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正厲害的一種人:成功的投資都是反人性的,此文無價很短很深

2019-10-07     主題獵手鴻飛

聲明: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操作建議,風險自負;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如果你想學習更多操盤技巧,可關注筆者的微信公眾號:李玲瓏(k63078),每日更新大盤熱點,行情研判,探討交流炒股技術,遊資戰法,解套戰法等操盤策略,乾貨源源不斷。

投資是一場人性的博弈,面對著真金白銀的投入,人們總會深思熟慮、理性決策,但實際情況真能如此嗎?

為什麼許多人常常發現自己手裡,好票拿不住,爛票一大把?

為什麼面對紛繁複雜的資本市場,人們總感覺患得患失,無所適從?

為什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大師們,在資本市場中會馬失前蹄?

以下是投資決策過程中常見的一些人性弱點,克服這些弱點,你就離成功投資獲利不遠了。

投資決策的13個人性弱點

1、損失厭惡: 人們總是喜歡確定的收益,討厭確定的損失。

假定你打開交易軟體,發現上周投資的某隻股票毫無徵兆的漲得非常好,盈利超過50%(持倉成本為16元/股,現在漲到了24元/股),您會如何操作?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獲利退出,落袋為安,部分老司機可能會選擇部分賣出,收回本金和部分利潤,留著剩下的一部分利潤在股票里,再博一把。

在這裡,無論是全部賣出,落袋為安,還是部分賣出,收回本金,反應了人們在盈利情況下,對於風險(不確定性)的厭惡。

人們會一直保持風險厭惡嗎?不一定!

還是上面的例子,假定股價不是大漲,而是大跌了50%,(持倉成本為16元/每股,現在跌到8元/股),您會如何操作呢?

心理學家發現,大部人會選擇繼續持有,等待反彈。因為此刻賣出,意味著浮虧變為實虧,這是一般人不願意接受的,為了避免確定的損失,人們甚至變得更加願意承擔風險,持有股票,期待反彈。最後,盈利(賺1000元)帶來的快樂程度要小於同等額度虧損(虧1000元)帶來的痛苦。如此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散戶手裡的好票拿不住,爛票一大把。

2、稟賦效應:人們對於自己所擁有的資產給予更高的估值。

你有沒有過和某隻股票「談戀愛」的經歷?

人們愛上一隻股票的理由太多了:它可能是自己人生中買的第一隻股票,或者,自己或親人曾經在那家上市公司工作過,對於那段光榮歲月有著刻骨銘心的回憶,又或者,一直是某家上市公司的超級粉絲,覺得該公司的產品和服務體驗非常棒,也可能是自己最欣賞的大咖領導的公司或者推薦的股票,「大神,請帶我飛」……

是的,人是情感動物,偏向於將感情與自己所擁有的資產進行連接,給予相應資產更高的估值。一般情況下,這種效應問題不大,但是,當資產價值大幅波動時,稟賦效應使得人們因為感情的原因,不願意及時止盈止損,最終承受損失。

3、代表性偏差:人們習慣於簡單根據過去的經驗對新信息定論。

如果你聽到某某分析師說「我認為股價下一步將會……,因為2011年的經濟指標和現在相似,當時股價……」,聽到這種話的時候,要小心了,這裡可能存在著「代表性偏差」。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在街頭隨機訪問一些路人,問他們「到底是心臟病危險還是中風危險」,得到的回答往往是這樣的,如果他們身邊有人不幸患上了心臟病,他們會說心臟病危險,而如果身邊有人中風,則更可能說中風危險。

其實,這個問題需要醫學家對大量的病例進行細緻地研究,才能得出結論,人們習慣於簡單地套用過去的經驗去預測未來。

回頭來看前面分析師的那句話,2011年至今,雖然經濟指標類似,但無論是產品規模、法律法規,還是監管態度、投資者的成熟度,我們的資本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僅因為一些指標的類似,就推出股價會有相似的走勢,這個結論的靠譜性是有待進一步考證的。

固然,從過去相似的事件中去總結歸納經驗,是經濟/金融學常用的研究方式,但結論的得出需要嚴格的論證、推導和檢驗。簡單地通過套模板得出的結論肯定是有待檢驗的。然而,你去翻翻券商分析師的研究報告,存在大量這樣的語句,受過專業訓練的分析師尚且如此,何況個人投資者乎?

4、控制錯覺:人們慣於相信自己能夠控制的結果,其實卻不一定。

假定你買了一張機打的彩票,我說2元轉讓給我吧,你可能毫不猶豫就轉讓給我了。但如果這張彩票不是機打的,而是你研究過往開獎情況,用心選的號碼呢?你仍然願意2元轉給我嗎?

理論上,兩張彩票中獎的機率是一樣的,精心挑選過的號碼會讓人有一種控制感,產生控制錯覺 ,使得在你的心目中,那張精心挑選過的彩票會有更高的中獎預期和估值。

5、事後聰明式偏差: 人們慣於充當事後諸葛亮。

如果你聽到別人說「我早就說過……」,當心,你可能是遇到事後聰明式偏差了。

以下場景,大家可能都見識過:

某天,股票A大漲,有分析師跳出來,自豪地說: 「我早就說過A股票會漲,請參考我某月某日的股評分析」,事實是,他同時推了股票A/B/C/D/E/F,股票A大漲,其他股票的表現卻不怎麼樣,甚至出現虧損。更有甚者,當時,沒有表態的分析師,也會覺得自己對股票A大漲進行了表態。

總之,人們會根據事件的結果,誇大和高估自己當初的判斷能力。

6、確認偏差:人們偏好關注支持其觀點的證據,忽視與之相左的證據。

還記得談戀愛那陣嗎?對方的音容笑貌、脾氣性格、氣質談吐、興趣愛好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甚至會愛屋及烏地喜歡對方的父母、對方家的寵物,容不得別人任何的貶低和詆毀。

當你看好某隻股票的時候,是否有同樣的感覺,發現身邊都是對這隻股票非常正面的評論,那些所謂的負面信息都是無稽之談。

此時,你需要當心確認偏差的出現,務必提醒自己,任何股票都有它積極和消極的一面,努力使自己客觀地去分析與評價。

7、懶:惰性是很多人虧損的重要原因。

人天生是存在惰性的,懶得關心時政大事,懶得去了解宏觀經濟,懶得去學習基礎知識,懶得去了解具體的投資產品,懶得去思考什麼收益與風險,甚至懶得讀完這篇文章。

而資本市場本身卻是瞬息萬變,天道酬勤的,每天發生的各種事件和信息,影響著各類投資產品的風險與收益,唯有多接觸、勤學習、常思考才能夠有機會抓住脈絡,跑贏市場。

最可怕的事情是,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勤快,巴菲特每天用工作和休息時間的80%來閱讀(財務報表、報告、雜誌、報紙),彼得·林奇每年要訪問200家以上的公司和閱讀700份年度報告,他們能贏是有原因的。

8、框定偏差: 人們容易被言語影響,做出不同的舉動。

相傳曾國藩組建湘軍,對抗太平天國的初期,吃了一系列敗仗,戰報中一句「屢戰屢敗」,眼看免不了要受到天子的責難,有幕僚將此句改成了「屢敗屢戰」,天子甚為感動,一番褒獎鼓勵。由此可見,戰爭的結果是一樣的,卻因為彙報言語的不同,使人產生了不同感覺。

是的,人們容易被言語所影響。下次聽到某上市公司的領導侃侃而談,「這些年,我們披荊斬棘,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你也可以會心一笑。

9、錨定偏差: 人們在估值時容易被初始數值所影響。

心理學家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將人們分為兩組:

問第一組人:「您認為聖雄甘地是在9歲之前還是之後去世的?」問第二組人:「您認為聖雄甘地是在140歲之前還是之後去世的?」

最後,再讓大家都猜一下甘地過世的年齡。

顯然,甘地去世的年齡不可能小於9歲,也不可能大於140歲,第一個問題似乎沒有意義。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卻非常有意思,第一組受試者猜測甘地過世的平均年齡是50歲,而第二組則為67歲。顯然,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受到了第一個問題中數字的錨定影響。

在投資過程中,也有無數的數字錨定的影響,有多少人是拿著買入價作為錨定,寧願巨虧,也不願及時止損。由此,錨定偏差,也是引起損失厭惡的原因之一。

10、可得性偏差:人們更傾向於被容易獲得的信息所影響。

還記得那句「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只收XXX」的廣告詞嗎?簡單粗暴,有人正好在考慮過年帶些什麼禮品回家,腦袋裡飄出這個廣告詞,然後就買了。

人們更傾向於被容易獲得的信息所影響,這也是我們身邊充斥著各種各樣廣告的原因。

你有沒有遇到這種情況:手上有點閒錢想投資點股票,一時也不知道買什麼,腦袋裡冒出某隻股票或者基金,也不太熟,可能以前身邊朋友提過,或者電視里有推薦過,看了看就投了。恭喜,中槍!

11、過度自信:人們容易對自己的能力過度自信。

如果你聽到基金經理或者分析師說他的模型有多麼精巧先進的時候,可以回他一個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模型越精巧越複雜,人們越容易過度自信,覺得那麼先進的模型, 分析和考慮了那麼多的變量和市場情境,肯定非常有效,然而,結果還真不一定。

1994年,包括兩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的一群華爾街精英,成立了「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 TermCapital Management: TLCM),模型精準先進性自然不在話下,初期的收益也非常可觀,後來趕上1998年俄羅斯金融風暴,出現巨額虧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所以,對於市場,永遠要有一顆敬畏的心。

12、心理帳戶:人們傾向於把錢按照心理帳戶進行管理。

你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同樣是消費1000元,如果是某天股票大漲賺來的,花錢就非常爽快,如果是辛苦工作賺來的,花錢就會謹慎得多。這是心理帳戶的一種:根據收入來源劃分帳戶。

還有一種情況,把錢按用途劃分帳戶,這一部分是養老的,那一部分是小孩的學費,還有一部分是生活費。人們會根據這些心理帳戶,分別來打理各部分資金。

其實,這個心理偏差也是人之常情,沒什麼不好,有學者會提一些瑕疵,這裡就不贅述了。

13、後悔厭惡:人們傾向於隨大流,以免由於錯誤決策而後悔。

大盤藍籌股和小盤成長股,您會選哪個呢?

大盤藍籌股和市場波動相關性非常強,如果選大盤藍籌股,即使出現了虧損,也可以說是市場行情不好,大多數人都虧了,所以虧一點也是正常。

如果選小盤成長股,與市場行情相關性沒有那麼強,當出現虧損時,大多數人可能還在盈利,投資業績一排名,就非常尷尬了。

因此,大多數人選擇隨大流,避免決策,以及因錯誤決策而後悔。如此也容易造成市場的羊群效應和踩踏事件。


交易的本質是什麼!尋本找源,

價格為什麼會波動?是因為有錢的介入!

為什麼錢會介入?是因為有人在操作?

所以交易的直接決定力量就是人,而絕不是信息,技術分析等。

在當下行情中,你能否知道這些:下一秒鐘會有多少人買進或是賣出股票?他們會介入多少資金量?會有多少人即使現在沒有進場,可他正站在場外,準備進場?你如果買入500股股票,推動了價格上漲。可在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有一個人賣出500股票,就把你的推動抵消了。而什麼時間出手,是否已經出手,你知道不?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你顯然都不知道。不知道的結果就是:客觀上你介入的市場任何可能都會發生!此刻的交易與你上一次看到的交易技術形態看似相同,但實際上並不相同。因為保證這個相同的前提是所有交易人、交易資金都完全一樣。但實際上並不可能!所以,每一筆交易都有其個性,都是不可代替的。因此,交易的本質就是:拋硬幣,與猜大小沒什麼兩樣。因此,絕大多數人介入股票後,就期望它漲,這是典型的自期欺人。一旦交易,你就處於拔河中。而且雙方力量你也不知道,誰勝誰負都有可能。纏論的買賣點,傳統技術的阻力與支撐,都是事後馬後炮。沒有一樣技術能保證後面的走勢,絕對沒有!

交易憑什麼取勝?交易憑的是優勢和機率。

香港、澳門的賭王賺了無盡的錢。如果我要建一家賭場,肯定會有不少人投資,因為結果都知道賭場會賺錢!為什麼會賺錢呢?因為只要賭的次數多,機率就會偏向開賭場的。賭場不能保證每一筆錢都會賺,但它知道終歸它會賺錢,這就是賭王發財的秘訣。如何界定你的機率偏向你這邊?這個優勢就是技術,就是對以前固定技術形態的一種映射。這個技術可以再簡單不過。只要按這個技術不斷的交易,只要交易的成本足夠多,就一定會獲利。

明白了上面兩點,有什麼意義呢?

第一,如果你虧損了,應該牢記,不一定是你的錯!大部分的人會歸結於自己的技術或系統,會開始再學習再研究,那就錯了!一筆交易的成功不應該讓盈虧說了算,評價標準是你是否遵守了你的系統和規則。如果你按此執行,即使虧損也是一筆非常成功的交易!因為市場什麼都可能發生,你又不知道市場當下及下一秒的事情,所以你就沒有指責自己錯誤的理由。因此,正常的虧損是一件好事,錯誤的、隨機的盈利才是最大的錯誤。你不能隨便的看輕自己,責怪自己!

第二,你不要期望市場給你什麼。由於市場你無法控制,你也不知道市場會發生什麼。就像股指在5000多點,大眾熱血沸騰時,你怎會想到出現千股跌停,一瀉千里?肯定世上沒有一個人會想到的。所以,你不能抱著期待的心理去看市場。如果有期待,你就離死不遠了。期望會讓你自覺的把不利於自己的信息拋棄掉。老蘇說,苦苦期待會讓你失去客觀,失掉自我。不期待,以中立的態度去看市場,才能成功,而這本身就違背人性和常理,確實很難做到。

第三,既然你不能把握市場,知道市場很可能朝反方向波動,而且存在著大波動的可能性。所以,事前制定止損額,堅決止損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如果你沒有保證措施,就會讓你一刀死亡,就象最近的大跌,連續跌停的可能性都在,那還有什麼不可能的呢?

第四,既然不能把握市場,當市場朝你有利方向波動一段。也就存在回落調整的可能性。因此,必須要有逐步獲利落袋的組織計劃和辦法。

明白了上面三點,面對虧損時,心就會坦然。

如果你按自己的系統和規則進行交易了,就千萬不要責備自己,不要看輕自己。不要再無謂的學習技術。因為技術根本只是交易中的一個優勢嚮導而已。

得出的結論是:確定適合你的技術,這個技術就代表了你交易的優勢。每出現你的技術優勢時,就一次次的進行交易,沒有猶豫,沒有恐懼,沒有希望。當然,再輔以策略、加倉、止損、順勢、資金管理這些不足為奇,隨便都可以百度到的知識,把它們融在一起,久之,你就會成為一個交易巨人,最終賺到數不清的錢。

像機構一樣去交易

職業交易的理論基礎與體系

趨勢跟蹤之順勢而為

如何分散持倉,降低帳戶回撤

特殊K線,轉折K線,K線組合,經典形態

如何趨勢跟蹤避免順勢而為成為「馬後炮」……

專職交易是一個危險者的行業。

專職從事交易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孤獨的,有些甚至成了精神分裂者,起初,他們是抱著賺錢目的而來。然而,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進去後,會深深的愛上交易,成為交易的奴隸,會上癮。而這還不能保證他能順利成功。所以,專職交易者,務必到達一定境界才可行。這個境界絕對不是分析技術,而是對交易本質,交易屬性的根本性認識。其實認識還不夠,還要入腦入心,深入的直到成為你的交易血液,還要隨同你的靈魂一起永生永滅。

極少成功交易者賺了大量的金錢後,應該感謝自己、感謝上天並珍惜這個好階段。最好的辦法是分批離場,把資金取出來,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財方式,要學會不斷的把資金從不確定變成確定。這個做法的理論依據就是市場一直都是不確定的,你不知道市場下一步是什麼?你不知道你心理的賭場是處於輝煌還是已經開始沒落。

定心、定法、依法,自然操作無礙

定法,簡單的說,你學了很多方式之後,想辦法把它融合為一種簡單,而且合於你操作周期的公式。包括,如何切入?如何抱著不動?停損點?獲利點?定心,簡單的說,就是只注意自己的股票有沒有買賣點,然後,依法執行,不理其它。操盤手最重要的是盤中的應變能力,而不是行情的預測。


投資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投資巔峰,總是孤獨者的世界。

如果你不反人性、如果你不能跟大眾走的路不同,那你就是大眾的一員。大眾,怎麼可能都賺錢?期貨市場中,散戶生存五年的機率不到1%。換言之,今天1萬個散戶拿著錢進期貨市場,五年之後能有100個活著的就不錯了——其他人早已虧光離場了。那100個還活著的,大約有90個是從家裡又拿了錢投入進來了。

在我前期的文章《誰能在期貨市場賺上10億元》中,提及的那些大腕們,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別人看不懂、不支持的位置殺進去,在重重殺機中孤獨一人去奮戰。比如,2008年,林軍做空銅,遭遇三次跌停而被強制減倉。雖然大賺一把,但每個人都面臨選擇:持續三個跌停之後,後市是不是該企穩了?這個時候誰敢在第四個跌停板上開空單?林軍做了,第四個跌停板重倉進去繼續做空,最後,也就他賺了。

按說大腕的意見很重要,但是,2015年的那段時間,傅海棠先生持續四次以上做多鐵礦石和棉花等品種,最後都因達到止損條件而斬倉離場。到了年底價格極低的位置,鐵礦石突然上漲,復有人來問,他說:反轉了,牛市要來了。結果來人訕訕地說,這裡,怕是反彈吧。然後,就錯過一輪數十倍利潤的行情。

回想2015年底,商品市場淒風冷雨,各種商品遠期合約持續貼水,所有反彈似乎都是逃命機會,誰敢持續做多?唯有反人性而為之,「眾人去處必無路」,跟大眾行為反著做,才有獲勝的機會。

其實,不只是投資機會應該與大眾背道而馳,在投資方法上也是如此。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股市,市場缺乏分析工具的時候,誰能率先掌握技術分析方法,誰就容易鶴立雞群賺到錢。但當技術工具普及後,再以技術分析為出發點就很難了。這好比20年前的中國股市,鴻蒙初判時節,掌握點技術分析方法算時髦,但到了今天,滿世界都是K線和均線的時候,再用這樣的方法去捕捉戰機,未免貽笑大方。

上世紀中葉,美國的基金經理們玩「漂亮50」,結果後來一敗塗地。沒想到40多年後,中國的投資經理也玩這一套,後來照舊折戟沉沙。即使到了今天,公募基金的「抱團取暖」現象仍屢見不鮮。往小了說這叫膽小恐懼不得不為之。往大了說,就是拿著投資人的錢不當回事而已。

當前的股市和期市,其實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期貨市場最近調整比較嚴重,但再怎麼說,也不至於黑色有色油脂豆類煤炭焦炭橡膠一起跌吧。以前漲的時候過度,現在跌的時候又何嘗不是集體非理性的行為?供求關係去哪裡了?成本利潤不核算了?

股市就更不用說,春節之後大家一致戰戰兢兢,但最近幾天突然就膽子放大了,持倉劇增以至於創下了2015年6月以來的最高點。好股票、好概念、好題材似乎一下子多了,說風險的人少了,憧憬新行情的人多了。然後,股市卻漸漸有點疲軟了。會不會大家一致看好的時候就出現調整、一致看空的時候突然就反身向上呢?

投資之途,註定孤獨。在市場中賺錢的人,是極少數人。即便這極少數人後來搞了公司、建起了團隊,但真正發揮作用的也就是拿一兩個核心人員。數百人的團隊,能做出貢獻的不過幾人而已。如果你心裡念念的想找同盟軍,則註定你不是未來的那個勝利者。

所以,投資要盈利,得研究透徹人性,得反人性而為之。不做尋常人、不做尋常事,每一條路上都沒有什麼人,你才會是成功者。


交易是一場局

交易的糾結開始於,到底是做還是不做,通常來說,與做相比,不做往往更難做到,因為人性本身都喜歡嘗試,都喜歡冒險,都喜歡賭一把,而交易這種東西恰好最對味,它可以滿足交易者對這種刺激感的所有追求。

而在股票投機市場,大多數人都認為是對的並且在做的,往往都是錯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學習交易的過程,就是學習哪些地方該做,哪些地方不應該做的過程,總體來說,對於股票投機市場同交易者的關係是,市場決定了最終的盈利,交易者只能決定自己的虧損,忍得住不做也就控制了一部分虧損。

從眾,除了心理安慰,對結果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影響

關於機會的定義,很多交易員覺得自己在行情走勢圖表上面畫兩根趨勢線,行情真的按照這個方向走出來了,這就應該是被自己絕對抓住的機會,其實,能分析只是第一步,因為預測並不能帶來絕對性的結果,關鍵是在預測之後你怎麼樣跟上市場的節奏,想想,是不是有很多次明明分析的很好,進場之前信心很足,最後的結果也證明了自己的分析是靠譜的,但就是賺不到錢,要麼一直不敢進場,要麼進場太早止損在了最後一次洗盤的時候。

這就是機會把握的問題,非理性的強大和任性是的本該是水到渠成的交易行為變成了很多淤塞的航道,沒有交易者可以預測準確高低點,那麼就只能跟上市場或動或靜的節奏,只是主觀預測和市場節奏很多交易者往往在盤中的時候都給弄混淆了。

高點,低點,是最甜的那兩杯毒藥

交易開始於預測這不假,但是預測不應該是交易的全部,交易者可以天馬星空的自由預測市場走勢是上漲還是下跌,但是真實的走勢往往在市場自己本身,對交易者來說,看見車來不重要,還得保證自己一直在車上才重要,行情最好的時候,往往也是最壞的時候。

交易是一場局,局內的對手不僅僅有別人,還有自己和自己的人性弱點,這是一個三方博弈,別人是天然的對手,因為誰到想把別人兜里的錢掏到自己兜歷來,而自己的人性弱點可以為敵也可以為友,這樣說來,當你與自己的人性弱點為友的時候,才會有二比一的勝算。

離開了時間點,談論任何漲跌都沒有意義

這個等待機會出現的能力,並不是刻意靠模擬多少次就可以學會的,而是每一個身處場內的交易者在經歷過多少次懊悔,甚至惱怒而又不甘心放棄之後凝結出來的,每一朵能力之花實際上都是磨礪在心靈上留下的傷疤。

行情每時每刻都在漲跌,但是屬於自己的機會並不多,這是交易者應該學會的第一課,更不要想什麼可以每次都能從低點抓到高點,這樣的市場永遠都不會存在,因為作為你的對手,也就是「別人」是肯定不會答應的。

等待機會,也就是等待你和別人誰先犯錯

所以,等待就成了交易者必須要學會的能力,等待機會,也就是等待你和別人誰先犯錯,也就是你和別人誰先跟自己的人性弱點變成了敵人,所以盈利的程度並不卻決於你,而是取決於你對手的犯錯程度,每次開倉之前,先問自己兩個最簡單的問題,在這個地方來倉,一是,我和我的對手誰在犯錯?而是自己是否已經被人性的弱點俘虜了?

聲明: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操作建議,風險自負;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如果你想學習更多操盤技巧,可關注筆者的微信公眾號:李玲瓏(k63078),每日更新大盤熱點,行情研判,探討交流炒股技術,遊資戰法,解套戰法等操盤策略,乾貨源源不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QU3CqW0BMH2_cNUg0Xw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