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毒素放倒1家4口,孩子不治身亡!自製食品恐中招,別再瞎買了

2019-07-26   愛幼科學說

7月中旬,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發生一家四口食物中毒事件。正在讀初中的14歲男孩李強(化名)在當地醫院經搶救無效身亡,他的父親、祖父、祖母之後被緊急轉到北京的醫院,至今仍在ICU。

經醫院診斷,本次食物中毒由急性重度肉毒毒素中毒(食源性)導致。目前,張家口市懷安縣公安局已介入調查。專家提醒,肉毒毒素毒性很強,無論是家庭自製食品還是選購加工食品都需謹慎。

食物中毒一人死亡三人進ICU


據家屬介紹,7月15日,為準備明年的中考,河北省張家口市的李強隨父親回老家辦理身份證,併到懷安縣一堵牆村看望祖父母。當晚,李強父親在村裡的小賣部購買了真空包裝的鵪鶉蛋、火腿腸、鳳爪、小魚等副食,以此搭配祖母從另一家小賣部購買的速凍水餃,一家四口吃了晚飯。


7月16日早晨,李強出現噁心、嘔吐、頭暈、乏力等症狀,被當地縣醫院初步診斷為急性胃腸炎,並進行了輸液治療。當日下午,李強的父親、祖父、祖母也出現了相似的不適症狀,症狀較為明顯的祖父被送往張家口市第一醫院就診。

到了7月17日凌晨,李強因病情加重轉院至張家口市251醫院急救中心,後經搶救無效身亡。

根據家屬出示的診斷書,對於症狀類似的祖父,張家口市第一醫院7月17日給出了「食物中毒可能性大,建議患者到上級醫院進一步治療」的治療建議。隨後,李強的父親、祖父和祖母3人被送往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原三〇七醫院)就醫。經病史詢問和詳細體格檢查,醫生高度懷疑患者均為肉毒毒素中毒。7月17日至19日期間,3人先後被轉入ICU。


7月19日,醫院對3人的血液、嘔吐物進行檢測,均檢測到劇毒A型肉毒素,同時查到金黃色葡萄球菌的A型腸毒素,診斷為急性重度肉毒毒素中毒(食源性)、II型呼吸衰竭等。

截至7月23日,仍在重症監護病房的3人均處於需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治療的狀態,其中,李強祖母的情況仍不穩定。


簡直太可怕了,就因為一次食物中毒就讓好好的一家四口天人永隔,文中提到的肉毒毒素究竟什麼,竟然如此致命?

什麼是肉毒毒素?


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桿菌產生的一種毒素。這種毒素有很強的神經毒性,它侵入人體血液循環後,主要作用於神經末梢,阻礙已醯膽鹼的釋放,導致肌肉麻痹。

臨床上,中毒患者的早期通常會出現疲倦乏力、頭痛、頭暈等症狀,隨後有視力模糊、眼瞼下垂、聲音嘶啞、吞咽困難及頸部酸痛等症狀,嚴重者出現呼吸困難,最終可能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肉毒毒素中毒的死亡率較高,一般為20%~40%。中毒治療往往需要特殊的抗毒血清,治療難度也比較大。


現在,肉毒毒素最出名的可能是它的美容作用。在特定位置注射肉毒素,可以用來除皺。


不過,我們不應該忘記這種毒素的可怕之處:肉毒桿菌產生的肉毒毒素,是已知所有化學和生物毒素中,毒性最強烈的物質之一。

它對人的最小致死量約為 0.0000001 g。

即,1 kg 肉毒毒素結晶足夠毒死全世界所有人口(事實上可毒死 100 億人)。

醫療使用需要格外謹慎,「毒」從口入也值得警惕——這種毒素不怕酸,胃液也無法破壞它的毒性。

自製食品需警惕


肉毒桿菌的分布相當廣泛,土壤、動物糞便等地方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這些細菌還可以隨著空氣中漂浮的灰塵、小液滴飄散到四面八方,繼而污染我們的食品。由於很難做到完全無菌,日常的食物也可能被肉毒桿菌污染。

不過,存在肉毒桿菌並不意味著一定有毒。這些細菌能夠繁殖和產毒的條件其實相當苛刻:首先它需要嚴格隔絕空氣的環境,其次還要有適宜的水分活度、營養條件和環境溫度。當這些條件有一個不滿足的時候,它就不能繁殖,也不能產生毒素。正因為如此,肉毒桿菌在自然界雖然常見,但食品污染其實比較少見,中毒案例就更罕見了。

在世界各地,發生肉毒素中毒的食物種類不完全一樣,不過總的來說,這些並不常見的中毒案例主要出現在家庭自製食品中。

在中國,肉毒毒素中毒發生最多見的地方是新疆,根據新疆的數據統計,由發酵豆製品(臭豆腐、豆瓣醬等)引起的占80%以上,發酵面製品(甜麵醬等)引起占10%左右。

在日本,魚製品引起的中毒較多;美國以家庭自製罐頭、肉和乳製品引起中毒者為多;而歐洲的中毒案例則多見於臘腸、火腿和保藏的肉類。


肉毒中毒案例多發生於家庭自製發酵食品、自製罐頭等。

肉毒毒素,加熱即可消滅


肉毒毒素毒性很強,但它也有很明顯的弱點:怕熱。肉毒毒素在高溫環境里很不穩定,通常只要在75~85℃加熱30分鐘。而對於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如火腿腸、罐頭、真空包裝食品等「熟食」,雖然通過使用真空包裝可以延緩其變壞,但也因密封的操作形成了低氧環境,並不能防止肉毒桿菌和肉毒素的存在,故而在製作時,必須對其進行徹底加熱——超高溫瞬時滅菌或者121℃保溫20至30分鐘。

而肉毒桿菌產生的芽孢更難對付。肉毒桿菌芽孢抗熱性很強,即使是高溫處理也很難殺死,一旦條件合適,它還可以繼續生長繁殖。當然,把少量肉毒桿菌芽孢吃進肚其實並沒有直接攝入毒素那麼危險。芽孢是休眠狀態的細菌,它還沒有恢復生長,所以這時候並沒有毒素。

而且,成年人的腸道里早已有穩定的腸道菌群,少量肉毒桿菌芽孢鬥不過這些「地頭蛇」,因此它們對成人的危險性相對較小。然而,在嬰幼兒體內情況就不同了。由於腸道菌群還沒站穩腳跟,肉毒桿菌芽孢在嬰幼兒腸道中繁殖並產毒的風險更大。因此,可能被肉毒桿菌芽孢污染的食物(例如蜂蜜)不要給小於1歲的孩子吃。


在食品加工中,人們也會採用一些方法來抑制肉毒桿菌,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添加亞硝酸鹽。除了添加亞硝酸鹽外,加酸劑(肉毒桿菌在pH 值低於4.5時生長會被抑制)、減少水分含量、加鹽等方法也能幫助抑制肉毒桿菌生長,也可以幾種方法同時使用。另外,還可以通過加入發酵劑和發酵基質來抑制鹹肉中肉毒桿菌的生長。

如何避免中毒?


肉毒中毒最常發生在一些家庭自製食品中,這也提醒大家,自製食品不一定更安全,千萬不能麻痹大意。

預防肉毒毒素中毒,主要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徹底加熱。尤其是那些可能受肉毒桿菌污染的食物,如發酵豆製品、火腿香腸、罐頭食品等,最好做熟透後再吃,這是避免肉毒毒素危害最有效的方法,千萬不要因為圖方便而生吃。

2.自製食物時,要注意衛生操作。尤其是那些要長時間放置的發酵食品,要格外小心雜菌污染。如果實在沒有把握,最好不要盲目自製了。

3.加工後的發酵豆製品等,如果吃不完要儘快低溫儲存。

4.不要給1歲以內的孩子吃蜂蜜。

這些自製食品儘量別做了


為了家人和自己的安全,這些自製食品能不做還是儘量別做了。

自釀葡萄酒

自釀葡萄酒已經成為一些家庭的習慣,但在這裡丁香醫生還是要呼籲大家關注自製食品安全問題。

葡萄酒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甲醇。但家庭釀製由於沒有殺菌消毒、去除甲醇、品質檢驗的條件,如果操作不當,雜菌水平、甲醇含量就容易超標。

而甲醇的危害各大媒體也是年年報道,喝了「甲」酒中毒,會導致失明甚至危害生命。


這樣的新聞比比皆是,而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儘可能避免自釀葡萄酒。

別讓自己的家人,成為悲劇的主人公。

自製腌菜

腌菜清脆爽口,而且工序也並不複雜,很多人都喜歡自己在家做。

但是,自製的腌菜,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安全隱患——

1. 自然發酵,容易產生亞硝酸鹽

發酵品中亞硝酸鹽的產生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不過,工廠生產會採取一系列措施降低有害物質的含量,質檢部門也不是吃素的。這些都保證了市面上流通的產品的安全性。

然而自製品的情況卻不容樂觀,亞硝酸鹽中毒的新聞常常見報。


亞硝酸鹽在適宜條件下能生成一種 I 類致癌物——亞硝胺類化合物。而亞硝胺類化合物與食管癌、胃癌等的發生有密切關係。


除了避不開的亞硝酸鹽,還要當心發酵過程中的雜菌污染——

2. 雜菌污染,無法避免

腌菜依靠自然發酵。發酵過程不易控制,十分容易造成雜菌污染。實際上,所有家庭自製發酵品都會面臨這個問題,包括剛剛提到的葡萄酒。

雜菌中最主要的是黴菌。而一些黴菌產生的黴菌毒素是具有致癌性的,比如另一種著名的 I 類致癌物——大名鼎鼎的黃麴黴毒素。


除了是一種肝癌致癌物外,黃麴黴毒素還是一種很強的毒素。它的毒性是氰化鉀的 10 倍,砒霜的 68 倍,能引起急性中毒死亡。

有人會問:如果自己做好殺菌可以嗎?

話是沒錯,但工廠的殺菌條件是超高溫、超高壓或者巴氏消毒(超長時間),只有這樣才能兼顧美味與安全。

而上述這些有害物質,在家庭自製條件下都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但,自製腌菜也還不是最危險的——

自製豆製品

自製豆製品可能是最常見的,但後果也是最嚴重的。總有致死事件見諸報端。而與之前提到的幾種不同,豆製品中毒主要是因為肉毒毒素。

而自製發酵食品正是它的常見來源。


還是那句話,家庭自製沒有控制有害物質的條件。所以,別讓自己的家人置於危險之中。

如果你珍愛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請千萬告誡他們:

不要迷信自製,工廠的製作條件比家庭嚴苛多了。

通過正規途徑購買的正規產品,經過層層殺菌、檢驗,比自己在家做的要靠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