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很多人都說生意難做,無論是開廠的還是辦公司的,抑或開實體店的,都覺得今年特別難,旺季不旺,淡季更淡。從身邊就可明顯感覺到經濟發展放緩,街道冷冷清清,隨處可見很多店鋪關門轉讓招租,周邊也有好多工廠關了或處於半停產狀態。
據國家統計局11月2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9.9%,連續三個月下降,降幅較9月擴大4.6個百分點。1-10月,累計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同比下降2.9%,降幅比1-9月擴大0.8個百分點。10月工業企業利潤同比降幅進一步擴大,為2019年最低。錢為何難賺了呢?錢去哪呢?
工業實體經濟到底怎麼了?製造業競爭非常激烈,什麼都過剩,又無消費能力,怎麼能增長呢?轉型無方向,升級需時間。現在整個社會人心浮躁,都希望掙快錢,不安心踏踏實實發展核心技術,在外部經濟複雜又沒有核心競爭力以及沒有成本優勢的情況下,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明顯提高,銷售價格反而下降(惡性競爭),都在裸奔,哪有利潤?工廠效益每況愈下那是必然。企業負擔重,發展難,除了個別行業領頭羊,其它的工廠企業基本在生存線掙扎。
這些年隨著房價的節節上漲,其對整體經濟的危害性逐漸顯現出來,高房價導致整個生產領域成本的大幅提高,使得對外貿易根本沒有成本優勢,也使得一些製造業逐漸向東南亞轉移。高房價掏空了六個錢包,還要背負二三十年房貸,老百姓兜里沒錢了,無錢消費了。錢都流向樓市了,哪來的錢消費,有錢的買好多套房子,沒房的也在勒緊褲腰帶攢錢買房,哪有錢來消費呢?
這些年隨著電商網購的高歌猛進,電商賣的東西也越來越便宜,質量和利潤也越來越低,說白了,工廠利潤低,工資也低,工人消費也低,市場銷售也低,經濟發展也低,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電商對經濟的損傷,對經濟健康循環,勞動就業傷害很大,很多人沒意識到這。另外電商對實體門店的衝擊是巨大的,電商行業造就了一些行業賣家巨頭,網際網路天生壟斷性質,贏家通吃,利潤全部拿到少數人的兜里,而造成了千千萬萬實體門店沒有利潤來源了,關門倒閉了。所有的錢流向了少數幾個大佬,這些錢最後去了哪裡?或移民或到國外消費是常態。
電商網購殺死了眾多小賣部小商戶,壓縮了工業產品的利潤,興旺了快遞業,養活了一幫閒人懶人,年輕人不願意進廠,寧願干快遞送外賣開滴滴等,本來幾百上千萬的快遞外賣小哥是最好的人力資源,最應該在工作第一線,創造更多價值,也是最應該學習知識技能和積累經驗的年齡段,卻在為人跑腿、送飯,為懶人提供方便,導致現在工廠招工難且招工成本越來越高,使得產品利潤越來越低,其經營狀況也是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小編拋磚引玉,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各抒己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