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彥雨航第二個mvp賽季的表現,為何如此驚艷?

2019-09-27   格式化自己

當中國男籃錯失了直接晉級2020年奧運會後的機會後,所有關心和熱愛中國男籃的球迷都陷入了沉思。

有人痛批中國籃球的選拔機制,希望今後能夠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有人則對教練的臨場指揮,以及個別球員的發揮存在巨大的疑惑……當無論如何,當回首中國男籃的此次男籃世界盃征程時,所有人都會扼腕嘆息道:「如果有丁彥雨航,中國男籃何至於此呢?」

那麼,這個被球迷們寄予厚望的蓋世英雄,究竟是如何達一步一個腳印達到那個水準的呢?在自己水準最佳的17-18賽季,「外援丁」又有著怎樣與眾不同的能力呢?

第一次挫折

英雄的成長之路,歷來無非兩種。

有人自帶屬性,初登舞台時就已經是萬丈光芒,譬如:霍去病17歲時就可以率八百騎兵長途奔襲敵營,而後又成就了封狼居胥的偉業;但更多的英雄,需要經歷磕絆、徘徊甚至把一切推倒從來的模式,譬如受過胯下之辱、在項羽手下遲遲沒有得到機會的韓信……而丁彥雨航,恰恰屬於其中的第二種英雄成長模式。

當初,從訓練營中出來的丁彥雨航,本已得到了敲開職業球隊大門的機會。

當你試圖敲開一扇門的時候,上天有可能會早已給你做好鋪墊,那裡有你嚮往的天空和海洋;也有可能,上天從來給你安排的是一片沙漠,但至少你可以徒步去尋找綠洲……

但是,丁彥雨航很快遇到了挫折。

矗立在他面前的,是《血源詛咒》里篝火晚會旁的那道門。當他禮貌性地用中指輕輕敲門時,門裡的人卻從來從未伸手開門,他們只會以冷冰冰地語氣,一遍又一遍反問道:「你就是那個外鄉人嗎?」「外鄉人」丁彥雨航,就這樣被擋在了CBA球隊的大門外。

項羽錯失了韓信,手下最強的將領就是龍且了,西楚霸王的霸業最終付之一炬;韓信離開了項羽,卻遇到了蕭何。丁彥雨航的蕭何,是王非。在王非的力薦下,丁彥雨航最終加盟了山東隊。

幾年後,當丁彥雨航率領著山東隊在全運會擊敗了那支老牌球隊後,王非指導欣喜地在微博上寫道:「為你自豪,訓練營為你驕傲!但可惜,當時我們是送XX的,人家沒看上。」剛剛經歷了自己第二個CBA賽季的丁彥雨航,也冷冰冰地放出一句話:「謝謝王導的祝福,打XX(我)不會留情的。」

如果到此處,丁彥雨航所遇到的挫折就此戛然而止,那我們之後能夠看到的,無法就是一個國家隊常客。

第二次挫折

丁彥雨航遇到的第二次挫折,發生在了15-16賽季。

比斯利加盟山東隊,是丁彥雨航所遇到的第二次挫折。

在理念較為落伍的CBA,球隊一般會引入一名主攻能力較強的後衛和一名低位型中鋒,這些球員的出現一般很難撼動丁彥雨航在球隊的地位。但在那個賽季里,山東隊引入的一名外援,恰恰是一名側翼型外援:比斯利。

前文已經提及,當時的丁彥雨航不過是國家隊的一個常客,他根本不具備和比斯利平分時間的競爭力。在那個迷茫的賽季里,丁彥雨航場均出場時間不過24分鐘,僅高於新秀賽季,三分球命中率更是生涯最差的26%……

值得一提的是,兩年前和他一起闖入總決賽的李敬宇,在聯賽中基本停止了成長。在孫傑淡出山東隊之後,這隊曾經的雙子星,很有可能在那個賽季結束之後一起隕落。

第三次挫折

浪花尚未散去,海浪卻再次掀起。丁彥雨航遇到的第三次挫折,隨即而來。

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丁彥雨航跟隨著新一代的中國男籃出征。在那個級別最高的國際賽場上,丁彥雨航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曾經所有的驕傲,在強大的對手面前是如此地不堪一擊。

在輸給委內瑞拉身上取得勝利後,中國男籃就已經不可避免地要拿到0勝5負的戰績——自姚明淡出國家隊後,中國男籃連續兩屆奧運會未獲一勝。

國家隊恥辱性的戰績,會讓每一名奮勇向前的將士蒙羞;自己的持續糟糕表現,則只會讓丁彥雨航愈發難以釋懷……

深刻的反省過後,丁彥雨航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他說:「像歐洲隊的身體對抗,對我們來說很困難。在那種情況下完全發揮不出自己的水平,光想著怎麼去擺脫,這種感覺讓我印象深刻。」

如果故事只能發展到此處,那丁彥雨航可能永遠只是一位只能欣賞四面高高圍牆、不會尋找外面路的大少爺。

自我的進化

但是,丁彥雨航選擇了自己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他事後向人表示:「認識到了差距,回來後就不能像以前那樣,覺得自己還不錯還挺好,因為差距大動力也更大,督促自己去訓練。」

請注意:當丁彥雨航在媒體面前袒露心聲時,他已經在CBA打出了現象級的表現。成功的花,人們往往只羨慕它現實的明艷——事實上,早在結束了里約奧運會的征程之後,丁彥雨航就匆匆忙忙奔赴美國開啟了自己的特訓模式。

當回憶起丁彥雨航的這段經歷時,人們往往會習慣性地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到丁彥雨航在對抗能力方面的提升。

但一個被人忽視的現象是:在這期間,丁彥雨航還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運控技術,這才是他可以升級為持球主攻手、場均拿下20+的重要前提條件。一個鮮被提及的細節是:就在兩年前的夏天(2014年),當宮魯鳴授予他控球過半場的任務時,丁彥雨航還遠遠不能勝任……

對抗能力和運控技術,正如丁彥雨航所裝上的兩雙翅膀,幫助他搏擊長空。在拿到了個人生涯首座mvp的那個賽季里,丁彥雨航也率領著山東隊,在季後賽給當年的CBA總冠軍新疆隊造成了最大的威脅。

儘管山東隊最後還是止步於1/4決賽,丁彥雨航還是看到了進一步提升自己能力的空間,這也為他現象級的17-18賽季表現做好了鋪墊。

第二個mvp賽季的丁彥雨航,強在哪裡?

第一、十幾年來最強的國產持球投側翼

在幾年的苦練之後,丁彥雨航終於擁有了足以應對CBA防守標準的運控技術,這也為他抗下更多的持球投任務奠定了基礎。他可以在中間區域的任意位置完成持球投,略帶後仰的動作和國內球員中較長的制空,又讓他獲得了更多的持球投調整空間。

丁彥雨航第二個mvp賽季的表現,為何如此驚艷?

更為重要的是,在那個賽季里,丁彥雨航有意識地減少了中間區域的持球投頻率,轉而增加了難度最高的持球投三分頻率。因此,當賽季的丁彥雨航,每36分鐘出手數達到了職業生涯最高的8.32次。一旦對方在防擋拆的時候採取繞防策略(放持球投防突破),丁彥雨航就可以用持球投三分予以回應——要知道,這正是中國男籃在面對委內瑞拉的繞防時遲遲無法給出回應的點:

當然,丁彥雨航用超高難度的持球投來增加三分球產量,也換來了三分球命中率不高的影響,他當賽季的三分球命中率不過34%。但事實上,僅以命中率來評價丁彥雨航的三分球能力只會貽笑大方,很少有球員能夠在這種難度下保持很高的三分球命中率——在CBA,這種球員叫皮埃爾-傑克遜;在NBA,這種球員叫史蒂芬-庫里。如果以這種球員的標準來要求所有球員,那大多數人都應該被淘汰出局。

17-18賽季的丁彥雨航,應該是十幾年來持球投能力最強的國產側翼了。上一個能夠達到他這種高度的球員,應該叫胡衛東。

第二、侵略性極佳,無視CBA的協防環境

對抗能力進一步提升的丁彥雨航,也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突破攻框能力。

相對於控衛體型的球員,丁彥雨航攻框並不是特別依賴於快攻。他可以靠著面框單打、擋拆持球等候進攻方式開啟突破。他突破時的步伐更大,足以幫助他甩開防守人;他的體型也更好,更利於他在籃下完成終結——值得一提的是,由於CBA的整體環境以及山東隊的具體配置,丁彥雨航常常要在多人的合圍之下完成攻框:

儘管在單位時間內獲得的罰球次數不如前一個賽季,丁彥雨航還是靠著自己優秀的籃下終結能力獲得了更高的兩分球命中率(和少投低效的中距離也有關係)。

第三、無球習慣不佳,卻也是球隊最重要的無球選項

即便如此,丁彥雨航的無球習慣也遭到了部分球迷的詬病。

其實,丁彥雨航在這方面確實有自己的問題:他出手速度不夠快,不是那種能夠跑大量無球掩護的最高擋拆無球射手;他的無球習慣也不好,時常會出現在原地等球的情況。但是,僅以這些因素來評價丁彥雨航在無球端的作用是完全不合適的。

丁彥雨航在無球側的時候,也時常會去和中鋒打一些(莫泰或者陶漢林)打一些手遞手配合,但和一般無球射手不同的是,丁彥雨航時常會把這種無球類型的進攻演變成類似於擋拆的持球進攻:

丁彥雨航第二個mvp賽季的表現,為何如此驚艷?

而且,由於當時的山東隊缺乏射手(有射程的勞森還鬧過彆扭、張慶鵬還被凱撒雪藏過一段時間),丁彥雨航竟然是球隊最可靠的定點射手。

剩下的球員里,有定點三分球命中率不錯,但出手量不夠的球員,比如:每36分鐘出手三分球3.82次、命中率39%的賈誠;也有定點出手量足夠,但根本不準的球員,比如:每36分鐘出手三分球5.83次,但命中率只有31%的王汝恆;還有一些投得很少,而且命中率又很低的球員……如果細推一下,我們又會發現:丁彥雨航攻框時所得到的空間支持極為糟糕,即便他也會收到「CBA整體護框水準不高的紅利」。

此外,丁彥雨航較慢的出手速度,或多或少會影響到他的定點三分球出手。但憑藉著當時自成一檔的側翼主攻能力,丁彥雨航有時會把這些難度更高的定點機會「放入籃筐」:

如果丁彥雨航在,中國男籃會怎樣?

如果非要給那時的丁彥雨航找一些毛病,那無外乎這幾點:他的傳球技術依然不夠好,他的進攻依然依然是一種以我為主的風格,很難覆蓋到全隊;他的運控技術也只是和過往的自己的相比有很大進步,但還沒有達到側翼球員中的頂級。

以上兩點因素,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丁彥雨航在更高標準舞台上的發揮。

但是,筆者也可以向大家保證:當對方採取相對保守的策略、把持球人的運控標準降低時,丁彥雨航絕對是能夠用持球投予以回應的——要知道,在滿足以上條件的情況下,運控技術不比丁彥雨航強的方碩也會拿出比平時更好的投籃表現。只不過,李楠根本沒有得到把這位mvp帶入世界盃賽場的機會。

諷刺的是:讓丁彥雨航傷勢加重的賽事,正是去年的亞運會;而當時執意帶上丁彥雨航的主帥,正是李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