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固執不聽勸?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家長最好這樣做

2019-09-03     育兒琦說

固執不聽勸的孩子太令人頭疼

「您好,有個問題想請教一下,我孩子現在3歲了,自我意識萌芽,很有自己的主見,對某些事情特別執著,只要他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我和他爸爸有時候想幫忙引導一下,他都聽不進去!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大大媽媽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起來我家的糖豆,2歲前的糖豆特別好帶,能吃能睡還不哭鬧,十足的天使寶寶。但這像美夢般存在的一切在他2歲後卻戛然而止了——他的自我意識像在一夜之間突然覺醒了,之前還軟萌可愛任大人怎麼逗都開心的孩子,轉眼就變成一副無比難搞的熊樣子:

  • 在上樓梯時,他一定要走在我的前面,若是我不小心先走了,縱使已經上到樓上了,也要下來重現跟在他的後面再上一次;
  • 衣服上不能有一滴水,若是發現有小水滴滴在衣服上了,立即會要求換衣服;
  • 吃的餅乾不能弄斷,香蕉要吃完整的,若是發現食物有殘缺,那一定要換個完美的才行;
  • 睡覺的時候要自己蓋上毯子,若是別人幫他蓋上了,他就會大哭一場;
  • 睡覺前一定要看繪本書,我也支持,但人家只看20本繪本書中的那一本,不能換,換了就大哭。

類似的事情太多了,反正他自己心中有一套規矩,若是遵守了,他就會化身小天使笑給你看,一旦現實與他的標準有了衝突,他立刻會化身小惡魔纏著你。

之前還覺得自己遇上了天使寶寶而沾沾自喜呢,結果在他2歲後,我才發現是我高興得太早了……

幾乎所有2歲左右的父母都因類似的事情頭疼過——孩子堅持的基本上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但怎樣去處理家長自己也很矛盾:

  • 由著他吧,會有一種被孩子耍得團團轉的感覺,覺得自己沒有家長的樣子,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慣著孩子了」。
  • 不要孩子那麼做吧,孩子若真鬧得沒完沒了了也不太好,那些也不是很難的事情,拒絕孩子又顯得太不近人情了。

面對孩子執著的行為,父母究竟該拒絕呢?還是該縱容呢?

在此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天使寶寶為何會變為「強迫症」吧。

「秩序敏感期」了解一下

蒙台梭利認為,孩子在1~3歲時,會有一個由內到外的秩序感轉變,在轉變完成後,孩子就會將秩序感擴展到外在的事物上。

孩子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總結出一套近乎苛刻的秩序:行為發生的順序,物品擺放的位置,物品所有權等等,都要按照他「認為」正確的方式來運作,孩子會在這一系列的「秩序」中,感受到安全與可控。

若是事與他們心中的「秩序」相違背了,他們會感覺世界變得「不安全」與「不可控」。這有點類似於曾經的那些國企工人,本以為可以拿鐵飯碗吃一輩子,突然收到自己下崗的通知,那種「世界秩序崩坍」的不安與焦慮,現在的我們是很難理解的。

所以,那些主見很強又執著的孩子,也並不是他們存心想要「搞事情」「任性」「無理取鬧」,而是一種真切的心理需要。可以說這種行為,是隨著孩子年齡及智慧的增長所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

「秩序感」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 你想要孩子日後成為一個思維能力很強的學霸嗎?
  • 你想要孩子日後成為一個懂得審美,擁有藝術氣息的人嗎?
  • 你想要孩子日後成為一個遵紀守法有道德倫理的人嗎?
  • 你想要孩子日後成一個積極向上,懂得自律的人嗎?

若是想要,那就請尊重孩子在秩序期的表現吧!

因為孩子在心中建立的一些「秩序」,對於他們去理解並適應這個世界是有幫助的,這對孩子認知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舉個例子:孩子經常看到媽媽把垃圾扔進垃圾桶,於是在他心中會慢慢建立起「垃圾要扔進垃圾桶」這個秩序,之後他會嘗試去實踐這個秩序——把他認為是垃圾的東西都扔進垃圾桶,若是不讓他扔他或許會哭……

這個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觀察(媽媽把垃圾扔到垃圾桶)——總結「公式」(垃圾需要被扔進垃圾桶)——嘗試套用「公式」(把自己認為是垃圾的東西扔進垃圾桶)

只是孩子能力有限,有時是觀察得不夠全面,有時候是總結得不準確,有時候是套用得太生硬,並且又無法理解這些「公式」存在的意義以及重要的程度,所以才會有後來一系列不可理喻的行為。

所以,孩子在秩序期的行為,就是一種認識世界並逐步適應世界的行為,只不過很幼稚很初級,但孩子在維護自己秩序感的過程中,會深深感受到自己與世界的聯繫,刷足了存在感,這樣讓他們由衷地感到快樂。

而這種「符合他們秩序」的快樂,若是得到他人的肯定,孩子會往進一步推而廣之。在他們逐漸長大後,能夠更加敏感地感受到「符合自己邏輯推理」的快樂,「符合自我定位」的快樂,「符合審美、道德」的快樂,最終成為一位五好青年。

意義還是很大的,不是嗎?

秩序期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

處於秩序期並不只會讓孩子去惹麻煩,它也是「套路」孩子的好時機——有些執著與堅持,你其實也是很想要孩子擁有的,例如:

  • 吃飯前堅決要洗手
  • 睡覺前堅決要刷牙
  • 玩過玩具後要堅決收拾好
  • ……

這樣執著的孩子,你也很喜歡是不是?

所以,這些習慣最好於孩子在秩序期之前,也就是在1左右就讓孩子開始有,並且每天不間斷堅持下來。等到孩子到了秩序期,自然就會把這些事情當做是生活的一部分,理所當然且堅定不移的做下去。

此時,為人父母的我們也要嚴於律己,避免孩子養成一些「奇怪的秩序」。

當孩子的「秩序」影響到了生活該怎麼辦

雖然孩子的秩序感對他整個人生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當孩子執著的要求超出了父母的能力時,或者壓根無法滿足他時,場面還是很令人崩潰的:

假如大家出門在外,孩子堅決不用公廁,一定要用家裡的馬桶,並為此憋得大哭該怎麼辦?

公廁不適應,也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解決啊,先強制讓孩子排泄了,之後再轉移注意力慢慢安慰吧,只是在此過程中不要對孩子發脾氣就好,經歷過幾次後,孩子建立了自己的「新秩序」,自然就知道出門在外是用不了自己家馬桶的,也就逐漸適應了。

對處於秩序期的孩子,理解歸理解,但反應不要過大,儘可能的去滿足孩子,若是花費太大,達到了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那麼破壞一下孩子的秩序也不是不可以的,只是在孩子崩潰的時候儘可能補償或安慰他就好。

秩序敏感期的發展趨勢

一般來說,孩子在1~2歲時會出現秩序敏感期,2~3歲時達到頂峰,3歲之後就逐漸變弱,4歲後雖然還有對一些事情的執念,但也不會過於固執了,5歲後能聽懂得道理多了,也就很好與之商量了。

總之,秩序敏感期是一個階段性行為,孩子鬧得再厲害,也並不意味著他會長為一個蠻不講理的人,我們依然可以靜待花開——期待孩子在長大後的通情達理。

所以,我們要多理解一下處於秩序期的孩子,畢竟「世界動不動就崩塌」的滋味並不好受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S2hP-2wBJleJMoPMbsg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