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陽退休後,住在重慶輕軌2號線李子壩站附近的江邊。
從陽台上,可以遠遠望見高架在空中的兩條軌道。「小火車」行駛到李子壩站時,鑽進一棟高樓里,旋即,又開了出來。
重慶市軌道交通院士工作站專家沈曉陽是建設2號線的重要參與者之一,對這條線路很有感情。
李子壩站有個觀景台,每次,沈曉陽在陽台眺望李子壩站時,都能看到很多人,從早到晚都沒斷過。哪怕是夏天,30多度的天氣,「大中午,都有人站在太陽底下拍照」。
這條輕軌線,一面是山,一面是水,「小火車」穿梭在山水之間,而且又從8樓穿過,加上《瘋狂的石頭》《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等電影加持,變成重慶的一個網紅景點。
少有人知道的是,這條網紅輕軌是日本政府援助修建的。這條線路採用的跨坐式單軌列車形式,是從日本學習的經驗,建設之初,日本的援華資金是重要的來源。
從1979年開始,日本對華實施政府開發援助(ODA),包括日元貸款、無償援助和技術援助等,支持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發展。除了重慶網紅輕軌,秦皇島港、浦東機場、北京地鐵等重要基礎設施建設中,都有日本援助的影子。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談及該類項目時曾稱,日本對華官方資金合作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日本也從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這是中日互利雙贏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在,這個中日雙贏的合作,要停下來不再繼續了。
10月18日,江蘇無錫市惠山區前洲街道鐵路橋村,一個旨在培養當地居民垃圾分類習慣,以及通過廚餘垃圾再利用,實現循環型農業的項目竣工。這是日本對華援助的最後一批項目中的一個。
據日本駐上海總領事磯俁秋男介紹,1979年開始實施的日本對華援助ODA(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在2018年度終止申請新項目。
不得已的選擇
重慶是山城,坡起坡落,道路起伏很大,基本沒有一條直的道路。李子壩站就位於重慶市渝中區嘉陵江邊,另一側,就是綿延的大山。
輕軌穿堂而過的那棟大樓高19層,2號線「住」在6-8層。6樓是站廳,7樓是設備層,8樓是站台層。除了撐起居民樓的90根柱子外,樓里還有單獨6根柱子,每根長約22米,托舉著輕軌軌道。
靠著這些不同的柱子,輕軌和居民樓友好共處,相安無事。
這個成了網紅、吸引很多年輕人打卡拍照的輕軌站,最開始,卻是不得已的無奈之舉。
上世紀八十年代,重慶為疏解中心城區主幹道周邊密集人口,規劃在2號線周圍建設大量安置房。而在李子壩及沿線車站附近,也已經有了很多旅遊景點和居民,例如交通銀行地下金庫舊址和李子壩抗戰遺址等。
據沈曉陽介紹,2號線的規劃,當時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為周邊居民提供快捷方便的公共運輸出行服務,二是兼顧旅遊觀光。
在90年代國家相關部門的研究評價報告里,重慶在全國23個大城市當中,城市公共運輸設施的綜合發展水平排在倒數第二。報告指出,應儘快發展快速軌道交通、完善立體化公共運輸網。
在這個背景下,2號線提上日程。
在規劃建設時期,李子壩站屬於一個繞不開的站點。但由於當地已經把該地塊賣給了開發商建樓,為了解決矛盾,這才有了後來軌道與開發共建的創新與今天的網紅車站。
此外,想依山傍嶺建設軌道,投入巨大,重慶當時也遇到了資金問題。重慶市有關領導想到是否可以依靠對外開放政策引入日本資金。
1978年,鄧小平訪問日本,提出請日本方面幫助中國建立一座大型鋼廠的邀請。之後不久,中國拉開改革開放大幕,日本新日鐵公司援建寶山鋼鐵廠項目全面啟動,歷時七年,最終完成。
這期間,正值日本與美國發生嚴重的貿易摩擦,美國在紡織、鋼鐵、汽車、電子產品等領域,不斷對日本提出限制要求。
為了應對來自美國的貿易風險,日本開始轉向中國,希望能借中國改革開放的機會,搶占中國市場。這時候,中國也提出了援助邀請,日本因此成為首個對華援助的已開發國家。
1978年,中日締結和平條約,次年,ODA就開始實施。第一批包括北京到秦皇島之間的鐵路擴建、秦皇島港口擴建,湖南五強溪水電站建設等6個項目。
與ODA同時進行的,還有中日各級政府間的合作。那是新中國成立後,中日交流的一個黃金時代。日本也藉此開始在中國建立起巨大的影響力。
據媒體報道,中國與英國簽署收回香港的聯合聲明後,英國曾派一個大型貿易代表團到中國,其中包含多位工業專家,時任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對此頗為自豪。但同樣在那一年,也有一個龐大的日本代表團訪華。鄧小平接見了日本友人,英國代表團則沒有受到這種待遇。
上世紀八十年代,重慶市領導訪問日本,就很重視日本的軌道交通技術,希望重慶能夠引進。不過日本技術人員到重慶考察後認為,當時條件還不成熟。直到1990年代,中日在軌道交通上的合作才正式成形。
據日本國駐重慶總領事館副總領事齋藤憲二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記錄,以中國工程院施仲衡院士為團長、沈曉陽先生為副團長的城市交通技術調查團曾訪問日本,並在東京都內舉辦了城市交通技術座談會,實地考察了日本各類軌道交通。
根據多次考察結果,重慶市制定的城市總體規劃與交通規劃中,包括了修建共5條、總長117公里的軌道交通網。這其中,就有重慶輕軌2號線。
「日本人很軸」
2號線列車雖橫穿居民樓而過,但因輕軌運量小、噪音很低,運行多年一直被譽為中國最安靜的軌道交通線。
輕軌建設之初,施工方曾按照環保要求,在平安車站附近建了近百米聲屏障,最後居民要求取消。沈曉陽介紹,「他們(居民)覺得完全沒有影響,修這個東西反而遮擋景觀。」
在2號線的佛圖關站區域有一面重慶輕軌建設者紀念牆,紀念牆上,印著322名中日建設者代表的手印和簽名。
「日本人很軸,達不到標準就不通過。」沈曉陽回憶道,當時中日在合作上,因為理念、政策等問題,也多有衝突,他半開玩笑地說,當時中日的技術人員,「有矛盾就吃火鍋」,努力在溝通中取得共識。
在2號線的建設過程中,中國政府要求必須達到「國產化率70%」。但當時,國內缺乏生產相關設備的技術,廠家生產的設備達不到日方專家的要求。
為此,雙方多次溝通,最後從日方購入了兩列編組共8輛車,其餘車輛由日本和中國企業進行技術合作生產。
中日之間文化、理念和國情的不同導致這樣的「衝突」經常出現。中日最早合作的寶鋼項目就曾因資金問題一度停業。
1978年12月21日,中日代表參加上海寶山鋼鐵總廠開工典禮(新華社 圖)
據《上海黨史》記載,日本方面當時反應速度很快,大批設備搶運到中國。中國由於剛剛開始恢復生產,資金面臨很大問題,寶鋼與新日鐵簽訂的引進合同由現匯支付改為延期支付,合同一度推遲生效。之後,日方曾提出賠償要求,中國也轉而從德國進口設備。好在,這段插曲經過談判最終得以解決。
之後,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以及中日關係的動盪,ODA項目也不斷受到影響。
1995年,日本曾以「中國核試驗」為由,正式凍結當年除人道和緊急援助之外的對華無償援助資金合作計劃。直到第二年,中日間關心的問題得到解決,很多無償援助才又開始。但在日本國內,叫停ODA的聲音也一直存在。
日本對華援助、中日間的技術、經濟合作,就是在這樣的衝突與和解中,不斷前進。整個八十年代,中日合作的重點領域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上。
比如,在中國建設了359個萬噸級別以上的大型船舶專用碼頭,建設了武漢、北京、蘭州、上海等機場,建設了約20座水力和火力發電站……
之後,援助範圍逐漸擴大。單是在重慶,除了輕軌建設,李家沱長江第二大橋也使用了日元貸款修建,按沈曉陽的說法,長江第二大橋的修建,除了緩解市中心交通壓力外,還為重慶培養了一批大型項目建設的管理人才。
大橋建設完成之後,一些參與項目管理的人員組建的設計諮詢公司,今天已發展成為世界知名的林同棪國際(中國)公司,承接了很多重慶及國內的跨江大橋和基礎設施項目。
對華援助終止之後
日本國際協力機構(以下簡稱JICA)是直屬日本外務省的政府機構,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致力於援助中國經濟建設及人才培養等,至今已持續約40年。其中通過JICA向日本派遣研修生,是中日兩國間長期開展的一項科技合作項目。
重慶輕軌2號線開始修建前,JICA利用無償資金組織日本專家,開始項目可行性調查。起初共有10條線路列入候選,根據居民出行調查和客流預測,縮小範圍至5條,並最終決定2號線最為合適。
除了JICA之外,重慶輕軌2號線還有眾多日本企業、機構參與。
社團法人海外鐵道技術協力協會(JARTS)提供系統整體的諮詢服務;日立製作所提供車輛、道岔、轉向架;日本信號株式會社提供信號裝置的技術指導等。
起初,很多援助項目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相對發達地區。比如,19世紀70年代,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與中國領導人達成共識,同意為中國建立現代化醫院給予援助。
1981年,中日兩國政府簽訂中日友好醫院建設設計和施工贈款換文後,日本提供了總計164億日元的無償資金用於醫院建設。
1982年12月2日下午,中日友好醫院奠基典禮在北京舉行(新華社 圖)
JICA通過派遣日本專家指導,器材採購,赴日進修等形式開展合作,並以中日友好醫院為據點,面向中西部地區培養衛生技術人才。
從1984年10月23日開院至今,中日友好醫院已成功派遣本院及全國各地的2000餘名醫務人員赴日學習進修。他們回國後也成為了醫院的骨幹,與日本各地高校及研究機構保持著緊密聯繫。
2006年,進修回國的學員們成立了「JICA醫學研修生歸國人員同學會」,事務局就設置在中日友好醫院,目前累計已有800多名成員。每年定期開展支持地方醫院的義診與學術活動等。
隨著中國沿海和內陸地區、城鄉之間經濟發展差距和環境破壞問題逐漸突出。1998年11月,JICA組織召開中國援助研究會(成員由外部專家組成,研究會主席渡邊利夫)提議將合作的重點轉向中西部貧困地區,將合作領域轉向了「消除貧困與地區發展差距」、「環保」等領域。
這一時期建設完成的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至今還在開展環境監測、環境保護體系建設、國民環保意識提升,以及推進垃圾妥善管理等方面的政策研究。
2009年開始,公益助盲組織「紅丹丹」創始人鄭曉潔還在日本援華利民工程無償援助的支持下,從日本引進DAISY電子書模式,建立心目圖書館,為視障人士錄製有聲圖書。
視障青年董麗娜利用DAISY電子書與健全同學一起上課,完成了中國傳媒大學本科期間的課程。現在,她已經成為專業的語言工作者,為中國7所盲校的學生提供《聲音夢想》項目支持,幫助視障青年從事聲音工作。
2001年之後,對華ODA項目領域開始收窄。日元貸款不再用於開展沿海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轉而調整為以內陸地區為主的環境治理和人才培養。無償資金援助方面,除了人才培養領域外,均縮小規模。
在2005年4月的中日外交部長會談中,兩國確定2007年之後不再開展新的日元貸款項目。2018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訪華期間表示,日本將不再啟動新的對華援助(ODA)項目。
截至2017年年底,日本為中國提供日元貸款約3.3166萬億日元,無償資金援助1398億日元,技術合作約1849億日元,總額達到了3.6萬億日元以上,共有1萬多名日本專家及志願者參與到ODA項目,共3.7萬多名中國相關人士參加培訓。
但中日合作不會就此停止。
「接下來我們將重點進行日本對華ODA項目的後續評估工作」,JICA中國事務所所長中里太治說,「雖然我們不直接參加到第三方市場合作的項目中,但我們仍會利用相關技術、人員、經驗為構建新型中日關係獻計獻策。」
2010年3月13日,日本國際協力機構歸國醫學研修生赴四川地震災區義診(新華社 圖)
目前JICA與中日友好醫院合作的「中日合作流感大流行及新發再發感染性疾病對策」項目還在繼續,項目除了讓新疆、西藏、內蒙、甘肅等中西部地區的基層醫師來中日友好醫院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國內培訓外,每年還會派出各醫院的業務骨幹參加赴日研修項目。
該項目將於2021年截止,但是,即便這個項目結束後,中日技術人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還會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