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人楊基在《感懷》中曾這樣說過:「英雄各有見,何必問出處。」在我們悠久的歷史中,在一個個王朝的更迭里,身份與出身已經被演化成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東西。他們一度能夠決定了你的前途,甚至還能直接影響到事情的結局。
但歸根究底,無論你的出身如何,是天子亦或是百姓,它都不能決定你內心深處的想法。你若是心懷大志,那麼你就會一生都為之奮鬥。在我國的近代史上就有著這樣一個人,他的奶奶是慈禧,大伯是光緒帝,哥哥是溥儀,出身非凡。但他最終選擇了成為一名偉大的教師,名字我們十分耳熟,出身從始至終都沒有限制住他的人生。
在我們對於過去歷史的了解里,封建皇室一度被視為是財富與權力具備的地方。在各個文藝作品和影視劇的描述里,皇親國戚們的生活更是瀟洒愜意。但其實,真實歷史裡的皇宮並非如此,許許多多出身於皇家的人,反而會對普通人的生活表現出更為執著的追求。
1918年,在北京什剎海的攝政王府里,愛新覺羅·溥任降生了。他是醇親王載灃家中的第四子,儘管早在1912年清朝已經沒落,但他們的家族仍然是正宗的皇親國戚。對溥任來說,他的奶奶是著名的慈禧太后,大伯是光緒帝,哥哥更是最後的皇帝溥儀,從小他就生活在一種同齡人看來非常特殊的環境里。
但這種出身並沒有帶給溥任多少困惑,在父親的支持與教導下,他走上了一條和哥哥們完全不一樣的路。幼年時期,他就跟隨父親苦學歷史與書畫,並且專心鑽研學問。不像他的兩位哥哥,四處東奔西走,憑著自己的身份在各地留下痕跡。
在溥任的少年時期,受到最多的感覺就是父親辭官歸家後的那份恬淡。1932年,溥儀去往了偽滿洲國,載灃為此怒不可遏。而此時的溥任更是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份現實的殘酷,他開始厭惡自己的清皇室之後的身份,他不想走上哥哥的道路。
就這樣,溥任跟隨著父親和家人,一邊過著躲避戰事的流離生活,一邊完成了學業。直到1947年,這時的他已經學有所成,並且對於教育事業的重要性有了極大的認知。他和父親一番商議之後,利用後海府中的空房子,在當地辦起了一家小學。在他們親力親為地經營下,這裡一度吸引了200多位學生,起色非常不錯。
這所「競業小學」可謂是傾注了溥任的全部心血了,儘管它曾經遭受過磨難,但在1949年又再一次振作了起來。為了更好地教學,他拋棄了自己的滿名,開始啟用「金友之」這個名號,他的學生們都親切地喊他為「金老師」。
在1957年的時候,溥任把王府所有的財產全部上交給了祖國。同時他也來到了民間,先後在西板橋小學、廠橋小學等地繼續他的教育事業。在他的餘生里,財富與名利早就被他拋棄了。從1951年開始他就把王府里的文物全部捐獻,同時還竭盡全力地參與各種公益事業,收入對他來說,只要能維持生命就足矣。
正如人們說的「不以出身論英雄」,人們總是會認為皇室之後必然是高高在上的,尤其是在清朝覆滅後更是偏見連連。但在溥任的心中,他並不是什麼所謂的「愛新覺羅」,他只不過是一位全心全意投身於教育事業的「金老師」罷了。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