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縣老籍居民184戶姓氏源流考

2019-04-25   廣濟印象

鄂東廣濟縣一境,並非窮鄉辟壤、地老天荒之處,自來人口出入頻繁,氏族興衰無算。但要查自古原居民是誰呢,卻是個很難驟然回答的問題,只有從地名留下的痕跡和口口相傳留下的歷史中尋覓根源了。


武穴地處長江中下游北岸,從遠古起,就是東夷人民的地盤,世居徐、舒、蓼、六、英等夷民,基本都屬於皋陶後人以偃為姓的東夷小國。大約四千年前,據《今本竹書記年》記載,夏代的帝相二十七年:「澆伐斟尋,大戰於濰」;《左傳·哀公元年》也引伍員話說:「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尋,滅(於)夏後相」,如是,有一支住在北方名為「斟尋」(或稱之為「尋人」)的部族避難逃到長江來,在長江中游和和平平生生藩息了近三千個年頭,他們過著「火耕水薅,稻飯羹魚」的安謐生活,參加了長江流域文明的開發,親歷了由田家鎮至安慶直線上一條人工河的疏浚和逐漸湮滅的過程,創造了像「尺山文化遺址」般的長江文明,還參加了早期對鐵礦石的冶煉。到了公元前七世紀,楚國完成了對江漢地區的兼并支配之後,勢力逐漸由古雲孟澤擴張到古彭蠡澤來。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滅徐,公元前646年,楚成王滅英。公元前601年楚莊王滅舒、蓼、六,潯陽也同時進入了楚國的「版圖」。從此蠻、夷逐漸融合,開始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楚文明之路,為中華文明的鑄就,作出了特殊的歷史貢獻。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時,與皖縣、六安、柴桑、松茲一道,在古潯陽中心地段的長江主流北岸設立了尋陽縣,以示不記忘「尋人」的這兒進行的開拓。尋陽縣治設在今長江北岸黃梅下鄉的蔡山附近;今黃梅大部分、武穴下鄉和九江的少量地方皆其治轄。七秩齡童曾撰《漫話斟尋部族與潯陽九派》,詳記其事。


至今,關於以上所述的遠古歷史,是很少有人道及了。民間於口頭流傳的武穴居民來源則有:「先有黎駱簡,後有萬羅蘇,未立永寧縣,六姓還在先」;加上民間認定武穴江岸有一支鄔姓船民移岸定居,共是七姓。永寧立縣於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也就是說,在公元六世紀以前,在武穴定居的原居民,在武穴後人的記憶里,留下了黎、駱、簡、萬、羅、蘇、鄔七姓。說巧也巧,民間傳說武穴遠古居民七大姓氏,在中華民族傳統姓氏的源流里,都是大姓巨族,既古又強。比如黎姓,出自南方九黎與公元前三千年頃祝融氏一支人南來時的混合氏族,是老百姓們稱之為「黎民」一詞兒的本意。七姓中萬、羅、鄔、蘇四姓,均出於祝融氏一脈,是與楚國王族同源共祖者。如其中的蘇姓,先祖帝郜生子祝融,祝融生子陸終,陸終長子昆吾。昆吾名樊,字衍。陸終娶鬼方氏之女為妻,一胎生下六個兒子,其後均有封國,樊初封於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許昌,後遷至今河南省濮陽),其子封於蘇,公元前1600年夏桀項,蘇國被滅於商湯。周初,蘇氏的後人忿生擁周有功,被襲封於蘇國,忿生遷都於溫(今河南省溫縣西南)。春秋初,蘇國為狄所滅,子孫遂以國名為氏,以昆吾為其始祖。只有簡、駱兩姓源流較遲,也是周朝初年形成的姓氏。其中駱姓出於姜太公兒子駱,食采內黃,以駱為姓;而春秋前期在大夫簡師甫,又晉大夫狐鞠居(諡為簡伯),則是簡姓祖源。

到了隋唐時期,武穴從境內又出現了徐、鄧、汪、田、呂、干、奚七姓。七姓中,徐姓得姓於東夷族人伯益之子若木封於徐國;汪姓來源於商代前期的古汪芒國;鄧姓得姓於夏帝中康之子封於鄧國(今河南鄧州一帶);呂姓得姓於是共工氏孫兒伯夷封於呂國;干姓得姓於春秋時滅於吳國的古干國;奚姓得姓於黃帝二十五個兒子之一的禺陽的後人仲採食於奚地(今河北承德一帶)。有趣的是,古汪芒國國君防風氏是巨人,守封禺之山,所以歷來稱汪芒國是「巨人之國」。這七大姓氏,也是古即出名的大姓了。


五代時,武穴又遷入了郝、段、項、餘四姓。郝姓源自商王帝乙之子子期封於太原郝鄉(今山西省太原市),以地為氏;更提早些,則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在炎帝神農氏有稱郝骨氏的氏族名目。段姓是春秋時期鄭武公的兒子共叔段的後代,讀《古文觀止》,其首篇便是《鄭伯克段於鄢》以述其史。至於項姓,楚人項羽的故事,國人老少咸知,其姓氏出於春秋時期楚國公子燕受封於項城(今河南項城縣)所建的項國。項國為齊國所滅,其子孫便以國名為姓。至今項姓為黃、廣大姓。

各地情況不會雷同,但以管窺豹,可見一斑。由以上武穴十七姓古姓氏的資料,可得如下兩條結論:一、武穴自古為中華民族子孫生息耕耘的樂土;以解剖麻雀的方法論,這時在武穴地區,這黎、駱、簡、萬、羅、蘇、鄔、徐、鄧、汪、田、呂、干、奚、郝、段、項、余等 18 戶大姓,算得上是土著居民的代表了。


二、北民南遷的高潮,包括西晉八王之亂,唐朝安史之亂,為了逃避戰亂所引發的移民大潮,對湖北、湖南、四川等處來說,並不是其時的主要目的地;也就是說,全國政局動盪的大浪花,如同現在的颱風,到了湘、鄂、川等中部地區,己經漸漸平息一樣。歷時地看,隋唐之際,由北方南來的移民,尚在江(西)浙(江)一帶途中,或走兩廣,或來湘鄂,尚在途中呢。北宋(公元960~1126年)年間全國政局相對穩定,正常人口對武穴的流入量加大。此期間可以查到的,至今仍在武穴落籍的原居民先祖有:熊榮伍(大致遷入時間1023年,下同),萬隆(1041年)、陳知流(1062年)、姜輔*(1285年)、徐氏(1090年)、董冬友*(1107年)、李斯民(1120年),以及未確係年分的宋十三、王佑、蘇符等,共10戶。以上除姜姓、董姓(附有*記,下同)二戶由江西以外遷入外,其餘 8 戶均自江西遷入。其中蘇符為蘇東坡的重孫。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自靖康之亂始,是武穴移民大潮時代。這期間進入武穴的有:鄭桂峰、李晉、王宗文、饒宜、童十朝*、居干三、劉百一、胡念三、郭彥清、程念伍*、梅 氏、潘榮理、陶汝明、安濟庭、戴泰譜、張聰齋、董鍾奇*、彭名山、彭朝奉*、唐琿*、趙琦一、吳朝宗、張乾道*、林冽受、周宣義、葉正文、崔仁七*、張興道、武傳七、柯千四、張再一、蘭千一、查小山、張賓宣、庫萬一*、解洪濟、龍勝揚*、韓祥、伍紹祖、蘆榮一、何彥速、楊季七、雷蘿七、龔揚三、卜興文、董超潛、馮晉、虞仲俊、文天禎、夏天作、樂世武、岳萬山*、殷祖一、梁念一、魯全二、杜簡清、桂伯受、黃林、王文禎、張文通、翟召一*、毛任三、游侶、戚四極、朱文聰*、詹克繩、陳小二、王興虎、鄧應崧、鄧茂慶、賈長壽、范詔穆、劉千三、胡均佑、胡均保、胡完二、舒必高、程萬三*、楊歧兆*;以上南宋期間遷入武穴,至今傳有後人的名冊共 79 戶。由此回緬當年,可以想見其時移民大潮的壯闊場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整個宋代 89 戶移民中,竟有 74 戶均來自於江西。從長遠觀之,在長以千年計的歷史長河中,江西和浙江,確實處於移民潮的中間驛站的地位,而兩廣和兩湖,則是北民南移的最終落腳處。


元代百年間,進入武穴的有:陳聚如*、張夢一、胡翠、舒月海、解金坡、朱和、方千四*、刑萬一*、廖萬一、陸萬二、蔣季一、阮載一、湯法四、甘叔僬、畢大用、樊世昌、鄒五三、章練氏、施貴華*、費文祿*;共 20 戶,其中 15 戶來源於江西。

明代從洪武元年(1368年)算起,至崇禎十六年(1643年),時間長度共276年,此期間進入武穴的有:張元二、張法君、張俠*、劉遜*、胡升、胡允一*、舒茂忠、程士冠*、鄭仲衍、楊安義、柯仁嶺、何次三、載千二、施玉海*、向萬一*、喻仲實、許萬珊、高永通、高緯*、孫原二、洪士慶、洪萬四、孟愷、魏均祥、丁世景、褚兆旭*、姚英三、曾甫、冷懷續、江傅明、江孟祥、金子城、翁高一*、華仕旺、馬址*、冠祥一、傅崇壁、傅知寧;共 38戶,其中 28 戶來源於江西。

清代進入武穴的有:熊守勝、張國正、舒茂清、楊廣、何永昌、甘國旺、溫金山、帥禮、沈俊禎、邵希瑞、聶仁錦、孔興祖、寧世高、易春昌、尹應璜*、柳幫澤、但萬元、舒香堂*、張芳;共 19 戶,其中17 戶來源於江西,而且除了舒香堂、張芳兩戶是清季中後期外,其餘17戶來武穴的時間集中於清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朝。


以上共統計了至今仍籍武穴,基本上屬於有村莊聚族而居的原居民共184戶,按移入時間分:隋唐以前算是「土著」居民18戶,宋季89戶,元季20戶,明季38戶,清季19戶。由上統計資料可以得出:宋季,尤其是南宋,是移民入遷武穴的高潮時期。按遷入武穴的移民源流說,以上 184 戶族中,儘管其祖籍各有千秋,但同時在江西躉留了自少幾代人以後,由江西「中轉」進這入武穴的則有 144 戶之多,占統計數的 78 %強。怪道百姓們念念不忘地是:「俺們先祖都是從江西瓦雀(礫)壩來的哩」。從遷入的緣由說,徐斐曾任永寧縣令;干元龍是唐初州牧;宋十三官黃州太守;郭彥精官黃州剌史;陳小二、潘榮理、胡升、鄭貴峰(建炎丁未科進士)、黃林等五戶之主曾任廣濟縣令;蘇符是蘇東坡的孫兒,赴南陽官守途中病逝於廣濟;張乾道是蘄水縣令;岳萬三是岳飛的裔孫,其先人落籍黃梅後遷入;程念五是岳飛的部將,曾官黃梅縣令;文天禎是文天祥的胞弟,曾官縣教諭;趙琦一官廣濟總轄;范詔理官黃風縣令等。除了以上作官、宦遊等類原因外,大多數都是為了逃避戰亂,隨著移民大潮,或尋親,或靠友,或乾脆是為了遠離心目中的是非之地而移入武穴的。遷入戶中,清順治十六年遷入的孔興祖,舊志即載為孔子的六十六世孫;明朝永樂年間遷入的孟愷,其宗譜亦記為孟子的五十世孫;不僅是孔、孟兩家,大概地說,以上各戶都有比較清楚的世系記載。


入遷於武穴以上 184 戶戶主,都各有一個精彩的故事,也都成了該姓武穴始祖。比如五代時遷入的余姓始祖餘烈,原籍洪州分寧人。公元 923 年,因佐李存勛滅梁有功,封威武將軍,並尚長公主。同光四年(926年)李存勛死於兵變,餘烈挈婦將雛逃到廣濟雙城鐸隱居野處。南宋愛國名將余玠就是出自雙城鐸余姓。余姓在武穴、黃梅生息繁衍,到了清季,據黃州太守蘇良嗣於康熙二十三年三月(1684年)給余玠修墓時寫的碑文記載,其時余姓有四十八戶之多,成為一繁大的氏族。以上各姓都在武穴落地生根了,甚至一些人的姓名,都成了或地名或自然村的村名。比如武穴有名的呂高、呂興祖、呂興太、呂勝益、余塤鎮、余祥、余河、余顯、余家垸、余塘嶺、余全益、余蘇垸等,就是以余姓或其祖先名字命名的。民間傳說,明祖朱元璋立國後,大恨武穴人不該擁護陳友諒(湖北沔陽人,民間稱他為「老沔」)與他作對,曾九次派兵進剿武穴,把武穴人都殺光了,才以江西移民來填充武穴!此話並不確實。有一戶系「拈鬮」分派遷入的,但是動身於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史實記載明代以後,外地進入武穴的移民不並多。當然,在抗擊元蒙兇殘的統治的同時,陳友諒與朱元璋的紛爭也長達十七年,爭戰中各家黨同伐異,踵事徵逐,何止十次八回。一帝成功萬骨枯。武穴先民為了改朝換代,作出的英勇的奮鬥,和承受了巨大的犧牲的事跡,則從民間口傳的故事中,透出過不少的消息,此文則從簡從略不記了。

呂貢士註:《資料來源於《清·廣濟縣誌》分別為康熙丁未(1667年)十八卷、乾隆辛未(1751年)二十二卷、乾隆癸丑(1793年)十二卷、同治壬申(1872年)十六卷》



來源:廣濟文化 作者:史紀 呂貢生 版權歸原著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