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合街道羅山村按照「統籌規劃、集中連片、規模開發、整村推進」原則,積極引進產業發展大戶,以土地流轉的方式,打造觀光、採摘等為主的柑橘、花椒、蟠桃基地,帶動轄區70餘戶農戶實現增收。
大戶帶小戶 推進共同發展
羅山村距離縣城9公里左右,共有5個村民小組514戶1647人,其中建卡貧困戶37戶143人。
4月21日一大早,記者到三合街道羅山村二組的柑橘基地採訪。一到基地便看見村民們正在給柑橘樹苗除草、打藥、施肥,現場一片繁忙的景象。
羅山村的產業路(攝影:李萬偉)
基地負責人李小明告訴記者,他流轉了500畝土地,打造以觀光、採摘為主的柑橘、花椒、蟠桃基地,希望通過自己的示範帶動作用,讓村民廣泛參與進來,達到共同增收的目的。
村民郎維生就是積極響應號召的村民之一。
「聽說村裡要打造柑橘基地,種植大戶來帶動我們小戶,給我們提供技術和銷售方面的支持,我當時就動了心,立刻把自己的5畝地改種了柑橘樹,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村民參與進來,讓村裡的柑橘產業做大做強,共同走上致富路。」
「柑橘基地預計在2022年全面掛果,可以帶動轄區70餘戶農戶增收。下一步,我們準備將一組納入柑橘產業發展規劃中。」羅山村黨總支部書記秦闖說,今年2月,該村通過國土綠化提升項目,在三組、四組、五組栽植沃柑、枇杷共700畝,村委會組織村民栽植,樹苗及栽植等勞務費由鎮農業服務中心統一提供。預計2021年全面掛果,屆時可以帶動轄區330餘戶農戶實現增收。
基地務工 村民增加收入
記者沿著產業便道一路向基地深處走去,基地務工者大多是婦女和上了年紀的村民。
村民在柑橘基地務工(攝影:李萬偉)
「老鄉,你叫什麼名字?你為什麼不選擇出門務工?在基地務工的收入怎麼樣?」記者上前和村民交流了起來。
「我叫代遠發,是本村人,自從柑橘基地建起之後,我就一直在這裡務工,干一天有70元的收入,既能賺錢又能照顧家裡。」該村貧困戶代遠發告訴記者,幾年前妻子患病後,時而清醒時而失常,需要人照顧,自己出門務工又放心不下妻子和孩子,所以一直在家裡務農。但收入比較單一,因此成了村裡的貧困戶。今年村裡建了柑橘基地之後,他和另外幾個貧困戶每個月都會來基地務工,一個月可以收入2000多元,大大緩解了家庭的經濟壓力。
「柑橘基地每天有20多人務工,主要負責打藥、除草等管護工作。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優先考慮貧困戶來此工作。」秦闖說,當前正是柑橘樹苗的重要管護期,勞動力需求比較大,因此可以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增加他們的收入。
完善基礎設施 為產業發展鋪平道路
「自脫貧攻堅工作啟動以來,我們始終以堅持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著力解決村裡路、水、產業等問題。」秦闖說,基礎設施建設是產業的重要基礎,特別是公路的硬化、水利設施的修建和住房的保障等,這些不僅是落實「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舉措,更是一系列扶貧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該村五組村民代旺發尤為高興。
「以前道路沒有硬化的時候,做什麼都不方便,不像現在做什麼都可以用車子運輸。以前村民都是挑水喝,現在家家戶戶都用上了乾淨的自來水,我們居住的房子也變得寬敞明亮,這些改變是以前從來沒想到過的。」代旺發說。
目前,羅山村通過移民精準幫扶項目,建設農村公路25公里,新建人行便道19公里。從以前的道路不便,到現在的村村戶戶通公路。整治水渠2.8公里,整治山坪塘19口,解決了全村人畜飲水及灌溉問題。為了讓群眾住有所居,該村還積極推進危房改造工程,目前共完成C級危房改造146戶,D級危房改造60戶,有效改善了群眾的住房條件。
(作者: 李萬偉)
(作者單位: 豐都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