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難的修行,是守口如瓶

2019-06-27     有書共讀

《增廣賢文》中有言:「守口如瓶,防意如誠,寧可負我,切莫負人。」

大意是:

要像瓶口塞緊了一般,不讓言語隨意出口;要像守城防敵一樣,不讓雜念侵擾內心。

守住口,就是守住心,守得住心,才靜得下來,而安靜的人,最強大。

守口如瓶,是不隨意評價別人

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缺乏能人志士,缺的是能守口如瓶,不隨意評價別人的善良。

天地之大,卻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每個人的生活環境、經歷都不一樣,為圖一時嘴快貿然去評價別人的生活,甚至指指點點,說一大堆風涼話。

不僅打擾了別人的幸福,還自討沒趣。

美國慈善家貝林曾說:

「不要妄自揣測別人,我們需要騰出空間和機會,迎接一顆純潔和善良的心。」

這番感慨來自於他的親身經歷:

貝林有天路過一個貧民窟後,突然發現自己的錢包丟了。

他想到自己的錢包里有名片,上面有聯繫電話,於是決定待在原地等待。

身旁的助手著急地說:「不用等了,掉在貧民窟里,肯定沒辦法拿回來。說不定不是掉了,而是被偷了。」

貝林聽後,依舊堅定地說:「不,我想再等等看。」

終於,到黃昏時分,撿到錢包的人打來了電話。

貝林立即起身前往約定的地點,助手在旁小聲嘀咕:「這不會是個圈套吧?說不定他們是想敲詐或勒索。」

會面後,一個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將錢包還給他們,並問道:「請問,可以給我一點錢嗎?」

助手聽後不屑地一笑:「果然另有所圖。」

小男孩面露難色,垂著頭低聲說:

「只要一美元就夠了。我剛走了好久,才找到有公共電話的地方,是賒帳才打的電話。現在我需要去支付剛才打電話的錢。」

助手聽後,羞愧地低下了頭,一想到自己一路上的妄自揣測和隨意評價,就感到無地自容。

貿然地評價一個人,不僅是對別人的不尊重,也暴露了自己的素質和心胸。

這世間有很多事,當你置身事外時,無關痛癢,身處其中之時,才明白萬般折磨。

學會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輕易給別人下定論,是一個人最好的品德。


守口如瓶,是尊重別人的隱私

《莊子·列禦寇》中說:「知道易,勿言難。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

守口如瓶,並不容易做到,因此也成為了人品的試金石。

曾有一人到自己夢寐以求的企業應聘,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測驗後,終於進入了最後的環節。

但他卻被一個問題難住了:面試官拿出一張紙,要求他寫下之前公司的秘密,越多越好。

一邊是自己心儀的崗位,一邊是違背自己良心的事,實在難以抉擇。

思慮了一會後,他對面試官說:「對不起,這道題我無法作答,即使是我的前公司,我也有義務保守秘密。」

面試官聽後點點頭,示意他可以離開。

沒想到,第二天,他便收到了錄用通知書,上面有一行醒目的字:「懂得保守秘密的人,是值得信賴的,也正是我們需要的。」

能尊重別人的隱私,守得住口,不透露別人的秘密,也便守住了自己的人格。

深諳守口如瓶之道的人,讓人心安。

同樣地,與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對方,為彼此保守秘密,這樣的感情才能走得更長遠。

當一個人和朋友吵架,甚至吵到要絕交,也沒有把對方見不得人的事情全盤托出,那這個人一定是值得信賴和深交的。

對於朋友的秘密,做不到守口如瓶的人,只會令人徹底失望,失去別人的信任。


守口如瓶,是讓往事隨風

當回首往事時,你會跟別人講述什麼?

是曾經輝煌得意的風光,還是暴風驟雨的艱難歲月?

其實,對往事最好的紀念,是不輕易提起,讓往事隨風。

讓往事隨風,是對之前的苦難守口如瓶,不怨天尤人,往前看。

詩人蘇軾屢遭陷害,被流放到蠻荒之地,那裡人煙稀少、野蠻落後,瘴氣遍布。

在他出發之前,甚至有人勸他先備好棺材。

本以為蘇軾會因此一蹶不振。

沒想到他到了那裡後絕口不提自己的冤屈和傷心事,而是將心思放在傳播中原的詩書禮儀上,讓那片未開化的地方煥發生機。

守口如瓶,讓往事隨風,是不與過往的陰影糾纏,轉身去擁抱陽光。

讓往事隨風,是對之前的風光守口如瓶,保持一顆謙虛的心。

俗話說,好漢不提當年勇。

經典著作《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在成名後卻用了新的筆名去寫稿,以毫無名氣的身份去向出版社投稿。

要知道,以她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新作賣到很高的價格。

但她卻隻字不提自己的成就,不懼讓過往的成就歸零,重新開始。

讓往事隨風,是對已逝的感情守口如瓶,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網絡上有一個話題「絕交後最讓人反感的行為」,其中最高贊的一條是,詆毀對方。

無論是友情、愛情還是親情,畢竟都曾經付出過真情,一絕交就各種抹黑和說壞話,總歸是損人不利己的。

交好時的甜言蜜語,不如感情漸行漸遠時的守口如瓶,對彼此的過錯和糾葛三緘其口,就是留給雙方最後的美好。

千般過往,萬般不是,對往事守口如瓶,是釋懷,是善待自己,也是放過別人。

瑣事很多,言語有時候會讓事情掀起波濤巨浪。

而守口如瓶,是讓人在靜默中沉澱雜質,讓心更清明透澈。

做到守口如瓶,就更懂日暮蒼山之美,月落星沉之妙,遠離是非,體驗生活的真意。

作者:師父曰,傳播正能量,善知識,讓傳統文化的光芒照亮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有趣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NtMDMWwB8g2yegND4B2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