球時認識的
他30多歲,3歲就隨同父母從內地到香港定居,現在一家證券公司工作。
他屬於那種不左不右的「沉穩青年」,沒參與遊行也沒支持建制派,雖然收入比同齡人高,但他一直處在對自己前途的焦慮中,不知道未來會怎樣。
他的焦慮迷惘狀態和香港許多年輕人一樣,口裡說不關心政治,但實際上受政治氛圍影響,對內地始終「另眼相看」。
如果他放下不必要的「心魔」,多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兩地發展政策,也許就能找到指明人生道路的燈塔。
///
去年以來,特別是校園淪為政治角力場後,很多內地朋友認為「香港已不再是香港」,原本計劃讓孩子到香港讀書的也紛紛轉到新加坡等地。
面對他們的疑問,我總是將身邊普通香港市民的情況告訴他們,讓他們知道普通香港市民依舊是那樣生活、那樣拼搏、那樣包容,只不過香港特區正處於回歸二十三歲的青年時期,偶爾迷惘很正常,但底子還是相當好。
我們相信,只要能心連心溝通好,拋開區分求共對,堅定信心再出發,香港的未來依然美好!
(公眾號同名:銀河港事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SbLEvHMBURTf-Dn5usT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