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怕兒子受苦,給劉禪寫一封信,劉禪將他兒子招為駙馬!

2020-10-01     歲月的交錯

原標題:諸葛亮死後怕兒子受苦,給劉禪寫一封信,劉禪將他兒子招為駙馬!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集忠、孝、義、謀於一身,可以說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忠臣楷模,智慧神的最傑出化身。歷代朝野都對諸葛亮有很高的評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成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他初出茅廬,隆中對策,諸葛亮率軍南征,平息變亂,所到之處,連戰連勝。然而在諸葛亮的一生中,其作息時間沒有形成規律性。他年輕的時候疏狂成性,或駕小舟游於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尋朋友於村落之間,或樂琴棋於洞府之內。

食無定量,睡不定時,缺乏有規律的身體鍛鍊。「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便是他的生活寫照。又因國事、政務等繁雜,最終因積勞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惡化。最終病死在五丈原時,只有五十四歲。讀過史書的人都知道,諸葛亮46歲才得一子,所以對他疼愛有加。

而其病逝五丈原的時候,他的兒子年僅8歲,這個年齡正是天真無暇的時候,許多人想對他下手也是輕而易舉的。聽聞其時候怕有人加害於他的兒子,因此受盡苦難,所以他給蜀漢後主劉禪寫一封信「我家中桑樹800株,良田十五頃」

諸葛亮把自己所有的財產都向劉禪彙報了,意思就是,我的兒子沒有多餘的錢去搞政事,也就對劉禪構不成威脅,所以也不必對其下手。果然,諸葛亮死後,劉禪對諸葛瞻就像對待自己兒子一樣,不僅如此,他還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諸葛瞻,成為了蜀漢的駙馬,而且還做了蜀漢的大臣,被授予騎都尉。

有人說當時,由於蜀國人不忘舊德,十分懷念諸葛亮,便也愛惜諸葛瞻的品德情操以及才華,凡是有了成績,都歸功於他,說是他建議倡導的。實際上,他是借了父親諸葛亮的餘蔭,只不過是一種美名虛譽而已。但他是孔明的兒子,想來也不會太差。

畢竟他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使他品學兼優。而且他他死得十分壯烈,實踐了儒家「文死諫,武死戰」的格言,成就為一個忠烈人物。諸葛亮對他的早年教育,如《誡子書》,對他的思想和品德的形成,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

在他36歲的時候,魏國征西將軍鄧艾甘冒奇險,率領軍隊從山地翻滾而下,繞開蜀國守軍,攻入蜀漢腹地。諸葛瞻帶領張飛的孫子等開國元勛子孫前往抵抗。臨陣猶豫不決,錯失先機,未能占領戰略要地,致使鄧艾長驅直入進入平原擊敗先頭部隊。

諸葛瞻退守錦竹。鄧艾遣使送信誘降諸葛瞻:「你如果願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為琅邪王。諸葛瞻受此刺激,大怒,諸葛亮的血液在他的身體中復甦,斬殺鄧艾使者,率軍出戰。戰前,諸葛瞻悲憤地說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臉回去啊!」最終戰死沙場。

古今中外,英雄如天上繁星,多不勝數。然而英雄不必非有有凌雲之壯志、氣吞山河之勢,亦不必非有腹納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但凡英雄則必須肩扛正義,或救黎民於水火,或解百姓於倒懸,或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挺身而出,「不怕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Phmc4XQBd8y1i3sJZ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