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7月初,國務院下發文件規範中小學義務教育政策又讓家長們炸鍋了。其中「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 將矛頭直指擇校。如果此政策正式施行,從幼兒園直至初中,將迎來「大搖號」變革,這種變化對於孩子來說,是利還是弊呢?
義務教育新政的幾點主要要求
這次發布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於民辦中小學最為明確的幾個要求如下:
- 嚴禁以各類競賽、考試、培訓成績、證書證明作為招錄依據;
- 不得已面試、評測等名義對學生進行選拔;
- 民辦校將與公辦校同步招錄;
- 對於報名人數多於招錄計劃的學校,採用電腦隨機錄取的方式;
- 嚴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學生成績和排名;
- 明確學校責任,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
可以發現前四條是對民辦校未來招錄的規則進行的規範。
而後兩條則是對整體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教學管理提出的要求。
在新政下,初中和小學入學基本都將經歷「搖號」階段。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利還是弊呢?
公民同招,民辦搖號,家校雙方皆有難處?
首先我們這裡要明確一點,這個政策的發布,影響最大的就是明年即將進入小學和初中的同學們:很多家長為孩子們提前準備了不少,結果入學時發現不看成績只能搖號。
很顯然,新的搖號政策將家長們的一些計劃完全打亂了。
從各種「牛娃」父母的角度來看,這種政策顯然是讓他們吃了大虧:我孩子費了那麼大勁,如果運氣不好沒進好學校不就毀了嗎?
實際上對於各個學校老師而言,也是有苦難說:一個班裡有考90分進來的,有考60分進來,講到什麼難度才能讓孩子們都能聽懂啊?
家校雙方都有苦衷,這種變革究竟為了什麼?
搖號政策變革初衷
自從有的好學校通過小卷考試「掐尖」開始,各種超前教育就應運而生:畢竟提前學就能在小卷上多考一分,就能上更好的學校。
這種連鎖反應從高考下降到了中考、小考,現在終於燒到了小學入學階段了。
可以說所有的家長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於是大家都開始「搶跑」了。
而實際上這種「揠苗助長」式的行為,對於每一位孩子的成長都是極度不利的。
「超前學、砸錢學、無死角學。」扼殺了很多孩子美好的童年。而搖號政策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劇場效應」生動地描述了這一現象:當前排的人已經站起來了,後排的人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到了舞台。身處其中的每一個家庭,都被裹挾其中。
「民辦搖號」新政究竟是利是弊
從短期角度來看,新政確實是讓一些家長、孩子吃了虧。
但是如果從長期角度來看,這種新政也是為了規範常規的學習風氣而不得已進行的政策之一。
是讓學生之間良性競爭風氣形成的關鍵措施之一。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我孩子搖號要是進了差一點的學校,接下來這些年不就全毀了?
實際上這些後續的問題,也是需要後續配套的政策來進行實施的:
學校的師資力量不佳?
從短期可以和好學校師資互換進行幫扶;從長期上可以集中定向培養優秀師資。讓這些學校不是破罐子破摔,而是進行良性發展。
不同水平的學生如何教學?
很多已經進行6升7搖號的地區學校,都已經有針對性的進行分層教學。根據同學的學習能力不同,因材施教,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資源。
新政的初衷是好的,但也是要保證執行過程的透明才能發揮效用。畢竟良性的教育環境才是孩子們成長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