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摸胸就哭鬧,抱著玩具才肯睡,寶寶戀物管還是不管?有辦法

2019-09-16   銀花育兒

我兒子 2歲了,前段時間剛給孩子斷了奶,可他每天晚上都要摸著我的胸才能入睡,不讓摸,就哭鬧,似乎把當初吃奶的注意力都轉移到摸上了,有時還會用小手指一點一點掐,像針扎似的,真是比嘬著都難受。原本以為給孩子斷奶後,自己的睡眠質量也能上個台階,可現在還是睡不好。

閨蜜在群里慘兮兮地傾訴著。

「那你可不能慣著,男孩子天天這樣摸,要是發展成「戀物癖」,變成「小色狼」怎麼辦?」另一朋友的發聲,得到了其他人的贊同。

其實,閨蜜的寶寶的這種「怪癖」,我身邊很多小孩子都有,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有的孩子喜歡摸著媽媽的乳房睡覺,有的孩子非要摸著媽媽的胳膊、耳朵才能睡著,還有的孩子對自己一直用的小毯子愛不釋手,更有對毛絨玩具情有獨鍾。我的外甥女不能離開她嬰兒時期用的小豬枕頭,每次都抱著、啃著就睡著了。

很多孩子甚至是成年人都有這種習慣!

比如「洪荒少女」傅園慧,在節目中,她的身上始終掛著一條叫「摸摸」的紅繩子,據傅爸爸說,傅園慧小時一直喜歡摸一塊小方巾,後來長大就改成了一根繩子了。

可見傅園慧在嬰幼兒時期跟大多數寶寶一樣,也是「戀物的」,只不過像她都20多歲了還戀物,在現實生活中不太常見罷了。

01.孩子為什麼會有「戀物」行為呢

寶寶在出生後的早期,為了生存而完全依賴媽媽,並感到媽媽和自己是一體的,媽媽高興時,孩子也會高興,媽媽憂傷時,孩子也會憂傷,如果媽媽不在身邊他就以為那個叫媽媽的東西消失了。

隨著寶寶的成長,能夠站立、行走時,寶寶逐漸明白,雖然看不到媽媽,但媽媽並沒有消失啊,她一定是在什麼地方了,可是在哪兒呢?怎麼找不到了?是不是媽媽不愛我了?這些思考會讓寶寶心煩意亂,同時也會他感到害怕,沒多久,他就會哭起來,表達自己的焦慮和哀傷。

當他哭久了,有些累了,其他家人把他抱起來,快睡著了,他趴在被窩裡,蓋著從一出生就蓋的小毯子或抱著娃娃,這些客體都是他熟悉的味道,有可能是媽媽的奶香味,也有可能是他自己的體味,這讓寶寶感覺仿佛媽媽就在身邊,就像媽媽抱著自己一樣,這些都會給予寶寶溫暖的安撫,而這條小毯子或抱著的娃娃就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在媽媽不在身邊時,能緩解自己找不到媽媽的焦慮,同時也是媽媽曾經愛自己的證據。

這樣,我們的寶寶就成功地創造了第一件屬於他的物品,這個物品象徵著媽媽的愛也連接著媽媽的愛,它對寶寶很重要,但它既不是寶寶本人,也不是媽媽,它是寶寶的創造物,是寶寶自我發現之物。

這個物體可以實現在媽媽身上實現不了的願望,寶寶把對媽媽的愛一部分轉移到了它身上。它既像媽媽又不是媽媽,既屬於自己又現實存在。這樣一來,寶寶就創造了一個空間,介於自己的幻想和現實之間,從內部空間到外部空間轉換的一個中間地帶。

寶寶盡情地愛它,抱著它,睡覺一定要它,尤其要靠它才能緩解睡前的焦慮,沒有了它,寶寶簡直無法度過臨睡前那焦慮的沼澤地。

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把這個有特殊意義的小毯子或者物品叫做「過渡性客體」,正是通過這個客體,寶寶逐漸完成從幻想到現實的轉換過渡。

通過這個過程,寶寶建立了一個心理的連續性,使他能夠忍受媽媽不在的這段時間。而這樣的東西能夠帶給寶寶安全感,心理學上叫做安撫物。

在動畫片《小豬佩奇》中,喬治睡覺都不離手的恐龍先生,就是喬治的安撫物,而閨蜜寶寶是把乳房當成了安撫物。

02.寶寶戀物會發展成「戀物癖」嗎

安撫物能夠幫助寶寶安撫自己的情緒,會使寶寶變得更獨立,這在心理學上,是一種正常現象。

媽媽們不必將寶寶正常的心理行為,過度解讀成「戀物癖」「寶寶耍流氓」;也不必擔心寶寶有安撫物,是懦弱或沒有安全感的表現。

在歐美已開發國家,至少有一半的寶寶有安撫物。他們通常在1歲左右,就已經和這些暖心的小玩意兒建立起了親密關係。

可以很肯定地說,在正常陪伴的家庭,是不必有這種顧慮的。

其實,如果我們成年人心情不好時,抱一抱毛絨玩具,也會覺得很溫暖!

而媽媽的乳房,可是寶寶一出生就吃的飯啊!

就像身體科普繪本《乳房的故事》里說的:媽媽的奶,就是寶寶的飯呀!我雖然長大了,可有時,還會想摸一摸媽媽的乳房。不高興的時候,寂寞的時候,傷心的時候,就想摸一摸。

03.如何正確對待寶寶摸乳房的行為

上文所說,安撫物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現象,那麼孩子依賴安撫物的行為是不是值得鼓勵呢?也不是。

1、寶寶摸乳房的行為都是從媽媽的不忍心開始

心理學家馬勒認為,在寶寶 2~6 個月的時候,親子之間會有一個正常的共生期(Normal symbiotic phase)。

在6 個月至 2 歲期間,孩子的自主意識增強,什麼都想自己來,他們開始會爬、會走,會自己吃飯,也逐漸有了自己的主見,親子關係就開始進入分離期(Separation–individuation phase)。

很多孩子摸奶,其實就是從媽媽的「斷奶補償」開始的,孩子雖然不吃奶了,但是依然要求「摸著奶睡」。

一開始媽媽覺得奶都不吃了,那摸就摸吧,要不也太殘忍了。在孩子試探我們的身體時,由於我們的不忍心,說白了,也就是媽媽沒有做好分離準備,模糊了孩子的認知,從而造成了我們現在的困擾。

2、給孩子樹立身體邊界

從給孩子斷奶的時候開始,我們就該做好與孩子「心理分離」的準備,把他當成一個正在與我們漸行漸遠的獨立個體來看待。有了這個心理準備,我們才會看到,並尊重親子關係的邊界。

前段時間,安徽一名7歲的小學生上體育課摸女老師胸被打的新聞讓網友討論不斷。

發生這種行為,很可能是孩子的心理還停留在3歲前,這時候孩子對媽媽的乳房很有感情,這種好奇、這種感情讓他去探索別人的身體,尤其是女性的。

為什麼孩子都7、8歲了,行為和心理還停留在3歲前呢?很可能是因為他的父母從來沒有教過他:什麼叫保持人的身體界限,什麼叫尊重他人的隱私,什麼叫行為的界限。

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導致了孩子行為的缺失。

3 歲左右的寶寶還處於「性蕾期」,他們還不知道乳房是性器官。孩子摸媽媽,甚至其他女性的乳房,跟成長有關,跟好色無關,我們不必過於擔心和焦慮。

但是我們應及時讓孩子明確,自己與他人的身體界限。讓他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體邊界,即便是自己的媽媽。

這個邊界就是:孩子無權觸碰媽媽的隱私部位,從而也會讓孩子逐漸樹立邊界、尊重他人隱私和保護自己隱私的意識,這也關乎性和性教育。

我們開始跟寶寶明確身體界限時,會有一定困難。但至少我們可以做到:

不當著寶寶的面換衣服,露出乳房——這也能讓寶寶逐漸學會尊重自己身體的邊界。

3、幫助寶寶「移情別物」

2 歲左右的寶寶就懂話了,當他要摸你的胸時,可以告訴他你很不舒服,並且也不喜歡。

也可以跟他玩遊戲,比如他試探著摸奶時,你可以跟他玩寶寶的小手在哪裡?2-3歲的孩子特別喜歡玩遊戲,一般聽到小手在哪裡,他都會伸手給你看的。

如果寶寶還想摸奶,你可以允許他抱你的胳膊。這雖然只是權宜之計,但你會發現,抱著媽媽的胳膊,孩子也能睡得很安心。最重要的是,這個替代過渡尊重了媽媽的身體邊界。

當初步引導成功後,再尋找其他可以替代乳房的依戀物,如寶寶喜歡的小玩偶。

當幫助寶寶尋找到情感寄託時,也要多和寶寶互動,比如抱抱他、拍拍他、親親小額頭等。

這些親密行為會告訴寶寶:即使不能吃奶了,但和媽媽沒有分離。寶寶感受到了媽媽的愛,也就獲得了安全感。

4、幫助寶寶轉移注意力

在與寶寶的相處中,寶寶也不可避免會有一些小動作。幫助寶寶戒掉「小動作」,可以這樣做:

在外面:要溫柔堅定地提醒:「想要摸neinei,需經過媽媽的同意哦」,然後握住他的手或抱一抱他,一般小孩子很遵守規矩的。

在睡前:來一道選擇題:「寶寶是想讓小熊陪你睡,還是讓海綿寶寶陪著睡?」

無聊時:可以對他說:「我們一起看看小螞蟻在做什麼呀」

寶寶的腦迴路很簡單,一旦他發現新大陸,思緒立馬就會被拐跑,所以摸摸暫時也就忘記了…

5、建立家庭支持網

朋友上班後,在孩子1歲時就斷奶了,孩子斷奶後跟自己分離的也特別順利,很快就願意跟奶奶睡了。

可是有一次休假,孩子的話讓朋友震驚不已。

中午要睡午覺了,孩子對媽媽說:「媽媽,你不要在這裡,我要吃奶奶的咪咪睡覺了」。這時朋友才忽然明白,為什麼女兒突然不願意跟自己睡了……

因為她婆婆常常念叨:當年因為條件差,自己兒子小時候只吃了一個月奶就沒了,帶著這種遺憾,她使勁在孫女身上找補償,不僅讓孫女摸自己的奶,還讓孩子含著睡覺

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內心的缺憾,而通過給孩子「小恩小惠」的方式,來爭取孩子的愛。不光是媽媽,其他女性照料者,包括全家都要統一戰線,這樣孩子才能有據可依,便於教養。

04.媽媽也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寶寶吃奶時,一邊吃奶一邊摸是正常的,但是斷奶後,還摸,媽媽就要有意識地引導了。也有很多媽媽會選擇尊重孩子的感受,放任或隱忍孩子的行為。但是我們在尊重孩子感受的同時,也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對於孩子戀物大的原則是:對於一般的安撫物,像玩偶、小毯子等,如果寶寶自發地依賴,我們不必禁止;如果寶寶沒有這種傾向,我們也不必給他提念想,順其自然。

有人說為母則剛,但是母親不應該被定義成犧牲者的角色,當我們能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對待,親子之間的很多問題,反倒都更容易拎清。

孫瑞雪老師曾說過:兒童是在擁抱中成長的,抱是愛的身體語言。小孩子需要抱抱,大孩子也需要抱抱,當孩子哭了抱抱他,難過了抱抱他,高興了也抱抱他......

而父母經常溫暖的擁抱,也是治癒寶寶「戀物」的良藥。

---END---

國高級育嬰師,多年母嬰護理經驗,多網絡平台原創、簽約作者。關注母嬰健康和0-10歲孩子的養育和教育,同時也是二孩媽媽,育兒路上我們在一起,歡迎關注銀花育兒!

原創不易,看完受累點個贊再走吧!有任何疑問也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