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有意思的調查,調查內容是:你都做過哪些「花錢買自律」的事兒?提供了8個常見的選項。
第一:買了半年VIP課程,為了不浪費錢而去聽課;
第二:請了一年的私教,以此強迫自己定期跑健身房;
第三:為了鼓勵自己做飯,買了全套進口廚具和餐具;
第四:花錢買啊紙質書,這樣才有監督自己看書的動力;
第四:自己無法早睡早起,所以購買某寶付費監督服務;
第五:為了認真學習,買了最新款的Ipad等等一系列裝備;
第六:為了監督自己背單詞,付費進了多個交錢打卡群;
第七:因為是自費旅遊,所以一天走一萬步刷完所有景點;
第八:我言出必行,沒這個困擾。
這八條你種了幾條呢?
所謂的「花錢買自律」也叫做氪金式自律,企圖用花錢肉疼的方式約束自己。
畢竟這屆年輕人做人很難,明明現在就想退休,但又要活的陽光有正能量;每天拿著3K的薪水,還要求元氣滿滿,成為社會精英,而想要成為社會精英第一步就是——自律。
自己約束自己做不到,花錢讓人約束,這樣既有儀式感又能「終身學習」。
願望是美好,但現實殘酷。
很多人用IPad上網課,但只堅持了三天;進入付費群每天背單詞,背了兩天後就下線失聯了;下載了無數個知識APP,豪爽的沖了一年的會員,但一年結束了,課就聽了5分鐘。
明知道這樣不好,但轉念一想願意花錢就已經很了不起了,還指望我每天都當好學生,偶爾偷懶、拖延沒關係,於是內心再一次變得平靜。
根據艾媒諮詢的《2018-2019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研究報告》數據顯示,自2016年知識付費元年以來,中國知識付費用戶規模呈高速增長態勢,2018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達2.92億人,預計2019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將達3.87億人。
在成為精英的道路上,我們裝備齊全,儀式感足,唯獨效果甚微。
有人說之所以花錢買自律這麼火,不是賺知識稅,而是賺懶稅。
明明知道自律很重要,也花了大筆的錢讓自己心疼,但為什麼還是不自律呢?
我們想要自律,可能是因為看綜藝節目,覺得某位明星為了管理身材真拼,克制吃熱量高的食物,這個時候你如同李白附體,感概:人生得意要盡歡,當屬自律最重要。接著開始報班,買課程,對自己說,從明天開始我要努力,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這種間歇性努力註定短命的,它只能暫時緩解你的焦慮,一旦你努力了一段時間,焦慮消失了,這樣努力的動力就沒有了,沒有動力就不會努力,更不會想到自律。
什麼時候又會想到自律,等下一次間歇性努力出現的時候。
有一個朋友不知道受到什麼刺激,突然跟我說:要重新做人,努力學習不再拖延。
為了改變拖延症這個毛病,參加了一個「100天戰勝拖延症」的活動,只要堅持100天,就可以退還200元的押金,她覺得很有意義,可以起到監督的作用。
於是,朋友高興地對我說:「我報了一個戰勝拖延症的群,這次一定可以戒掉!」
我看到朋友有些「得意忘形」,對她說:「你不要想得太美好,這是100天,不是21天。」
朋友說:「你太小看我,這次我決不讓錢白花。」
前一個月,朋友堅持住了,做到今日事今日畢;第二個月,開始疲憊,打卡變得隨意;第三個月早就不記得自己花了200元加入了社群。
這個活動有意義,也有價值,但對朋友來說,為什麼沒有用呢?
因為朋友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需要強行「逼自己去做」,要給自己不斷灌雞湯,才願意做,這種方式是不可能長久的。
你的努力只是在搞一場行為藝術。
努力只是一場作秀的藝術,怎麼可能可以做到自律?
你有沒有想過,你需要「刻意堅持」去努力,才會不情不願做一點,這種努力的價值在哪裡呢?
真正的自律,是它來適應我們,而不是我們適應它。
很多人想要自律,來源於應該思維。
也就是說:你認為自己應該要自律。
至於為什麼應該要自律呢?
你可能會說:「周圍的人都這麼認真,利用做地鐵,乘公交車付費課程。身邊的學霸每天去圖書館學習,看著周圍人,雖然我很想當一條鹹魚,但他們都這麼認真,自律。那我覺得自己按照他們的方式也可以變得資料,至少花錢買課聽,去圖書館這些事情我還是可以做到的。」
又過了幾天,你剛到圖書館,打算上自習,舍友發給你一條信息:"今天愛豆的電影上映了,我們一起去看吧,看完順便可以去商場逛街。」
你看到舍友發來的信息,一想,我已經在圖書館看書一星期,每天堅持聽付費課程,好久都沒有放鬆了,今天去浪一下沒關係。於是,立馬收拾課本,發微信給舍友:「等我,馬上就來。」
逛完一天,你覺得很累,說明天要休息一下,接著又是吃吃喝喝玩玩,等你發現自己已經好幾天沒有去圖書館,沒有聽付費課程的時候,你又陷入深深的自責,責備自己為什麼這麼貪玩。
有啥好自責的,這很正常啊。
吃吃喝喝才是你的日常,你的腦子裡根本就沒有想過要自律。
你只是看到別人美好的一面,覺得自己應該要這樣做。
所以你根本就不在意自己花了199還是299,反正這些錢你本來就沒有想過要賺回來,只是買一個安慰罷了。
這種應該思維就如同《小學問》里提到的,很多人想要做出改變,會陷入「do,have,be」的行為模式。
do:做什麼事情
have:得到什麼東西
be:成為什麼人
比如你想要減肥,至於為什麼想要減肥,你說想要瘦下來(do),有馬甲線(have),成為一個有自信的人(be)。
這種模式在心理學上不成立,就是典型的「應該思維」。
應該要瘦下來,這樣就能成為自信的人,也許一時之間改變了行為,擁有了想要的狀態,但本身沒改變,可能只是從沒自信的胖子,變成沒自信的瘦子而已。
正確的模式是「be,do,have」模式。也就是說開始就要想成為一個有自信的人(be),想像自信的人更可能做什麼(do),擁有的狀態(have)自然就改變了。
「花錢買自律」是與自己「執行力」做對抗。
無論是「氪金式自律」還是朋友圈立下Flag的「雞血式自律」都是違背人性,靠一時刺激無法長久見效。在我看來,想要做到真正的自律,甚至享受自律,你至少要搞清楚2件事。
1.先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然後找適合的自律方法。
盲目加入一個社群組織、一時衝動花錢報了很多的課程,作秀般的打卡,這些都無法讓你自律。
我發現一件很奇怪的現象:很多人認為自律的人都遵同一個法則,如果自己做不到,就覺得自己不是一個自律的人,然後要麼依樣畫葫蘆跟著做,要麼自暴自棄、放棄治療。
但其實,適合每個人的自律方法都不同的。有些人做事很有計劃性,做事嚴謹,他可以採用「一步到位」的方式;而對於做事很隨性,情緒化嚴重的人來說,可能「適可而止」的方式會更好。
「一步到位」就是一旦確認目標,就會按照目標執行,不需要別人監督,而是自己會制定分級計劃,不給自己找藉口。比如小S,在懷孕期間,她吃麥當勞,肯德基,身材偏胖,但一旦確定要減肥了,無論誰勸都不吃,每天鍛鍊,一瞬間就瘦下來了。這種方式就是「一步到位」,一確定要做某事,就無一例外的堅持原則,不找藉口。
但這種方式對於做事佛系,感性的人來說是一場災難。做事佛系的人他們更喜歡「適可而止」,凡是不需要絕對,不跟慣性相抗衡,循序漸進,追尋內心平和的聲音,慢慢來。像有些人減肥,讓她立馬鍛鍊,不吃甜食,剛開始可以熬,後面就堅持不住,要暴飲暴食了,因為熬多久後面反彈就有多大。
如果採用「適可而止」的方式自律,原來每天都要吃甜食,現在其中1天不吃甜食,一周花半天的時間去健身房鍛鍊,從鍛鍊10分鐘開始,這樣反而能成功。
霍華德·蘭金博士表示,自律的培養應該靠循序漸進。他不相信一步到位,因為他覺得,剝奪是失敗之母。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對自己過於嚴格,與天然的人性相互抗衡,就會削弱自律的鬥志。
所以,在找自律方法的過程中,我們先要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然後尋找與自己相適應的方法,這樣自律就不是苦差事,而是一種享受。
2.自律的最高境界是掌控習慣,這樣就會有使命感
所謂的自律,就是把一件事情當成習慣,如同刷牙洗臉一樣輕鬆。《掌控習慣》這本書提到習慣有一個重要特徵,以「編碼」的方式存在於腦海里。
比如:
一個中年男子,工作壓力大,被領導批評不敢辭職,還背負著房貸,這個時候他會選擇點燃一根煙;
下班回到家,我們換好鞋,就會躺在沙發上,玩幾局王者榮耀,玩累了,就打開外賣APP,點外賣,看劇;
工作不順心,活動方案寫不出來,我們就會不自覺拿出手機,打開社交軟體,開始盲目的刷。
這些都是潛在的「編碼」。
壓力大=抽煙,下班回家=玩遊戲,工作不順心=打開社交軟體。
正是有「編碼」記錄在人的大腦里,你突如其來的改變,並不會讓編碼徹底崩盤,只是一個小BUG而已。
想要自律,首先要有好習慣,而好習慣就是要建立並強化正向的「編碼」。當我們養成一個個好習慣時,我們就會有一種使命感,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掌控習慣》的作者認為,習慣的真正好處,是你熟悉或者自動化某個動作、思維之後,自然而然會關注更高層次的要求。也就是說,你都不需要花錢買自律,強迫自己堅持自律,而是自發的主動自律了。
自律,讓你的人生變得觸手可及,可以自己做主,而不是靠天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