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若
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一個人的智慧是由什麼決定的,大都來自我們正確的認知。而認知就是我們的智慧,我們深諳萬事萬物發展規律,所以才會不急不躁,一步步實現自己內心的夢想與夙願。
一、沉潛蓄勢,韜光養晦的能力
《易經》有一句話叫做潛龍在淵,飛龍在天。任何人的發展過程都必然要經歷一個沉潛蓄勢的過程,如果我們想要發展更好,我們最重要前期做好充分學習與努力的準備、你才會慢慢騰飛。
網上曾有一個段子講述紮根的重要性,它們說竹子用了4年時間,僅僅長了3厘米。但第5年卻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瘋狂生長,僅僅用了6周的時間,就長了15米。其實在前面的4年,竹子的根已經在土壤里延伸了數百平方米。
沉潛蓄勢講述的就是這個過程,我們必修要有足夠的底蘊,你才能走得更遠。就像巴菲特厚積薄發,其實他在七歲的時候就開始炒股了,這個炒股的過程讓他不斷積累實戰經驗,最終他自成一派,發現價值理論規律。
對於任何人來說,我們要想成為大家,必然前期要經歷艱苦的訓練,你才會在後面的成長過程中輕鬆一點。
對待成長就是如此,許多人在前期都吃不了這個苦,後來都放棄了。但是真正智慧的人深諳這是成長與自我涅槃的重要過程,當你堅持這樣做得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成長的喜悅。
更多關於自我成長與成就的文章,可以關注我的專欄,從心態,思維,習慣認知等多個維度助力你成為最好的自己。
二、感同身受的能力
一個有智慧的人離不開 共情的能力,共情能幫助我們理解他人,深入和他人建立連接。共情能力往往來自我們豐富的生活閱歷。
我們常說窮人孩子早當家就是源於從小知冷暖,才會早早的懂事。一個人有有共情的能力,必然來自生活豐富的體驗。
如果一個人從小在錦衣玉食的家庭中成長,就不會體會到人間的辛苦之處。我們要想擁有共情能力,更多是增加對生活的體驗感,你才會慢慢懂得感同身受。
曾經歷史故事上記載了一個皇帝,有大臣上報,很多人都活活餓死了。皇帝問大臣,為何不給他們吃肉,一個沒有經歷過生活痛苦的人,無法體驗到生活種種艱辛,也無法體會世間百態。
真正有智慧的人,喜歡的是各處交流與訪問,恰恰就是形成豐富的自我見識,他們懂得與不同的人交流,察覺每個人心思與心智,我們才能增強對世界的包容能力和感受能力。
換位思考雖然是一句話,但更多來自我們對生活的了解與洞察,沒有這個過程,我們的換位思考依然是較為浮誇,無法深入人心。
三、臣服的能力
心理學曾發現,很多人心理疾病恰恰就是放不下。許多人都活在過往,活在過去的痛苦記憶中,走不出來,就是因為放不下。
有些人曾跟我留言,他講述自己離婚五年,還是無法走出過往的傷痛,以至於面對新的感情依然感覺沒有勇氣在一起。
生活更多來自歷練,我們需要拿得起放得下,你才會知道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如何拿得起放得下,我們都要學會臣服,這是成長中我們最重要的一課。
接受臣服就是接受生命每天帶來的體驗,我們不要過於用批判性的語言責怪自己。臣服就是接受當下的能力,學會了接受,你才能重新疊代自己。
比如接受自己失敗婚姻的現實,乃是因為我們不懂得愛,所以我們要練習愛的能力。接受工作失敗的經歷,就是懂得需要多學習,才能讓自己具備更長足的競爭力。
唯有臣服才能讓我們看清真正的現實,也才會帶領我們去創新,去創造新事物。臣服強調是我們對現實的接納與理解能力,唯有如此,你的人生才會一次次翻開新的一頁。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面臨不斷挑戰與不斷前行的過程,我們要想讓自己對人生過得越來越好,就必須學會從現實中去創造世界。
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是對現實有通透的理解,他們會去體驗豐富的生活,形成自己的閱歷,慢慢找到萬事萬物發展規律;其次,他們具有感同身受的能力, 懂得換位思考,尊重他人。第三個方面則是臣服的能力,拿得起放得下,我們才會一次次迎接命運的挑戰,不斷向前走去。
今日話題:你認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大都具備哪些稀缺能力,歡迎探討與交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NWcz8W4BMH2_cNUgOIT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