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特斯拉偷梁換柱,換做美國、歐洲他敢嗎?

2020-03-04   汽車頭條

近日,特斯拉偷梁換柱的消息引起了公眾的關注,作為一家主打科技價值的車企,卻在自動駕駛硬體上做手腳,不禁引人深思,是誰給了國產特斯拉這樣的勇氣?

儘管在事發之後,特斯拉官方很快停止交付並給出了回應,但還是能從聲明中明顯感覺到特斯拉的敷衍,說起事發的原因,官方稱是由於供應鏈的影響,希望儘快為客戶提供產品,可這個理由未免太過於牽強,本身來說,希望儘快為消費者提供產品這件事可以被理解,但在此之前特斯拉為何不告知消費者?如果沒有被消費者「抓包」,特斯拉會不會就此渾水摸魚?還會像現在這樣坦誠地告訴消費者實情嗎?

事實上,特斯拉在事先未經過消費者同意的前提下,就私自將車輛本應該搭載的HW3.0晶片換成HW2.5晶片,儘管「事出有因」,但這種以次充好的行為算不算欺詐消費者?為何在面臨全球供應鏈緊張的情況下,偷梁換柱的行為卻偏偏發生在了中國?如果特斯拉這樣的行為發生在美國或者歐洲,他的結局又會是什麼樣?

專治欺詐的美國「檸檬法」

要想知道特斯拉在國外會經歷什麼,首先要了解當地的相關法律,作為汽車王國,美國在汽車行業的相關法律法規比較完善,其中「檸檬法」幾乎成為了全球學習的榜樣。

「檸檬法」是什麼?「檸檬法」中檸檬一詞來源於美國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羅夫在197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檸檬市場:質化的不確定性和市場機制》,文中他把好車比作甜美的桃子,把不好的車比作酸澀的檸檬,由於購車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消費者經常會買到不好的車,因此市場出現了次車驅逐好車的現象,由此得名檸檬市場,本質上,檸檬市場說的就是在二手車市場中發生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美國汽車消費者的維權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車企並不注重汽車質量以及售後服務,而是將大把的錢花給了法律部門,用於對付顧客投訴,由於消費者的精力財力有限,無法應對車企們高價聘請的專業律師團,因此維權的結果常常以敗訴收場。

市場是靈活多變的,美國國民自知本土車質量差、維權難,便紛紛轉向質量更好的日本車,使得美國本土車企銷量大幅下跌,利潤也一落千丈。

為了扭轉局面,倒逼企業注重質量,美國商務部推出了汽車檸檬法,一旦違法廠商就會面臨嚴厲的調查和懲罰,而罰款有時凈可以高達上千億美元,為了避免向消費者投訴帶來的巨額賠償,美國車企這才將重心轉移到質量上。

說到美國的「檸檬法」有多橫,對於車企不同區域的維修次數都是有限制的,涉及到安全方面的缺陷,只允許製造商有1-2次的維修機會,超過這個次數,消費者就有權利要求退貨或者更換,如果維修次數過多,消費者是權利要求車企無條件退款,並且車企不能拒絕。

只要符合「檸檬法」條件的消費者,無需上法庭,只要將相關維修憑證寄給各州下屬的消費者協會,就可以要求退款或者換車,維權成本非常低。

當然,法律法規也並非完全偏袒消費者,由於消費者是使用不當或者疏忽導致的故障、車禍,消費者則無法得到「檸檬法」的保護;而對於惡意申訴的消費者,部分州是會要求消費者賠付對方三倍的實際損失以及額外的律師費,懲罰力度也是相當高。

「檸檬法」在汽車行業之所以如此出名,不僅僅是由於其開創性價值,更多的還在於這部法律從根本上扭轉了車企和消費者之間不平等的身份地位,將汽車質量的評判權交給了消費者,切身保護到了消費者利益,從而規範了整個行業。

讓謊言無所遁形的「打假博物館」

相對於美國,歐洲雖然沒有「檸檬法」這樣出名的法律,但是其保護消費者的力度也絲毫不弱。以德國為例,為了保護消費者,德國政府在全國範圍內設立消費者保護部、獨立的消費者協會,在地方範圍內也設立有消費中心,負責解決消費者遇到的具體問題。

不僅是解決投訴問題,對於產品的檢驗,德國也是非常精細,產品檢驗機構會檢驗鑑定市面上各種消費品的質量、價格以及性價比是否合理等,而普通消費者無需手續便可以到各個城市的諮詢站,查詢很多有關商品信息以及服務信息。

當然,上述的這些措施倒也算不上多特殊,與美國類似,歐洲對於欺詐消費者的企業也將會判繳納巨額罰款,但最令企業害怕的還是制假售假、欺詐消費者的企業其信息被曝光後的聲譽掃地,據了解,德國在鬧市區會開設專門的假冒偽劣商品博物館、陳列館,將涉事企業昭告天下,讓其在行業內再也無法立足,東山再起更是天方夜譚。

了解了美國、歐洲的政策,特斯拉為何在這兩大市場不敢造次的原因似乎也越來越清晰,但理論的感受是空洞的,將目光回歸到汽車行業,大眾汽車的耗時5年的排放作弊事件在今年有了結束的苗頭。

欺詐的後果很嚴重

眾所周知,15年大眾集團被美國曝光其柴油車型上安裝了可以導致排放檢測結果作假的作弊軟體,據當時的統計數據顯示,涉事車輛達到了一千多萬輛,其中有八百萬輛在歐洲。

經過了長達五年的法律訴訟,大眾集團終於與德國消費者組織VZBV達成了協議,大眾需要一次性支付8.3億歐元賠償金給國內超過40萬名的德國大眾汽車車主,以了解此事;但在美國,情況卻不盡相同,「檸檬法」保護下的美國消費者顯然更加傲嬌,大眾集團此前曾提出用近100億美元回購數十萬車主的涉事車輛並額外支付賠償金,但截止到現在,仍有部分美國消費者不同意這項提案,未來或許大眾集團在美國的賠償還會更高。

綜合美國、歐洲兩地賠償款以及罰款,大眾集團當年的一個錯誤決定的確造成了今天的「大出血」,如果用特斯拉給出聲明的方式來解釋大眾「排放門」,或許大眾集團當年也有不得已的苦衷,無論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可事實就是大眾集團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在排氣上作假,而這一切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除了大眾集團的巨額罰款,菲亞特也被曝涉嫌銷量數據作假,如果說大眾集團的「排放門」像特斯拉「減配門」一樣不危害消費者駕駛安全的話,那菲亞特的銷量數據作假,應該更不危害消費者駕駛安全了,可即便如此,菲亞特也還是為其欺詐行為付出了代價,繳納0.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億元)的罰款。

必須要承認的是,無論大眾還是菲亞特,他們面臨的罰款都還只是被我們熟知的冰山一角,巨額的罰款、無法估量的信用損失都是規範企業行為的有力手段。隨手翻看汽車行業的巨額賠款,完全可以感受到歐洲、美國對於車企的質量把控有多嚴格,小小的瑕疵帶來的都可能是無盡的後果,何況是明晃晃的偷梁換柱。

與大眾「排放門」相對應,特斯拉此次的「簡配門」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或許涉及的數量沒有大眾集團龐大,但這並不意味著特斯拉會面臨比大眾集團更少的罰款,而且特斯拉故意隱瞞的行為來看,這完全夠得上欺詐消費者,如果用美國「檸檬法」的條例去衡量,特斯拉恐怕要面臨無法拒絕的退款要求。

不僅如此,對於特斯拉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或許馬斯克還要面臨對每一位消費者的民事賠償,按照大眾集團賠償德國消費者的價格標準來計算,每位消費者或將得到超過兩千美元的賠償,用特斯拉1月新車註冊量3563輛來計算,民事上,特斯拉至少要賠償712萬美元的民事賠償。如果再加上美國、歐洲動輒上億美元的罰款,特斯拉大機率會因此欺詐行為損失上億美元。

誠然,特斯拉從進入中國就帶著魔幻色彩,也因此獲得了大批中國消費者的喜愛,但如果特斯拉利用中國消費者的容忍不斷突破下限,或許特斯拉未來的日子也未見得會好到哪去。

【版權聲明】本文為汽車頭條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