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我們共同的心愿
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醫護人員工作見聞
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是我市全力抗擊新冠肺炎的主戰場。這裡的白衣戰士,有千里馳援的山東醫療隊、湖南醫療隊隊員,還有本地堅守的市中心醫院的醫護人員。他們勇敢地奔赴戰場,衝鋒在最前沿,只為一個共同的心愿:讓大家平安健康!
2月12日至16日,記者來到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目睹了這些白衣戰士們為了共同心愿而努力奮戰的身影,傾聽了夫妻同在戰壕難相見、醫護奮不顧身救患者、90後主動請纓上戰場等許多動人的故事。雖然這裡的醫護人員都帶著口罩、穿著防護服,看不清面目,但能感受到他們每個人所具有的那種強烈職業精神和涌動著的暖流。
「原來你也在這裡!」
記者陳愛武 通訊員何幸運
2月14日,在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重症病區,透過厚厚的玻璃,護士長吳雪花正用對講機與隔離病區護士溝通。(記者 吳婭婷 攝)
在抗擊新冠肺炎戰場上,夫妻並肩作戰不在少數。他們往往在戰場上只能匆匆一瞥,或者互道一聲珍重,就各赴前線。
「吳護士長,你老公就在樓下會診,你要不下去見見吧!」
「這麼忙,哪有時間!」
2月14日,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南2重症病區護士站,市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長吳雪花,婉拒了同事的好心提議。
她的丈夫叫王昌鋒,是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主任,也是市病毒性肺炎專家組組長,負責指導和會診全市疑似病例的排查、確診工作。
自1月22日隔離工作開始,他們夫妻倆就各自忙碌著,而且經常調動病區,他們都不知道對方在哪裡。近1個月來,兩人只在工作中碰到過兩三次,而且僅僅是匆匆一瞥,就各自忙碌去了。
穿上防護服,全是一個樣,夫妻對面不相識。
有天上午,吳雪花在重症病房內為一名病人做日常護理,而王昌鋒也正好進病房來會診。兩人都各忙各的,竟然都沒認出來。一直到交接班時,兩人在緩衝間脫掉防護服,王昌鋒才發現妻子吳雪花也在,驚訝地說:「原來你也在這裡啊!」
市中心醫院神經內 1科醫生王佳君與妻子肖華梅是另一種相遇。
1月23日,王佳君進入市傳染病醫院隔離病區工作,肖華梅在後方做物資準備工作。1月30日,肖華梅到市傳染病醫院運送物資,巧遇站在隔離病房到護士站門口的老公,這是這周他們第一次見面。
看到妻子肖華梅過來,穿著防護服的王佳君準備去迎接,但他又立即縮了回去。因為,門裡門外是兩個區域,要到門外不能直接出門,得繞到半污染區去掉防護裝備、消完毒才能通過安全通道出來,那會浪費掉一套防護服,王佳君決定還是放棄。
特殊時期,肖華梅能夠理解。他們兩人隔著4米距離只好對望。因為他們知道,能夠彼此看見對方,就是最大的安慰和鼓勵。
再一次的見面,就到了2月10日。
肖華梅在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新開病區做準備工作,王佳君正好準備進病區上班路過,看見肖華梅背著沉重的物資走在前面。「我來吧!」他上前接過物資幫她送到新開病區內,之後就轉身趕去上班去了。「那么小的個子背那麼重的東西,碰上了當然要幫一幫。」王佳君說不出甜言蜜語,只把心疼放在心底。
夫妻倆匆匆一面,又各自忙碌。「現在我倆住一個酒店裡,每天下了班還能見面,但還是見不到孩子。」2月15日,肖華梅在電話中哽咽了,我們只能跟孩子說,爸爸媽媽都去打病毒怪獸去了。
羅高潮與賈麗萍夫妻倆雖同在一個醫院,碰面卻不多。
賈麗萍是市中心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是最早上一線的醫護人員。羅高潮則在市中心醫院負責的各個病區之間跑動,調配物資,分派人員。在與家人朋友電話或視頻時,他們總是關切地叮囑:「你們夫妻兩個都在一線,一定要注意保護好自己啊!」
每對夫妻都有著自己的故事,但每對夫妻又都有著同一個心愿:早點結束戰「疫」,早點健健康康回家團聚!
中西醫多學科治療效果明顯
記者方嫻 通訊員張淑珍
「肖醫生早上好,今天喉嚨明顯好多了,精神狀態也很好。」2月16日上午9時,新冠肺炎治癒患者胡女士家中給主治醫生肖明珠報告情況,這是她每天早上的必修課,而肖明珠會依據她的情況發送注意事項。
肖明珠是湖南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中醫專家組成員、湖南省邵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醫生。
「她從入院到出院,前後12天,恢復得比較快,整個治療過程中,中醫治療全程參與,包括出院後居家隔離的14天。」肖明珠說,進入病區之初,與患者溝通時,只有半數病患接受中醫治療,胡女士很相信中醫,同意中醫參與治療,是中西醫結合成功治癒新冠肺炎患者的典型代表。
1月31日晚,胡女士因確診新冠肺炎被送往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安排在 6 病區,入院時反覆發熱、咳嗽、輕度呼吸困難,病情屬於中度。
確診時,因為對新冠肺炎的不了解,加之丈夫也是感染者,胡女士幾近崩潰, 「到醫療中心時,感覺自己就要完了。」
通過望、聞、問、切,肖明珠發現胡女士有口乾口苦、午後發熱、舌苔黃膩、脈細等症狀,為濕重於熱證,建議採取「三仁湯加減」,治療團隊研究決定,先採用杏仁藥、白蔻仁藥、薏苡仁藥等,清熱祛濕。
在肖明珠眼裡,中西醫結合能充分結合雙方優勢,達到減輕病患身體不適、縮短治療療程、減少西藥副作用、增強患者抵抗力的目的。相較西醫,中醫最大的優勢是講究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將病患的疾病與心理、環境等有機結合,一人一方,個體化精準治療。
「接手胡女士時,她整個人是極度恐慌的狀態,這樣非常不利於病情恢復。」肖明珠一邊扮演著醫生的角色,一邊扮演著親人的角色。他添加胡女士為微信好友,不管是當班還是休息,不管是否在隔離區,都時刻同胡女士保持聯繫,詢問身體狀況、詢問生活需求,在點點滴滴的關注中,讓胡女士慢慢卸下心理包袱。
「2月3日下午,我吃上了中藥,後面每天吃兩次,每天早上醒來後,發現舌苔沒前一天黃厚,發燒沒有反覆,呼吸越來越順暢,雖然胃口不是很好,但治好的信心更足了。」服用3副藥後,胡女士未再發熱,身體情況向好。
2月6日,中醫專家團隊再次會診,將藥方調整,繼續解表清熱祛濕,同時,兼顧護正氣,提高免疫力。
在醫療隊隊長、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曾普華的帶領下,團隊做了大量的工作,看到接受中醫治療的病友效果好,起初不願意中醫治療的病患開始主動要求服用中藥治療,病區患者的中藥參與率接近90%。
2月11日,胡女士2次複查新冠肺炎核酸檢測結果是陰性,胸部 CT複查感染病灶基本吸收,達到出院標準,她帶著未吃完的兩副中藥出院了。分別時,她告訴肖明珠, 「我老公也在吃中藥,他也快出院了,回去後我會堅持吃藥,定時彙報。」
病區患者經中西醫結合治療痊癒出院的好消息不斷。截至目前,中西結合治療治癒率為41.46%。
山東醫療隊員全璟:
生日願望是「祝你平安」
記者瞿慧一
山東醫療隊90後男護士全璟在病房裡查看病情。
「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祝你健康,祝你幸福……」
2 月 12 日下午 5 時,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 4 樓的ICU病房裡響起溫情的歌聲。
病床旁, 「全副武裝」的醫護人員們捧著一個小蛋糕,集體唱響生日歌。病床上,頭戴無創呼吸機的范先生努力地伸出雙手打著拍子,感動的淚水奪眶而出。
「范爹爹,你很快就好了,咱們一起加油!」為范先生打氣的,是山東首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威海市立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全璟,巧合的是當天也是他的24歲生日。
ICU護士長通過范先生的家屬得知其生日,特意託人買來小蛋糕,讓范先生和護士全璟一起在隔離病房慶祝生日,想通過這種方式給病人以信心和溫暖。
全璟是山東首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年齡最小的護士,也是抗疫一線為數不多的男護士。「雖然我是90後,可我在ICU工作了四年,有治療甲流的經驗,而且作為男護士,我年輕力壯、抗壓和耐疲勞能力強,護理病人有優勢。」疫情發生後,全璟主動請纓成為山東援助湖北醫療隊的一員。
1月 25日來到黃岡,經過兩天的培訓,全璟於 1月28日晚正式進入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重症護理組。相比普通病房,重症護理區的氛圍更加緊張和嚴肅。這裡不少患者都因併發症失去了意識,清醒的患者也因為病痛沒有多少力氣。
全璟說,護理人員就是他們身後的「清醒劑」和「打氣筒」,盡全力為病人守好生命最後防線。
在重症病房,這裡不分男女,只有一群戰士。全璟和戰友們不僅要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壓、呼吸、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徵變化,配藥、輸液、吸氧、測血糖血壓,還要幫助臥病在床的患者翻身洗漱、管吃喝拉撒。
因為體形高大,最大號的防護服對全璟來說也像緊身衣一樣,防護服的帽子有點小,上班的過程中他要始終略低著頭。為避免更換防護服耽誤工作時間,以及造成物資浪費,很多時候他會在進入隔離病區前一段時間內就選擇不吃不喝。
工作 4個小時下來,他的內襯衣衫經常濕透,護目鏡里全是凝結的汗珠。「這點小困難不算什麼,身邊好多女護士皮膚嬌嫩,臉和手都被磨破了皮,卻一聲不吭繼續堅持工作呢!」
對全璟來說,每天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看到患者病情好轉,從重症病房轉到普通病房;最暖心的事情,就是回到賓館後,收到來自黃岡人民的心意。
愛,是生命的良方
記者吳婭婷 通訊員何幸運
2月 15日,在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特殊病房裡,1歲7個月大的小寶(化名)依偎在媽媽的身旁,看到身著防護服的護士走了進來,小寶沒有恐懼「白大褂」,反而對她們表現得很親切。
「小寶!看看阿姨給你帶了什麼啦?」市中心醫院護士姜秀一邊用親昵的語氣問候,一邊從袋子裡拿出小麵包、小饅頭等零食,逗得小寶樂開了花。
小寶是新冠肺炎確診的幼兒患者,考慮到年齡太小,特別安排獨立親子病房讓她媽媽陪在身邊。
「有你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小寶現在乖多了。」小寶的媽媽充滿感激地說。
小寶剛轉入病區時非常不適應,經常哭鬧,害怕與醫護人員接觸。有著幼兒護理經驗的姜秀動起了心思:今天扮演白極熊,明天帶上零食水果,變著法兒哄著小寶開心。漸漸地,小寶消除了對「白大褂」的恐懼感,和醫護人員越來越親近。
「病區考慮到幼兒和孕婦患者比較特殊,為了避免交叉感染,首先要為他們做護理治療。」姜秀介紹,現在小寶越來越配合治療,病情也得到好轉。
為更好地應對新冠肺炎特殊人群的治療與護理,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於2月7日開設了特殊人群病區。在此之前,該中心還針對重症患者科學有效治療開設了重症病區。
在重症病房救治5天後,新冠肺炎重症患者、52歲的阮先生從一場「生死劫」中逐漸緩了過來。
當他意識慢慢清醒時,努力地伸出手來輕輕地握了一下醫生的手表示感謝。雖然力量很小,但勝過千言萬語。這也給醫護人員帶來了莫大的欣慰和信心。
「您的家人不在,我就是您的家人,您有需要就隨時叫我。」市中心醫院護士劉曉霞的話語讓王爹爹的內心暖意融融。
病情危重時,王爹爹只能臥床。劉曉霞悉心地給他擦洗身子,喂食飯菜。剛來時,他胃口不太好,為了調理他的食慾,劉曉霞每天準備一份水果拼盤,削好蘋果切成小塊,剝好橘子掰成小瓣,再用開水泡熱,一小塊一小塊地喂進王爹爹嘴裡。
看到劉曉霞身穿厚重防護服,還不厭其煩地喂食,王爹爹眼含熱淚。「醫護人員對我這麼好,我一定要挺過來。」王爹爹說,不能辜負她們的好意。
2月14日,在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通過市中心醫院醫護人員精心護理和治療,又一批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 。(記者 吳婭婷 攝)
2月14日,在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重症病區,一名護士正在白板上記錄當日特護患者病情 。(記者 吳婭婷 攝)
2月14日,在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重症病區,醫生正在用電腦開具醫囑 。(記者 吳婭婷 攝)
編輯:彭剛 李奕漫|編審:葉涵瑩|終審:錢芳
來源:黃岡日報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