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隻暴漲之後的醫藥股

2019-11-19     澄泓財經


一、講一下愛爾眼科

這幾年很多價值投資者都喜歡大消費行業,一般消費產品龍頭公司一般有兩個護城河。第一個護城河是產品本身有非常高的護城河,像酒類行業整體口感各不相同,除了茅台在高端品牌內一騎絕塵之外,其它酒企的護城河也各不相同,從口感上就可以區分開。第二個護城河就是自己的商業模式具有極高的擴張和複製能力,也就是業內俗稱的連鎖經營。當然這類擴張不同於製造業的擴張需要投資大量的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消費品公司的擴張更多的是靠人,需要合理的激勵機制,比如桃李麵包、絕味食品、煌上煌,再比如通策醫療、美年健康、愛爾眼科。

今天就給大家講一下愛爾眼科眼科在國內是一門非常好的生意,現在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眼科疾病,就拿近視來說目前國內近視患者多達6億,國內的近視有人群高發化和低齡化兩個顯著特點。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增長,白內障、青光眼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也在持續增長,隨著病人數量的增多給愛爾眼科帶來的也是營收和凈利潤的高速增長。

愛爾眼科營收凈利潤的高增長除了治療眼科疾病的需求不斷增長外,另一個原因就是愛爾眼科「分級連鎖」體系。愛爾眼科也自認為自己的分級連鎖發展模式以及配套的經營管理體系,高度適應國內環境。

愛爾眼科這類企業有自己天然的優勢,國內的眼科醫生與歐美已開發國家對比,我國眼科醫生資源特別匱乏,且分布不均衡。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數據顯示,全國眼科醫生數量僅4萬餘名,能開展內眼手術的不超過萬名。在北上廣深,平均每位眼科醫生要服務數萬名居民。70%的眼科專業醫師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的專業醫生,尤其是眼底病醫生特別缺乏。

不同於一般診療項目,眼科病症較為普遍化、相對少疑難雜症,其診療服務最終大多落在手術上,除了必需配備的眼科醫師,極度依賴於手術設備,這為分級、連鎖商業化的經營模式提供了可能。集中採購手術設備、招攬眼科醫師人才、快速複製孵化店面,一個眼科商業體系就此形成。

而愛爾眼科的發展前期以自建醫院為主,自建醫院會有一年半左右的建設期,從開業到盈利又需要2-3年時間,所以自建醫院的弊端是占用自由資金同時壓縮了企業的利潤,上市之後愛爾眼科除了開始自建之外還開始積極的併購,每年自建和併購的門店大約在7-8家左右。愛爾的併購分兩種,第一種是與PE機構共同成立產業併購基金,上市公司作為有限合伙人,PE作為普通合伙人。

第二種是向社會募集資金,撬動槓桿。愛爾併購帶來的是營收和凈利潤的高增速,但是也買下了財務和管理的隱患。今年一季報上,愛爾的商譽高達21億,其中11億元的商譽是因為收購歐洲最大的連鎖眼科醫療機構Clinica Baviera(CB)S.A,而剩下的10億元的商譽是收購國內各地的眼科醫院。

M陳之前講過如果按照愛爾眼科目前的漲速市值很快就會破百,一個百倍市值的企業肯定是有明確的成長空間和高分紅的回報率,一旦出現商譽減值或者凈利潤增速不及預期就會出現高位踩踏,像愛爾收購的國外的Clinica Baviera(CB)S.A的經營情況怎麼樣,會不會暴雷?

從公開數據看,最近幾年,CB的營收、利潤和現金流在穩步上升,且每年都有高於凈利潤的現金流目前還看不出風險,但是M陳提醒大家海外業務風險不得不防,想長期擁有愛爾眼科的朋友還是要去企業多走動走動。

大家看了之後就有問題,M陳為什麼不拿愛爾眼科的財報分析,我在解讀每家企業的時候都是自己親身去調研過,財報也是自己一遍一遍檢查沒問題之後才給大家講,大家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市場上很多企業已經不單單是看業績作為參考點了,更多的是企業的前景和主營業務的確定性。

今天個股的放量來看沒跟上的是銀行、保險、券商,券商之前講過具體原因,這次還是要以銀行和高位回調的科技類為主,特別是目前部分科技類都估值都屬於合理的區域這幾天反彈部分科技股也屬於滯漲狀態,所以可以作為關注的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RtMchW4BMH2_cNUgiqA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