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慶餘年和大明芳華的熱播,又掀起了歷史劇討論熱潮,我因為種種原因沒看這兩部劇,所以不好說是非。但是說起歷史劇又勾起了我對大明王朝1566的回憶,咀嚼多遍仍覺滋味難盡。
大明王朝1566並不是嚴格按照史書來描寫的歷史劇,而是借用設定虛構的歷史故事。雖為虛構但卻遠超諸多歷史劇,這裡沒有男女主角虐戀,也沒有奇葩的後宮爭鬥。
是權謀爭鬥,但並非僅僅是個人恩怨,非但沒有一般權謀劇的開掛升級,反而整部劇看下來非常壓抑又令人慾罷不能。
歷史的厚重感,故事的真實感,人物的立體感,都十分到位。
當然缺點也是有的,服飾並不怎麼符合當時明代的歷史,戰爭場面的潦草,一些在歷史上比較正面的歷史人物在這裡不夠光彩。
有人說這部劇描寫都是官場鬥爭生存遊戲,好人很難有好報,壞人卻能夠橫行天下。
從表面上看似乎是這樣,清官海瑞王用汲從一出場就被人利用作為黨爭的工具,他們自己也很清楚,但是還要去做這是為什麼呢?
掛冠南去固然可以留青名獨善其身,可是在這混濁的惡世,那些被嚴黨逼著改稻為桑的人,受了水災的人又該怎麼辦?
地藏王菩薩有云: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宋儒張載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一個時代總要有人能夠挺身而出去做去做直人蠢人,護一方百姓懲一方惡霸。
因為在那個時代,皇帝有選擇官員有選擇,而老百姓沒得選,被朝廷擺弄被貪官污吏欺壓。
所以海瑞的選擇是難能可貴的,是烏雲中透出來的一縷陽光,對百姓來說是生的希望。
單純做一個清官不難只要不貪不占,難的是在各種壓力之下還能做一個好官。
海瑞因為他的選擇,女兒老婆先後離世,家中一貧如洗自己只能備棺死諫,十分沉重又無奈觀之莫不感涕。
想做事的胡宗憲只能委曲求全依附嚴黨,以浙江大局為重。自詡清流的張居正在浙江受災嚴重的局面下,以倒嚴為名拒絕賑災。在宮中呼風喚雨的老祖宗呂芳,為嘉靖做了很多髒事害死了不少人,但對人做事還是憑著良心盡力而為。等等鮮活的人物,劇中說不勝數。
大明1566我覺得亮點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一是人物性格鮮明,大部分人物都很真實。沒有豐富的閱歷的編劇只會臉譜化的描寫人物,人物性格為了戲劇而戲劇,只能當做笑話看。
玄幻劇也好,架空歷史劇也罷,都不應該跳出人物服從於時代背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先果後因。
真實的魅力在於符合邏輯十分鮮活,跳脫的設定只能顯得十分弱智。
1566裡面的掌印太監呂芳按照其他劇的模式,基本就是權傾朝野又毒又狠,然而這裡的呂芳卻事事不敢人先,對下對內外也是憑良心去做。
倒不是說呂芳有多好,這也是維持權力的必然要求,權力並非聖旨上的文字,而是能夠調動的資源。
嘉靖皇帝講的不因水清而偏用,不因水濁而偏廢,其目的就在於為了能夠始終掌握權力,皇帝們的困境難題也在於此。
號稱海筆架的海瑞,也會因為裕王等人的推薦在倒嚴問題上,最終投鼠忌器。
剛開始出場就被打擊的馮保,在裕王府夾著尾巴做人的過程,真實惹人注目。
自詡清流的高翰文,依附嚴黨在浙江改稻為桑差點鑄成大錯,後又幫助裕王一派積極倒嚴,書生意氣想當然耳躍然紙上。
這裡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絕對好人與壞人,只有做事的人一切為了生存。
二是台詞沒有冗餘,字字有深意。美劇紙牌屋恐怕也做不到這點。官場上的勾心鬥角在這裡展現的淋漓盡致,說錯一句話就有人頭落地的可能。一些事情的答案在劇中不會明說,只有你回過頭來細細感受才能明白。
寫官場爭鬥不是為了讓人學習權術,是為了說明當時社會的荒繆,官員棄國棄民,鬥爭越慘烈,民生越苦,
所以海瑞的秉筆直書為天下言就愈發重要了。
大明之後再無大明,是憾事也是幸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OR8DenMBnkjnB-0zlIy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