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上庸古國都城所在地,經歷千年歷史滄桑,湖北竹山上庸鎮

2020-01-12   視覺秀旅遊

上庸鎮原為田家壩鎮,曾是上庸古國都城所在地,2010年2月5日更名上庸鎮。位於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在秦巴山間,有一條貫穿全境的大河叫堵河,堵河的中上游有一座著名的老城叫上庸。經歷了3600年的歷史滄桑,上庸至盡仍然像堵河水一樣清澈見底、古樸悠長。堵河水從上庸鎮正中穿過,把上庸鎮分為南壩和北壩兩個部分。


關於北壩的歷史,黃洲廟就是一個最好的見證。

黃州會館又稱黃州廟,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黃州古廟是田家壩鎮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築。正殿氣勢高大宏偉,大小樑柱40多根,樑柱的位置不同,樑柱的大小也不一樣,有石柱,有木頭樑柱,樑上雕刻有祥雲圖案,樑柱之間置有鯤鵬展翅木雕一對,列架之上,兩大力神肩扛橫樑,呈拾級而上之勢,正殿脊上鑲八仙過海圖案,正中鑲麒麟一隻。房頂兩側是高高的馬頭牆,形成兩條騰空而起的飛龍,給大殿增加了神秘色彩。


因潘口水電站建設,黃州廟現保存部分已整體拆遷至上庸新集鎮恢復重建。黃州廟內的千年桂花樹也移載至上庸新集鎮。明清時期,竹山縣上庸鎮曾是堵河著名的碼頭,這裡一度集市密布、商賈雲集。該鎮上街頭有楊泗廟,下街尾有黃州廟,街兩旁有祠堂、祖師觀和牌坊。


明朝成德年間,田家壩鎮(現上庸鎮)因住戶多姓田而得名。然而上庸鎮歷史上占盡風光的人卻不姓田,而姓王。在上庸的北邊,曾經有一塊占地2420平方米的清代大莊園,人稱"三盛院",它的主人就是秦巴山區的首富--王氏三兄弟。

三盛院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正面為四扇大門,每門進去有六個天井式的四合院,俗稱"二十四天井",總面積近120畝,是鄂西北最大的莊園式古建築群,對研究古建築極有價值,1983年12月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盛院,坐西向東,抬梁與穿斗混合木結構,但有金龍盤柱,銀風銜榫,銅獅子壓正房脊,玉麒麟巧臥偏房、廂房脊,亦有銀錠做瓦溝的「瓦當」,銅角子做柱腳石礅的墊襯。二十七通轉腳樓,四十八個大天井院無不凸顯著莊園宏大的規模,雕樑畫棟、屏風門楣,處處彰顯著莊園的奢華與精緻。在風水上與環境緊密結合,在建築格局上借道易經》八卦之理:八個大主體建築,按干、兌、離、震、巽、坎、艮、坤八主卦定位立戶;六十四個小組合體,按八主卦衍生的六十四卦細分。這六十四分卦分為上、下兩經,上經作前院,計有「干、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盅、臨、觀、噬喧、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諸房;下經作後院,計有「咸、恆、遁、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央、娟、萃、升、困、井、豐、鼎、: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諸門。八主卦所生六十四分卦,每卦有陰陽、五行、六甲、六親相組合的六爻,總計三百八十四爻,整個莊園即由三百八四十間大小房屋組合而成!一座莊園,以鄂西北邊陲的竹山、竹溪兩縣的縣界線為中軸線,座落竹山、竹溪兩縣,聲震川、陝、鄂三省。

關於"三盛院"一名的來源,有人說莊園的主人叫王三盛,有人說王三盛是對王氏兄弟三人的尊稱。其實,王三盛只是莊園主人的尊號而已。王三盛本名王英奎(或為魁),此人原為四川的一個富商,很可能官位也比較顯赫。在從馬家河爛泥灣路過時,認為現三盛院所在地風水不錯,便買下了那塊地,用來修建莊園。莊園竣工後,按照古時的風俗,應該給莊園起個名號。有人提議叫"王百萬"。王英奎覺得叫"百萬"有些不妥。有人建議叫"三盛院",取意為人盛、財盛、糧盛,王英奎覺得不錯,就定名為"三盛院"。後來人們也將王英奎尊稱為"王三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