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一切人,啄木鳥與獅王的故事,未解攀緣心意義的長者

2020-08-04     善知

原標題:恭敬一切人,啄木鳥與獅王的故事,未解攀緣心意義的長者

恭敬一切人

佛陀成道後,一日在優樓頻螺聚落的尼連河岸邊菩提樹下靜坐,心中思惟著:「一個沒有恭敬心的人,自然無法恭敬、孝順師長,不願聽從教誨,所作所為無所忌憚,放縱私慾,任意而行,便失去受益、提升自己的機會,將為種種煩惱、苦難所纏縛逼迫。

相反地,若人能以恭敬謹慎之心,孝順、侍奉師長,無有違逆,自身則能有所受益,常常處在安詳、喜樂的境界中。」

佛陀進一步思惟:「世間若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優於我者,無論他是天人、人、魔、梵天、沙門或婆羅門,我都應該向他請益、學習,恭敬供養。」

於是佛陀仔細地觀察諸世間,卻發現沒有任何人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能夠超越已覺行圓滿的自己。

於是,佛陀心想:「我應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我所證悟的真理,因為過去諸佛皆是如此奉行,未來諸佛亦將如此遵行,所以我應效法過去、未來諸佛,親近、依止、供養、恭敬正法。」

此時,大梵天王知道佛陀綜觀世間之領悟,明了三世諸佛都是依法而住,自己也應跟隨三世諸佛之行,依法而住。

於是天王來到佛陀的面前,恭敬地對佛說:「世尊,誠如您所開示,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都是真正覺悟真理的聖者,能夠破除一切煩憂熱惱,一切皆依法為師,所以時時親近、依止正法,就是三世諸佛所說的共法。我應要尊重佛陀的教法,時時憶念佛陀的教導,尊重供養無上法。」梵王深深地讚嘆、禮敬佛陀後才離去。

啄木鳥與獅王

從前,在一座花果繁盛的山林之中,住著一隻聰明能幹的啄木鳥。

啄木鳥有一個好朋友,是山林之王──獅子。獅王兇猛貪吃,每天都要捕食一隻梅花鹿。這天,獅王又捕到一隻梅花鹿,滿心歡喜地大吃大嚼起來,一不小心,被一根鹿骨卡住了咽喉。

獅王痛苦不堪,既咳不出,也咽不下,咽痛難忍,並且無法再吃任何食物。幾天下來,獅王竟餓得面黃肌瘦,皮包骨頭,奄奄一息了。

啄木鳥幾天未見好朋友的面,這天便飛來看望獅王,一見此景,大吃一驚,忙問:「獅王,您病了嗎?怎麼瘦成這樣?」

獅王無法說話,只能含含糊糊地哼哼道:「…痛…」並用手指著自己的喉嚨,比划著裡頭有東西。

啄木鳥立即明白了:「獅王放心,我能醫治。只是我治好了您的病,您這山林之王能報恩嗎?」

獅王一聽,連忙點頭。

啄木鳥又說:「每天供給我食物,可以嗎?」

獅王又點點頭,示意啄木鳥快為自己治病除痛。

啄木鳥心想:「雖說獅王是我的好朋友,然而它生性兇殘貪婪,怎知不會加害於我?」於是就對獅王說:「獅王,您先好好休息,我回去準備準備,好給你治病。」

獅王聽了,點點頭,靠在床邊休息,涼風輕輕拂過,獅王覺得喉痛好些,便昏昏沉沉地睡著了。

啄木鳥在林中轉了一圈,吃飽飯,又來到獅王家中,見獅王已熟睡在床,心中暗喜,便躡手躡腳地來到獅王身邊,輕輕掀起獅王上唇,把事先準備好的木棒塞進獅王口中,將其上下牙撐開,再鑽進獅王口中。

「哎喲!好臭喔!」一進獅口,它險些兒被血腥之氣熏倒,只得強忍噁心,用長嘴叼住那梗在獅王喉中的鹿骨,慢慢一順,叼著那鹿骨飛出獅王之口,再小心地將撐住獅王上下牙的木棒取出,然後飛到附近的樹上。

獅王醒來,頓覺咽喉舒爽,疼痛消失。

啄木鳥從樹上飛下,以鹿骨示意給獅王看,說:「就是這隻調皮的骨頭梗在獅王喉嚨中,現在取出,病痛皆無。」

獅王很高興地說:「好朋友,你救了我一命,我當終生相報。以後,你每天到我這兒來吃飯吧!」

啄木鳥辭別獅王,高高興興地飛走了。

幾天之後,獅王正在吃鹿肉,啄木鳥被老鷹追捕,驚慌地飛來,找獅王相救:「獅王,老鷹追我,快救救我!」老鷹見獅王在,便悻悻然地飛走了。

誰知,獅王卻張著血盆大口,對啄木鳥說:「我生性兇猛殘酷,捕殺無數動物和鳥類。我一口牙齒鋒利無比,你前次進入我口叼鹿骨又平安飛出,就該慶幸我沒把你吃下肚,怎麼今日還敢來找我,尋求幫助?」

啄木鳥聽了,對獅王說:「我明白了,東西掉入大海,怎能再找回;熟睡中的夢境,醒來全消失。我救了惡人的命,是自己最大的迷失,怎麼還能企望得到惡人的回報!」說完,啄木鳥便振翅飛去,再也不把獅王當做朋友了。

故事中的啄木鳥,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那個不知報恩的獅王,就是提婆達多的前身。

未解攀緣心意義的長者

有一回,佛陀對弟子說:「要把自己的心照顧好,不要攀緣;心若不斷攀緣,煩惱就難斷;以至於輪迴六道,苦不堪言!要斷除六道輪迴的苦,一定要斷除攀緣的心。」

心不攀緣 施無求,舍無求

一位富有的長者聽了佛陀的開示後,覺得很有道理,就把這句話放在心裡,決心好好修行,不再輪迴六道受苦,因此對一切眾生,完全沒有考慮到好或壞、該做或不該做,只想:不攀緣。

從那時起,他對守門人說:「若有乞丐來要東西,你都替我拒絕。從現在開始,我再也不想跟眾生結緣了。」

這個消息慢慢傳開,很多人就議論紛紛!說某某長者在還沒有信佛前,那麼有愛心、常常幫助人;但是信佛後,心腸如鐵,看到婆羅門的修行者、生活貧困的人,一律拒於門外不肯布施。「這真的是佛陀的教法嗎?」大家都很疑惑。

佛陀其他弟子聽到了,就趕快去請教佛陀:「佛陀!您的教法是不是要我們斷絕外緣,不能跟眾生攀緣?」

佛陀說:「我所說的是要斷除攀緣之心對人我是非的執著、對名利地位的不斷追逐,這就叫做不斷攀緣心。有了不斷攀緣的心,就會受六道輪迴之苦。」

弟子說:「佛陀!那麼某某長者所聽到的佛法,是斷章取義了!因為誤解攀緣的意義,現在他心腸如鐵石,斷絕了對窮人的幫助。」

佛陀聽了很無奈地搖搖頭說:「眾生愚痴,聽法時總是斷章取義知其一不知其二,執在一端,而有偏執的心態。」

於是這位佛弟子便趕到長者家,告訴他:「你錯了!佛陀的教法是要『施而無所求,舍而無所求』;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要守住這分無所求的心,不要有執著。」

長者聽了趕緊請教佛陀:「佛陀!難道我真的聽錯了?」

佛陀說:「你不只聽錯,也做錯了!要脫離六道輪迴之苦,必要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法。而在六度之中,又以布施為第一;你斷絕了對窮人的幫助,是不對的。」

「可是佛陀,您不是說不要跟眾生攀緣嗎?」長者問道。

佛陀說:「我所說的是心不要攀緣要用心去付出、去施捨而能無掛礙、無執著;能做到三輪體空,這才是真布施,若心有執著、掛礙,就叫做攀緣心。」

聽法不能以偏概全,學佛一定要用智慧深思,體會人生正確的道理,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如果能用深度的智慧、冷靜的沈思來分析,哪怕只是一句話也能「一理通,萬理徹」;否則就會變成斷章取義。

同樣是佛陀說的教法,因為聽法者用心程度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了解,而產生偏差。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佛陀的每一句教法,並且用深度的智慧去分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SOImt3MBd8y1i3sJ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