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0期文化產業評論
今年是《甄嬛傳》首播的第十年。步步為營的甄嬛、嬌蠻跋扈的華妃、綿里藏針的皇后、冷酷絕情的皇上……這些經典的劇中形象依舊生動。而在社交網絡上,十年間《甄嬛傳》從未淡出網友視野,劇中相關角色、名場面、金句時常被翻新成熱門話題。
作者 |胡雁南
編輯 |楊濤
來源 |全媒派
正文共計3801字 | 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重複刷《甄嬛傳》,在網上討論「甄學」,成為一種網絡文化現象。同時,在近十年之後,國產電視劇市場風雲變幻,《甄嬛傳》成為神話,清宮大女主劇卻走下神壇。
《甄嬛傳》在媒介流變中歷久彌新
《甄嬛傳》是一部太經得起精推細敲的作品,這也是它能在龐雜的電視劇市場中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它劇情構思精巧,人物刻畫深刻,堪稱一部「小紅樓夢」,由此也催生了一批批「甄學」研究者。關於這部劇的討論,沒有隨著時間推移而消散,反而漸漸成為國內網際網路上的一種類亞文化般的存在。
人們對《甄嬛傳》上癮,更多還是在於劇情,幾乎每一句台詞都帶有深意。播出後近十年的時間裡,相關細節還在知乎、微博上被反覆討論揣摩。
對《甄嬛傳》細節的討論熱度仍然不減
知乎用戶「麻辣菊花小糰子」鍥而不捨地連載了67章的《甄嬛傳之安陵容重生》,希望可以改寫安陵容。這個反轉人生的劇本在去年的知乎晚會答案奇妙夜上得到了飾演安陵容的演員陶昕然的演繹。
除了歷久彌新的劇情解讀和再創作,《甄嬛傳》的另一大重要遺產是表情包。華妃翻上天的白眼、皇上咽氣前的震怒、皇后哭訴「臣妾做不到」的淒婉畫面,也成了這十年間許多網友聊天斗圖時的常用素材。
皇后的表情包「臣妾做不到啊」流傳甚廣
如今的《甄嬛傳》還有一個不斷升值的寶藏——彈幕。電視劇中的彈幕形成了一個與視頻內容相互嵌套的新場景,多次反覆刷劇的觀眾不僅詳細解讀複雜故事線,還留下了各種讓人忍俊不禁的包袱。
猜猜這是哪一集?
與此同時,《甄嬛傳》是網友二次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庫。在B站、抖音等平台上,年輕人的腦洞給了《甄嬛傳》一輪又一輪「新玩法」。網際網路使得《甄嬛傳》這個經典劇目成為了具有二次創作、次生傳播可能性的「開放性文本」,在亞文化浪潮里被年輕人不斷闡釋和翻新,注入意想不到的生命力,因此在觀眾心中的地位愈發穩固。
B站上部分關於《甄嬛傳》的高播放視頻
2010年代,《甄嬛傳》們何以攀上頂峰?
目前,《甄嬛傳》的豆瓣評分高達9.2,被視為宮斗劇的巔峰。事實上,十年前《甄嬛傳》《宮》《步步驚心》的成功,也將大女主宮斗爽劇拉到高潮。此後數年間,《武媚娘傳奇》《羋月傳》《延禧攻略》等同類型題材同樣大獲成功。
開播10年,《甄嬛傳》的豆瓣評分高達9.2,被視為宮斗劇的巔峰
那麼,從內容消費的角度來看,為什麼大女主+宮斗題材的爆款會在過去十年間頻繁出現呢?
文本:權謀政治、宮廷奇觀的集合體
宮斗劇是權謀政治和宮廷奇觀的集合體,跌宕起伏的宮廷權術、精緻考究的服裝造型、琳琅滿目的珍饈美食和女主最終開掛逆襲的酸爽……這些文本內容契合了消費主義時代的文化想像,帶領觀眾縱橫捭闔,將宏大的歷史風雲演繹成一種個人化的歷史書寫。
受眾從「宮斗」類型化文本中獲得快感,為文本生產者創造了豐厚的利潤,這種商業成功很容易被更多的生產者複製,生產出更多的同類產品投諸市場。
受眾:對慾望的生產以及對現實的啟發
宮斗劇作為一種慾望生產線,內容本質上是對各種慾望的表達,它通過表現各種各樣的人性深處的心理欲求,來與觀眾的情感基調達成一致。後現代思潮的興起與歷史縱深感的消失,再加上主角「升級打怪」的爽感,受眾藉以實現對現實生活中種種苦難和不滿的規避與逃離。
宮斗劇與現實中的職場具有天然的相似性,封閉單一的空間背景、多重複雜的等級結構、合作而又疏離的人際關係。
《延禧攻略》表現的小宮女的進階逆襲之途以及《甄嬛傳》的開掛升級之路有著鮮明的職場隱喻特徵,這一點與新世紀以來表現草根逆襲的類型劇之間存在著超類同構的互文關係,被奉為當代青年的職場厚黑學。[1]
環境:政策利好與IP轉化
2011年,廣電總局正式下發的相關政策為國產電視劇騰挪出了極大的施展空間,作為有著收視率保障的市場寵兒,宮斗劇的地位水漲船高。[2]
此外,宮斗劇之所以異軍突起,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網絡文學的助力。《步步驚心》《甄嬛傳》《美人心計》《如懿傳》都來自網絡上熱門的同名小說IP,小說本身已經獲得了一部分人氣以及口碑,因而網絡文學的發展為電視劇市場提供了內容補給。
2020年代,宮斗戲碼難止頹勢
過去十年間,宮斗、大女主和爽劇這幾個關鍵詞基本上也是爆款電視劇的標配,但如果將時間範圍縮至這兩年,無論是宮斗還是大女主,在電視劇市場的戲份都在下降。
自2018年起,現實題材電視劇崛起,戲說、胡編亂造的古裝劇、宮斗劇受到限制。宮斗戲碼逐步走入寒冬,古裝大女主劇頹勢也漸顯。近幾年,古裝大女主劇豆瓣評分鮮少有上7分的。除了政策管理的原因,宮斗劇、古裝大女主劇本身存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
創作的模式化、角色的臉譜化
「在對藝術作品的機械複製時代,凋謝的東西就是藝術品的光韻。」[3]宮斗劇在成為類型電視劇的同時,也表現出創作模式化的特徵。慢性毒藥、苦肉計、閨蜜背叛、陷害自虐流產三絕招等,衍化為宮斗劇的慣用戲碼。
劇中大量人物設置與劇情走向以統一化、標準化、同質化的姿態出現,創作的模式化、角色的臉譜化逐漸令觀眾審美疲勞。例如,後宮之中總有一個囂張跋扈的大boss、一個反目黑化的姐妹……
權謀文化的價值空虛
宮斗劇的核心在「斗」,宮廷里只有成敗沒有是非,后妃們的陰謀爭鬥取代了正義的力量,把權謀發揮到極致,用你死我活的宮廷鬥爭起到振奮人心的效果,帶給觀眾的僅僅是內心的愉悅。有些電視劇對權謀文化的呈現,實質上宣揚的是一種「以惡制惡」的態度。
其次,側重於濃墨重彩地演繹歷史或戲說歷史,對歷史進行篡改和捏造,而歷史的真相卻被放置一邊,歷史的真面目被過度遮蔽了。
十年來,《甄嬛傳》《延禧攻略》《如懿傳》刷新了宮斗劇的數據,構建出了「清宮宇宙」,卻又在白熱化的彼此人設矛盾中印證了這樣一個現實:一些宮斗劇的價值觀略顯虛無。
女性意識的逐漸覺醒
如今的觀眾不再買宮斗劇乃至古裝大女主劇的帳,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近年來女性意識的逐漸覺醒。宮斗劇里除去勤勞勇敢的女主角之外,其他女性形象都是邪惡的。這不僅解構了女性豐富的形象,也是對女性形象另一種形式的貶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宮斗劇以宮、宅成為「斗獸場」,在遵守古代男權原生規範的前提下,同處於從屬地位、被壓迫的各級各類女性以互相爭鬥為主要形式進行你死我活的競爭,這在如今看來顯得殘酷。
即便是爆款《延禧攻略》里,有著抵抗權力與規訓的叛逆意識「黑蓮花」魏瓔珞,本質上還是依託於皇帝的喜愛,用個性的任性愛情征服權力。通過將權力與愛情合二為一,完成對權力最浪漫化的想像、美化與曲意逢迎。[4]
或許,對於新一批觀眾來說,不僅想看爽劇,還想看到真正獨立自信的女性角色。
傳統的「大女主」正在走進歷史
再回到《甄嬛傳》這部劇的內容,事實上,相比嬪妃之間的爭寵、甄嬛與皇上和王爺之間的情愛糾葛,《甄嬛傳》里有一個更精彩的點,那就是甄嬛和眉莊的同性友誼。
甄嬛和眉莊建立的女性同盟,試圖擺脫男性的幫助,並利用女性情誼的正麵價值,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父權制關於女性慾望的刻板規定。女性友誼則是以漠視異性慾望為基礎,削弱了男性情慾所長期占據的霸權地位。[5]
十年後,人們才想起女性友誼的奧義,就像《流金歲月》里的朱鎖鎖和蔣南孫,《了不起的女孩》的「金桐玉女」。想來,甄嬛和眉莊不就是這種摯友嗎?
女性為什麼一定要以互相爭鬥為主要形式的永不停歇的競爭,獲得來自父親和丈夫的更多注目、關愛及隨之而來的賦權?女性為何一定要依靠傳奇性的命運、超乎尋常的運氣與機遇、瑪麗蘇附體來完成自我的成長與自我意識的解放?這是新浪潮下電視劇創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此外,聯繫到這幾年國產電視劇掀起的「耽改熱」,以及扶貧劇的火爆,不僅宮斗劇的市場份額在縮小,風靡多年的大女主劇也在降溫。過去的創作邏輯已經變得吃力不討好,《甄嬛傳》這樣的經典可以流傳下來,但過去那些在某一年份刷屏的爆款卻很難被新觀眾想起。
更大的IP、系列化的創作、豐富的群像刻畫、緊跟時代潮流或能反映精神面貌的內容,正在取代傳統意義上的「大女主」。
參考連結:
1.影視獨舌《戴清:宮斗劇中的有限抵抗、服膺規訓及美學氣質》
2.明智. 偶然抑或必然:後宮劇如何成為神話[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3.
3.[德] 瓦爾特·本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M].王才勇譯.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4.塗俊儀,劉寒.古裝大女主劇的女性困境認知與想像性抵抗[J].文化藝術研究,2020,13(03):119-124.
5.薛英傑.告別父權:當代宮斗劇的性別觀念與價值重構[J].新聞界,2016(23):14-20.
話題互動
您對大女主劇的未來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文化產業頂尖大號「文化產業評論」,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新時代,彙集、融合行業內外精英對文化產業的觀察和理解,在業內具有廣泛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得到了全國文化產業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企業、機構、行業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是國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業、相關機構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及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申請轉載/加入研習社
請加小助理微信號:whcy006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R_TygHgB9wjdwRpviG0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