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發了一個微頭條,是關於我女兒學繪畫的。
其實我最近在更新的這個繪畫專欄也跟這個微頭條引發的評論有很大關係。因為我發現太多父母不了解繪畫了,他們用錯誤的方法教育孩子繪畫,扼殺了孩子的繪畫天賦,使得孩子喪失了繪畫的興趣。所以我想寫這麼一個關於兒童繪畫的專欄,讓父母認識兒童繪畫,正確的引導兒童繪畫,保護孩子的繪畫興趣。
我在微頭條中說到:因為我最近看了孩子在美術培訓班畫的畫,所以我不想讓孩子再去學美術了。
我先大體介紹下背景。
我女兒6歲半了,之前一直在家裡自己畫,在我的不斷鼓勵下,孩子畫的也很有興趣。但是孩子現在大了,我想給孩子找個美術培訓班,不求老師能教多少東西,關鍵是許多孩子一起畫,更加利於培養孩子的興趣。後來選擇了我們當地最大的一個美術培訓學校,在我們當地有很多分校,孩子也去試上了幾次課,挺喜歡的,我也就給她報了。到現在大概上了5次課了。一開始孩子畫的,我還可以接受。直到最近這次我看了孩子的繪畫,我覺得有必要不讓孩子再去了。
是什麼畫引起了我這麼大的反感呢?就是下面這幅。看著是不是挺好看,挺漂亮的?那我為什麼看了反而不願意呢?
對比下我女兒之前在家裡畫的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出端倪?很明顯可以看出孩子是在模仿,特別是這人物形象。
回家後我也問孩子了,孩子也承認,是老師畫好後讓他們模仿畫的。
對於我因為孩子在模仿而停止孩子繪畫,評論里出現了很多聲音,大體分為兩類:
一類是支持的我的,認為孩子早期應該注重想像,而不是模仿
一類是支持老師的,認為任何技能都少不了模仿,只有不斷的模仿才能真正的提高孩子的繪畫技能。
支持我的我就不說了,我只說下那些反對我的,支持孩子就應該模仿的,我選了2個代表性的言論:
1、所有的畫家都是模仿出來的,現在兒童畫不是為了成為畫家,而是教育家臆想出來鍛鍊兒童想像力的東西,想像力和生活方方面面都有關係,也不是一個想像畫能決定的,這種沒有比較的道理其實就是商業忽悠,就像下棋好的智商不一定高,從小學音樂的也經常干傻事一樣。科學家其實從小也沒這麼多愛好。你孩子學的這些想像畫其實培養對色彩的敏感度,觀察力有很大作用的。別以為孩子自由畫就是天性,這不科學。在認知能力下的想像才是高級的。那些把孩子畫的黑太陽當成想像力的一定是忽悠,這只能說孩子的觀察力有些糟糕,他們沒看過日出日落,或者孩子孤僻,對顏色不敏感,對生活不滿意。
2、看了全部,你說得最到位。我再加一點,希望這個神通奶爸能看到吧!人們期待想像力這個東西本質是怕自己的孩子變傻。但是孩子傻不傻,這一趟美術課能決定得了?孩子的想像力來自於生活的環境,見識廣,善於觀察身邊細節的孩子想像力豐富,能表達的多,粗枝大葉專注力差的孩子想像力差,這是我身邊的孩子的普遍現象。那重要的來了,什麼是想像力?是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還是對生活經驗的超前加工?我覺得是後者,後者是科幻,前者是吹牛。想像力是要有現實基礎的,但是那個奶爸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孩子在性格還沒有成型階段你過度強調孩子的想像力,而貶低他的模仿能力,會不會有副作用,因為模仿的過程是最能鍛鍊孩子觀察能力的過程,這種觀察細節,模仿細節的能力和習慣也很重要,否則孩子會不會喜歡上脫離實際的幻想而不會腳踏實地去轉研,奶爸說大了些再讓他學技巧,那我不知道將來他習慣了天馬行空的幻想會不會靜不下心來仔細研磨細節?所以我覺得想像力和技巧是兩條腿,一條也不能瘸。畫技巧會不會扼殺想像力?我覺得不會,反而是相輔相成的,想像的東西能最大可能的畫出來才是讓孩子最有成就感的。如果只會想不會畫,那他充其量是個科幻作家,畢竟飛機大炮太空梭宇宙測量都是死板的科學家做出來的而不是想像力豐富的小說家造出來的。再反過來想,如果一趟美術課,三年幼兒園能毀滅一個孩子的想像力的話,誰沒有上過幼兒園?我們都廢了嗎?另外告訴你現實情況,我身邊來來往往幾千個孩子有了,那些跟著老師畫畫好的孩子,最終自己作畫的時候是充滿情節和想像力的,而那些上課不聽講天馬行空的孩子,最後確實都不學了,因為一直在降級。如果你反向思維一下,如果後面三張是課堂習作,作為家長的你,會大力誇讚這個機構嗎?
總之,寫的很多,但中心思想就一個,他們認為兒童就應該模仿,不會影響想像力。
說這些話的人,我只能說他們對兒童繪畫一點認知也沒有,或者說是美術培訓機構在帶節奏,比如下圖中這位「藝術培訓部負責人」,上面第二個評論就是他寫的。因為畢竟如果我說孩子提前去學繪畫不僅對孩子沒有好處,反而扼殺他們的繪畫天賦的話,父母們怎麼還會去交學費呢,美術培訓機構靠什麼賺錢呢?
我不反對兒童模仿,我反對的是在孩子8、9歲之前就讓孩子去模仿。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兒童的繪畫有其特別的發展規律,它跟音樂、舞蹈等其它技能不同。因為繪畫反映的是兒童的認知能力,他們對事物有什麼樣的認知,就會畫出什麼樣的圖畫。可以說兒童繪畫是一種完全自我的表達形式,早期的繪畫完全不用學,孩子就可以通過繪畫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兒童的繪畫經歷了兩個階段:8、9歲之前的孩子是依靠記憶來繪畫的,8、9歲之後的孩子才根據現實來創作。
1、什麼是根據記憶呢?
就是孩子看到這個事物後產生的記憶,孩子通過這個記憶來繪畫。這個事物哪一部分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孩子在繪畫中就會強調它,畫的更加細緻,更加突出。比如下面我女兒畫的這幅畫,孩子們在學習,看我標記的眼睛了嗎?我一開始看不懂,怎麼只有眉毛沒有眼睛呢?原來孩子是低著頭,所以你只能看到眉毛。這正是兒童細心觀察後,根據自己的記憶創作繪畫的特點。
而如果這時候孩子學了怎麼畫人,那麼他們以後畫出來的所有人物形象就都一樣了。因為肯定老師教的形象更好看,孩子也想好看,那麼他必然就用老師教的圖像來代替自己對事物的原有認知。
孩子過早的學習了技巧、模仿固化了孩子的認知,孩子就無法再畫出個性化的東西。
2、那麼什麼是根據現實來創作呢?
就是繪畫儘量接近現實,根據現實物品的真實樣子來創作。物品是什麼樣,他們就畫的什麼樣。這時候繪畫就需要技巧了,因為沒有技巧無法畫的跟現實一個樣。此時父母就可以送孩子去培訓學校學習模仿,學習繪畫技巧了。
馮小剛在《甲方乙方》中跟葛優關於道德有一個經典的對話:
馮小剛:任何一副藥都不能包治百病。就像一個患了絕症,病的要死的人一樣,明明知道馬非只能暫時緩解他的痛苦,甚至會有嗜癮的不良作用。你給不給他注射呢?是看著他在痛苦中掙扎不管?還是讓他獲得短暫的安寧?
葛優:那不能不管。
馮小剛:所以說,這道德呀,它不是空泛的,脫離對象孤立存在的。你給一個健康的人注射馬非,那是犯罪。而你給一個垂死的人注射馬非,那就是最大的道德。
同樣,對於繪畫也是如此。模仿有用,肯定對孩子也有好處,但不適合8、9歲下的孩子。對於這年齡段的孩子,模仿帶來的好處遠遠超過它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這年齡段的孩子就應該讓他們自由創作,父母、老師可以引導,但不要教育怎麼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