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販子源頭截號大發病財,抓到才罰1000元?

2019-12-12     長安觀察

按時登錄系統,狂點挂號按鍵,但一眨眼已經顯示「無號」……很多想掛北京知名醫院號的患者都有過這樣的體驗。

為啥已經使出了洪荒之力,卻搶不到一個號呢?答案不難推知——號販子彎道超車了。有人依舊不解,各種監管舉措層出不窮,號販子就那麼神通廣大?一篇調查報道為大家解了密。

原來,如今的號販子早已鳥槍換炮,用上了先進的算法。算法避開了挂號平台設置的層層驗證,直接連接到醫院的放號埠,相當於從源頭截住號源。當普通人挂號失敗從頭再來時,算法早已通過自動高頻刷號功能,提前獲得勝利。

一組測試數據顯示,普通人正常挂號頻率不高於每分鐘1.72次,而搶號軟體的頻率卻是正常挂號頻率的成百上千倍。而我們平時能接觸到的號販子,僅僅是整個產業鏈條的「前台」。為其提供技術支持的,或許是遠在千里之外的一個軟體創業公司。據落網的一位「技術總監」交代,搶號軟體是性價比高的單子,技術不難,掙得不少。

病有所醫,是基本的民生福祉。北京的知名醫院,往往是疑難雜症患者最後的希望。在死神與生機的較量中,如果讓一個號成為絆腳石,那未免太過遺憾了。猶記得幾年前,一位異地來京的女孩怒斥號販子將300元的號炒到4500元,那種無力感戳中了許多人的心。


從長遠看,問題的癥結在於優質醫療資源的均等化,但要看到,實現這一願景不是三五年的事兒。就眼下來說,還是要儘可能打擊號販子,起碼保證患者在挂號環節的機會平等。

著眼黃牛手段的升級,監管方式也要技術化、精準化。近些年,北京沒少出台新舉措。比如,用人臉識別技術防止號販子進入醫院;挂號平台監測到異常就出台限制策略。

《2018京醫通就醫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京醫通智能防黃牛系統,共限制倒號者20835人次,攔截機器刷票累計56118人,42088500次;攔截長時間異常刷票累計19513人,14634750次。成效不可謂不顯著。

但要看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挂號平台添一塊磚,號販子的技術團隊也會加一片瓦。一頭是老百姓的就醫需求,一頭是見錢眼開的號販子,監管部門責無旁貸,必須鉚足了勁兒,多措並舉地打好持久戰。線下,抓到一個是不是要順藤摸瓜、挖出一群?線上,公安等相關部門的技術團隊怎能輸給草台班子?


另外,法律層面也該補補漏洞了。號販子多以擾亂公共秩序與倒賣有價票證等原因受到行政處罰。根據規定,頂格處罰也不過是拘留15天和罰款1000元。這跟其收益相比,實在不痛不癢。

只要有市場需求、有超高利潤,就總會有人鋌而走險。面對這場攻防競賽,呼喚監管部門久久為功,打出一套「技術防範+法律嚴懲」的組合拳。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Pngz-m4BMH2_cNUg7Kv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