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智慧到底有多厲害?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
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里,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聲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符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
1.讀若法
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
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
比如「讀為」法:
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註:「義讀為儀。」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 。(《爾雅》)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儀」「兆」字的讀音,也就順理成章地會讀「儡」「義」「肇」字了。
2.反切法
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字的讀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比如:
緩,胡管切。(《廣韻》)
「緩」字的讀音,就是取「胡」字的聲(h),取「管」的韻和調(uan),然後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烏開切。
敖,五勞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於紀切。
注音符號簡介:
現在字典後面除了漢語拼音外的另一種注音方法,叫做「注音符號」,那是清末民初章太炎模仿日本「假名」(用漢字邊旁表音)而創造出來的一套注音方法,即用符號標註漢字讀音。在北洋政府時期被教育部頒布為標準注音方法,現在台灣依然使用注音符號。這不是中華古代注音法,是近代才剛剛出現的。注音符號(神:ㄕㄣˊ)是1912年制定,1918年發布,只比漢語拼音的1958年早了40年。
相對於拼音來說,注音符號有時簡稱注音。目前在中國台灣地區,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會先學習注音符號作為中文字的替代寫法。
各位師友您認為呢?
歡迎到文章最後面留言板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哦!
(聲明:傳播收藏知識為宗旨,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