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早起來就酒駕?都是「隔夜酒」惹的禍

2019-07-23     臨沂公安

相信大家對「隔夜酒」並不陌生

但很多人不能正確認識它

總以為前一天喝酒

晚上睡一覺就沒事了

沒想到人醒了

酒還沒「醒」

這不

又有人酒後駕駛被查獲

還是兩位營運車司機

這樣的車您敢坐嗎?

7月10日6時30分許,臨沂交警直屬二大隊執勤民警在雙嶺路與蒙山大道交會路口開展早查行動時,對一輛由北向南行駛的計程車例行檢查,駕駛人張某疑似酒後駕駛。經現場呼氣式酒精檢測,顯示結果為56mg/100ml,屬飲酒後駕駛營運機動車。原來,張某是昨天晚上喝的酒,本以為經過一夜就沒事了,沒想到栽到「隔夜酒」上了。

酒駕聽多了

但是酒後駕駛公交車

你聽過沒有?

7月14日7時許,臨沂交警直屬二大隊執勤民警在雙嶺路與蒙山大道交會路口開展早查行動,根據群眾線索加大了對公交車酒後駕駛的查處力度。民警在對一輛由北向南行駛的公交車進行例行檢查,發現駕駛人朱某疑似酒駕。經現場呼氣式酒精檢測,顯示結果為26mg/100ml,屬飲酒後駕駛營運機動車。駕駛人朱某稱是昨天晚上喝的酒,沒想到還能檢測出來。

蜀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

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對以上兩位駕駛人酒後駕駛營運機動車

的違法行為做出了相應處罰

蜀黍提醒大家,

不要以為喝了酒,稍作休息,

過幾個小時酒精就「去無蹤」,

小心被「隔夜酒」坑!

喝酒後多久才能開車?

酒精在人體內的代謝速率是有限度的,一般每小時僅能代謝10克至15克酒精。因每個人在年齡、體質、解酒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不同的人體內酒精消散所需要的時間不一樣。因此,建議駕駛人朋友飲酒後第二天儘量不要駕駛機動車。

法律後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九十一條 飲酒後駕駛機動車的,處暫扣六個月機動車駕駛證,並處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因飲酒後駕駛機動車被處罰,再次飲酒後駕駛機動車的,處十日以下拘留,並處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吊銷機動車駕駛證。

醉酒駕駛機動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約束至酒醒,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五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飲酒後駕駛營運機動車的,處十五日拘留,並處五千元罰款,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五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醉酒駕駛營運機動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約束至酒醒,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十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後,不得駕駛營運機動車。

飲酒後或者醉酒駕駛機動車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並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吊銷機動車駕駛證,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代價成本

經濟成本

1、醉駕的員工被單位辭退,且無任何補償。

2、酒駕或醉駕發生交通事故,保險公司不予理賠。

3、職工因醉駕導致本人在工作中傷亡的,不認定為工傷,不享受國家有關工傷保障。

4、如果醉駕發生意外導致自身傷亡,即使沒有傷及他人,也會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

職場成本

1、按照相關規定,黨員和國家公務人員出現飲酒駕駛違法行為,除受到上述成本外,還將通報紀檢監察機關,受到黨紀政紀處分。

2、從事計程車、貨車、客運車輛等營運行業的駕駛人,更是面臨失業的危險,尤其是醉酒駕駛將終身不得從事營運類工作。

時間成本

1、酒駕付出的時間成本是巨大的,二次酒駕或醉酒後開車,即使不發生事故也會失去人身自由,面臨最高15天的行政拘留或最高6個月拘役的刑事處罰。

2、發生事故構成交通肇事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逃逸或者有其他惡劣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

家庭成本

酒駕違法行為人被追究刑事責任,全家將為其承受巨大的心理負擔,特別容易對家中未成年子女造成陰影。家長醉駕被判刑,犯罪記錄將伴終生,子女考公務員、上軍警校、入黨等受到限制。

社會成本

辦理移民簽證需要提供無犯罪證明,否則拒簽,而醉駕犯罪記錄則會伴隨終生。受到刑事處罰的公民,不得徵集服現役。因酒駕造成事故,後果影響深遠。致傷、致殘、致死亡,都會對雙方當事人家庭造成嚴重傷害,也會對社會和諧穩定造成影響。

看完以上酒駕後果和代價成本害怕嗎?

酒後開車,你支付得起嗎?

那麼,切記做到

「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為自身、乘客以及他人的生命安全

請遠離酒駕,文明出行!

來源|臨沂交警直屬二大隊

精彩推薦

李登全同志對中心城區揚塵污染防治強化攻堅工作提出要求

一張圖說清楚戶口遷移那些事兒!

李登全:鍛造沂蒙公安鐵軍 擔負起新時代使命

擴散!即日起,臨沂全市整治電動車、摩托車!這些行為一律處罰!

臨沂市公安局舉行新招錄特警入營儀式暨開訓動員大會

微信號:linyigongan

臨沂市公安局政務微信

平安臨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Q_RlH2wBmyVoG_1ZYrz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