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意在三明|這15名學生入圍參評2020年「省、市新時代好少年」,有你認識的嗎

2020-05-23     聚焦三明

原標題:滿意在三明|這15名學生入圍參評2020年「省、市新時代好少年」,有你認識的嗎

「新時代好少年」是未成年人的先進典型,為發揮青少年先進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引導我市廣大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今年四月中旬,三明市委文明辦聯合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團市委、市婦聯、市關工委組織開展2020年「新時代好少年」推選學習宣傳活動,經基層推薦、有關部門審核、專家評審,從50名候選人中擇優推選邢佳玥等15名同學作為入圍參與省、市「新時代好少年」評選的人選。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同學都是誰吧!

邢佳玥

講好家鄉紅色故事的宣傳員

邢佳玥,女,漢族,2009年4月出生,沙縣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

她多才多藝,是《太陽少年》全國少兒歌手總決賽二等獎和福建省省賽金獎、福建省故事大王比賽金獎獲得者,還是三明市十佳少兒主持人和三明市新時代好少年,更是應用發揮專長講好家鄉紅色故事的宣傳員。

三明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 紅色土地。每逢節假日,邢佳玥經常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興國寺,為市民和遊客講解家鄉的紅色故事。為能講好家鄉故事,她花了大量時間找題材、搜資料,寫故事、練講解。在家裡,她經常捧著資料對著鏡子大聲朗讀,一點一點摳情緒。她還到電視台和檔案館查閱了大量與興國寺和沙縣解放等相關的資料和紀錄片,尋找感人和有趣的細節,再用最口語化的方式講給父母聽,把講解逐步調整到最佳狀態。憑著這股執著的「倔」勁,她的講解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歡迎。四年來,她已經為1萬多名群眾提供了講解服務。為了讓紅色故事傳的更廣,從2017年開始,她還通過寫微博把家鄉的紅色文化分享給網友。她的微博平均每篇都有兩三千的閱讀量,其中《讀〈紅星別動隊〉有感》閱讀量超2.2萬人次。今年疫情期間,她主動為縣長帶貨直播拍攝視頻花絮,製作了五條抖音短視頻發布在自己的抖音號和微博上,幫助引流兩萬多人次到直播現場,為促進家鄉農特產品銷售和講好家鄉發展故事出力。

鄭欣瑤

追趕時尚的畲鄉網絡潮人

鄭欣瑤,女,漢族,2004年11月出生,永安市民族中學初中三年級學生。

她興趣廣泛、勇於嘗試、勤於探索,曾獲全國青少年優秀卡通漫畫與藝術設計競賽二等獎,展現出畲鄉孩子對智慧科技善於實踐追求的精神風貌。

她對計算機軟體有著濃厚的興趣。課餘,她刻苦鑽研MMD、Sai、Premiere、Vegas、AI等各種計算機軟體知識,沒有老師指導,她在網上找教程,在貼吧里請教大佬。為了自學模型大多來自日網的MMD,她拿著手機對著電腦,一字一句地用手機翻譯,找到可供二次創作的模型;為解決內存過大問題,她自學壓縮視頻的方法;為修改軟體的介面圖標,她一步一步對軟體進行拆包研究……為此她經常學習、研究到深夜。她利用所學知識製作出許多MMD、配音視頻、短片手書、「錘子便簽」等作品,並分享到嗶哩嗶哩和微博上,獲得了許多人的喜愛,最新作《無論說什麼都會認真聽的九月》播放量達5.6萬餘次。很多粉絲慕名向她「拜師求學」軟體知識,於是她詳細地製作教程、錄視頻、整合文本、做底包,大方地在網絡向她的粉絲分享知識經驗。現在,她打算將家鄉的畲族文化也融入到視頻當中,介紹畲鄉的習俗與文化,講述畲族的歷史傳說,介紹畲族獨特刺繡、剪紙等文化,展現多彩的「畲鄉風情」,讓更多人體會到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

鍾溢軒

傳頌經典的詩詞達人

鍾溢軒,男,漢族, 2010年9月出生,永安市實驗小學三年級學生。

他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酷愛古詩詞。從幼兒園起就經常誦讀經典古詩詞,三年級的他已經累積掌握一千餘首古詩詞。他還引領越來越多的同學與古詩詞結緣,燃起了三明人民學習古詩詞的熱潮。

2019年9月28日,鍾溢軒代表三明地區,與來自全省的220名優秀選手們一起,同台參加在廈門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福建賽區選拔賽。比賽以飛花令的形式要說出帶「山」字的詩詞,經過激烈的角逐,其他選手出現卡殼,紛紛被淘汰,而他一口氣說出三十多首和「山」字有關的詩句,深厚紮實的詩詞功底折服了央視《中國詩詞大會》評委們。同年10月,經過層層選拔、面試及數次電話詩詞考核,他脫穎而出,成功進入《中國詩詞大會》百人團。在中國詩詞大會第八場節目中,九歲的鐘溢軒同學對毛主席詩詞爛熟於心,在康震、酈波兩位專家的輪番提問中對答如流,一分多鐘的精彩表現,贏得了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

諶光政

提線木偶戲的小傳承人

諶光政,男,2007年2月生,寧化縣水茜中學七年級學生。

他熱愛傳統文化,從小學習書法和戲曲,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線木偶戲的小傳承人。從戲台下的小觀眾到戲台上的表演者,他通過不同的舞台,讓更多人看到了家鄉的木偶戲,力所能及的傳承、傳播著家鄉優秀非遺文化。

2016年,學校成立提線木偶社團,9歲的他成為了社團最早的一批學員。唱腔、台詞、動作配合、提線操作,每一樣都不簡單。為了訓練基本功,他和輔導老師吃住一起,學習唱法,背台詞,反覆練習。從學校文藝匯演到省戲劇展演,他逐步成長為木偶社團的「台柱子」,木偶戲宣傳的「小喇叭」,在他的帶動下,大批同學加入了木偶社團。近年來,在省、市、縣各級非遺文化展演中都能看到他和隊友們的身影,讓木偶戲一次次進入公眾視野,提升了提線木偶戲這一非遺文化的知曉率,讓這一古老戲種得到傳承並煥發出了新的活力。他參演的木偶戲《過關》榮獲市第三屆少兒春節聯歡晚會「金獎」;劇目《精忠報國》獲市中小學學生藝術節比賽一等獎;《岳母訓子》作為代表參加省鄉村學校少年宮成果展演並獲省第二屆中小學學生(少兒)戲劇展演三等獎。

林玥

知恩行孝的「貼心小棉襖」

林玥,女,漢族,2008年5月生,大田縣城關第三小學六年級學生。

百善孝為先。2018年,為了讓父親在醫院安心照顧剛剛剖腹產的媽媽,年僅10歲的她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一邊煮飯一邊晨讀,還服侍生活無法自理的外公,給他洗臉擦身、喂湯喂藥、端屎端尿。一放學,她就馬不停蹄地趕回家,抓緊時間完成作業後,趕緊給外公擦臉、洗手,讓他隨時保持清爽。每天上學前她總會灌上幾個暖水壺放在外公手腳邊,不讓外公受涼。每天晚上,她還堅持給外公洗熱水腳、按摩,讓他血脈暢通,更好地入睡。外公病情加重住院後,她一有空就去醫院給外公喂藥、洗臉、擦身、翻背、洗腳、按摩,變著法兒哄外公開心,鼓勵外公戰勝病魔,小小年紀便主動承擔了成年人都倍覺辛苦的事情。外公病重後期小便失禁,聽力下降,說句話都吃力,她更加耐心地服侍外公,做外公的「守護神」。當無情的病魔奪走外公的生命時,她強忍悲痛,堅強地對媽媽說:「我以後要當一名醫生,治病救人。」

「愛無言,孝有道。」小林玥將愛的音符一個一個拾掇起來,奏響了一曲孝的樂章。她用稚嫩的小手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孝」傳遞得淋漓盡致,以滿滿的孝心、暖暖的孝行贏得鄉鄰們的一致稱讚!

蔣隆樺

追逐創新夢想的少年

蔣隆樺,男,漢族,2008年4月生,尤溪縣實驗小學六年級學生。

他富於想像、勤於動手、勇於創新,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是一個有科學探究精神,積極進取的好少年。

三年級以來,蔣隆樺同學經常參加各級「青少年機器競賽」、「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科技類競賽,參賽時,他和隊員們為了提高機器人工作效能,他們需要反覆調試機器,有時一天甚至要調試上百次;為了讓創新發明接地氣,有實用性,他和隊友們利用課餘時間到污水處理廠、自來水公司等實地現場調查,詳實掌握真實的第一手數據資料。功夫不負有心人,至今他在科技創新方面共獲獎31項。2020年,他所創作的作品「基於Arduino+EasyIot物聯網平台的轎廂電梯免接觸智能系統」,入圍數字中國創新大賽中小學生賽道福建省中小學生人工智慧作品決賽。2019年8月參加「中國移動『和教育』杯」第二十屆全國中小學電腦製作活動,獲得機器人「太空之旅」工程挑戰賽三等獎。2019年5月在2019世界青少年機器人邀請賽福建賽區選拔賽小學組WRO榮獲一等獎(金獎)。

劉迎鈴

小小南詞傳承人

劉迎鈴,女,漢族,2007年4月生,將樂縣水南中學七年級學生。

2018年3月她被評為「小小南詞傳承人」,並接受了央視記者的採訪。

劉迎鈴剛上小學一年級,就成為了語言表演藝術的「小迷妹」,致力於學習快板書、相聲、評書等表演技能,無論春夏秋冬,她都一如既往地每天早起練板,在播撒汗水的路上,收穫成功的喜悅。2014年7月,勤奮好學的她,就被編導選拔參加福建省首屆「丹桂獎」少兒曲藝大賽,一曲南詞說唱《李寄斬蛇》榮獲二等獎,同年8月,又順利進入全國少兒曲藝大賽,榮獲三等獎,首次把本土曲藝南詞推上了全國的大舞台。她勤學苦練,單口快板《雪山軍號》入圍第三屆福建省曲藝「丹桂獎」少兒大賽決賽。2020年春節,為了助力抗疫宣傳,她反覆練習快板,手腕練腫了,手指也磨破了,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辛苦錄製的群口快板書《戰疫情》在央視新聞網播放,唱響了全國人民眾志成城的抗疫戰歌。

李紫萱

熱心公益的「舞蹈精靈」

李紫萱,女,漢族,2007年7月生,明溪縣第一中學七年級學生。

「我喜歡舞蹈,希望可以通過舞蹈表演給人們帶去歡樂,這是我最大的滿足」。她先後獲得第七屆中國舞蹈節·中國舞蹈家協會2018年「教學成果展演」最佳表演獎和全國教學成果展演「陪伴你成長」十周年回顧與彙報「最佳才藝獎」。

她是個熱心公益的「踐行者」。8年來先後參加各類公益演出20餘場次,表演歌舞節目近30個,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快閃節目錄製「我和我的祖國」主題曲,積極參加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文藝下鄉活動。她是個熱心公益的「小先鋒」。她用行動和影響力,從「單打獨鬥」發展到8人的「志願紅」愛心小隊,每逢端午、中秋、重陽、寒暑假等節假日到敬老院、康養中心等場所公益演出,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她主動對接學習幫扶活動,2015年以來,她共組織「一對一」結對幫扶23名同學,她幫扶的鐘某凡同學的數學成績提高了26分。她還是熱心公益的「宣傳員」。疫情期間,她積極創作抗疫等美術作品,積極向身邊親友同學分享疫情防護知識,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受到了老師和家長的表揚肯定。

陳瑋琪

樂於奉獻的好少年

陳瑋琪,女,漢族,2006年5月生,清流縣城關中學八年級學生。曾獲市優秀少先隊員、縣三好學生,縣優秀團乾等多項榮譽。

她,關愛同學、關心集體、樂於奉獻,時時展現新時代中學生的風采,處處體現新時代青少年的擔當。

她擔任班長,是班級的「主心骨」,老師的好幫手。她把班級榮譽看得高於一切,工作負責,把班級營造得溫馨和諧。她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對每位有困難的同學總是伸出熱情、溫暖的手。有位同學摔傷骨折,她常帶領同學去看望,利用課餘時間給她講解新課。在她的努力下,每學年班級都被評為「優秀班級」。她是公益的「熱心人」。每逢節假日,她都會到社區、養老院打掃衛生,給爺爺、奶奶們表演節目,送慰問品,為老人送去歡樂和溫暖。

疫情期間,她和班上同學一起以書法、繪畫、手抄報、徵文等方式助力戰疫,並多次參加文明辦、團縣委、婦聯等部門組織的抗疫志願服務活動。

她用熱心和奉獻,彈奏一曲奮發向上的青春之歌。

謝海華

勵志前行的「陽光女孩」

謝海華,女,漢族,2008年8月出生,建寧縣客坊中心小學五年級學生。

在家中,她是一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打掃衛生、煮飯、刷碗、洗衣服、喂豬、干農活……她常利用周末回家、放假的時間幫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儘量減輕爺爺奶奶的負擔。爺爺怕影響她學習,她反過來安慰老人:「這不會影響我的學習,這些事都讓爺爺一個人做,我在課堂上讀書也不安心呀,再說,爸媽在外打工也不踏實。」

她愛護生態,主動為學校的「紅土地耕讀園」除草、播種、施肥、澆水,將「紅土地耕讀園」打造得有模有樣,在她的帶領示範下,2019年學校「收穫節」,她們班的菜地,產出西葫蘆170多斤,奪得「最佳品相」、「最佳數量」兩項大獎……

她酷愛學習,課堂上認真聽講、積極發言;課堂外,總能在學校「讀書長廊」、「耕讀園」看到她捧著書認真閱讀的身影。她是學校葫蘆絲隊合奏「小總領」,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她通過多媒體網絡,帶動自己班級成功舉辦「家的快樂」葫蘆絲比賽。她還牽頭成立班級「小太陽」幫扶小組,熱心幫助學習、生活上有困難的同學。樂觀向上,充滿愛心的她,深受老師、同學的喜愛。

江南

熱愛文學的「小作家」

江南,女,漢族,2004年11月出生,三明市第二中學高中一年級學生。

她熱愛學習,勤奮努力,成績優異;愛好文學,潛心寫作,獲獎頗多。她相信汗水澆灌成的成功之花才能開得絢爛奪目。

江南最大的興趣愛好是寫作。小學時就獲得過全國青少年「海峽冰心」杯主題徵文比賽一等獎。初中時參加語文、歷史、政治、音樂多項市級學科論文比賽,獲得了兩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一個三等獎。進入高中後,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提高了她的寫作水平,她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文體活動,在校學生會競選中成功當選為校文學社社長,她在網絡上創建了文學社官方帳號,每日分享優秀文學作品和文學知識,發表同學們的優秀作品。2020年的特殊長假期間,她領銜文學社承辦了三明二中「武漢加油」主題徵文比賽,讓同學們用筆築成愛的長城,為武漢送去溫暖的力量,部分優秀徵文被推送發表在學校官網和公眾號,並被校團委選送參加三明市文明辦舉辦的「我的戰『疫』日記」主題徵文比賽,有9人獲獎,其中4人為校文學社成員,她本人的作品《天佑江城》也榮獲三等獎。近年來,她創作的作品超過了20萬字,詩集《小木扎》的網絡瀏覽量超過60萬,短篇小說《鶴樹》獲得了2019年全國青少年冰心文學比賽二等獎。

黃心然

科技「小迷妹」

黃心然,女,漢族,2005年3月出生,梅列區第一實驗學校九年級(3)班班長。

她出生在一個教師之家,在父母的影響下,從小養成刻苦鑽研、銳意創新的好習慣,她堅定自己的夢想,在各類科技活動中屢獲佳績。

一次偶然的機遇,她迷上電腦機器人人工智慧。此後,利用課餘時間,大量借閱有關電腦機器人、機械組裝的理論書籍,並報名參加電腦機器人培訓,在高效課堂學習之餘,一心撲在鑽研智能機器人項目上。她充分利用周末休息時間,不厭其煩的做著編程、試機,試機、編程的重複勞動,並樂在其中。為了讓機器人的某個任務動作能達到最理想的走位效果,她廢寢忘食,經過上千的調試,她終於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老師的悉心指導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 2019年4月,她斬獲了三明市青少年機器人競賽WER項目一等獎的第一名。同年5月,在高手如雲的福建省第十七屆青少年機器人競賽中,她又斬獲WER項目二等獎。在她的帶領下,學校的創客隊伍日益壯大,發展前景十分美好。

李春曉

傳遞愛心的小使者

李春曉,女,漢族,2010年7月出生,沙縣城關第三小學四年級學生。

她是播撒美德的使者。小小年紀的她心裡有光,手中有愛,以微薄之力,為他人帶去溫暖,用平凡的舉動,勇敢地承擔起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社會責任。

春節期間,李春曉從新聞上看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武漢爆發。她看到全國醫護人員不怕困難,逆行支持武漢;看到全國人民都在儘自己的一份力量為武漢人民捐款捐物。她對媽媽說:「媽媽,我也要做點什麼來幫助他們?」她把壓歲錢存摺拿到媽媽面前說:「這是我的5000元壓歲錢,幫我捐給武漢人民吧!」媽媽看了看春曉問:「你捨得嗎?這5000元是你這幾年積攢下的壓歲錢哦。」李春曉說:「武漢人民更需要幫忙,作為少先隊員,我覺得我應該做點什麼。」第二天,李春曉在父母的幫助下,把她的5000元壓歲錢捐給了沙縣紅十字會,為抗擊疫情獻上她自己的愛心,成為沙縣紅十字會募捐的首筆基金!三明「今日頭條」對李春曉的捐助行為進行了報道,當記者在電話中問及想法時,靦腆的女孩樸實地說:「因為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的人需要我們的幫助。」

鄧蘇言

勤於實踐的「機器人女孩」

鄧蘇言,女,漢族,2007年6月生,三明市第十二中學七年級學生。

她品學兼優,興趣廣泛,尤其執著於機器人創新學習,屢次在省、市機器人大賽中取得佳績。

鄧蘇言同學善於在日常學習和實踐中開拓創新,動腦筋想辦法。從小學開始,她就非常執著於機器人創新學習。在參訓中,她總是表現得與眾不同,每一次遇到難題,她不是馬上請教老師,而是自己先換一種思路試試,直到解決問題為止。2019年4月,為了迎接新一屆的機器人大賽,學校要求提前一個多月利用中午、傍晚和周末進行集訓。那段時間,她每天中午、傍晚一放學就趕到學校集訓室訓練。為了完成一個任務常常要不斷更改程序,反覆試機。那一個月,幾乎每天晚上都要到七點多才能回家。集訓如此緊張,但學習任務、班級管理、興趣班學習樣樣照常,並且還能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到每一件事上。同學們都戲稱她是「機器人女孩」。終於到了比賽時間,她和隊友們團結協作,沉著冷靜,穩定發揮,最終榮獲市級綜合技能比賽一等獎和省級綜合技能比賽二等獎的好成績。

黃浩然

狀元故里的書香少年

黃浩然,男,漢族,2006年10月生,泰寧縣第三中學八年級學生,校學生會副主席,市「優秀少先隊員」。

泰寧縣是北宋狀元葉祖洽和南宋狀元鄒應龍的故鄉。黃浩然同學在泰寧三中打造「狀元文化」特色校園活動中,把「勇拼搏、敢爭先、奪第一、爭一流」的狀元精神作為自己刻苦學習、奮發進取的動力,努力提升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

在學習中,他專注認真,思維活躍,常與老師互動、同學交流,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各科成績名列前茅。在課外,他喜歡閱讀和寫作,通讀了《習近平講故事》、《弟子規》、《論語》等大量優秀國學書籍,多次參加各類徵文活動並取得好成績,獲得過百名書香少年、市優秀少先隊員等榮譽稱號。

腹有詩書氣自華。作為校學生會副主席,他常帶領同學們走狀元路、講狀元故事、唱狀元頌歌、學狀元品質,主持開展「學習狀元精神如何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相結合」主題班會,積極參與防控疫情的音視頻製作、手抄報宣傳以及愛國衛生等志願服務活動,用實際行動傳承弘揚狀元精神。

少年強,則中國強

為新時代好少年們打Call

來源:文明三明

新媒體編輯:羅雅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R-oHQXIBnkjnB-0zAP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