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悟了是否就能破解命運

2019-07-08     丁明念響

《西遊記》這部書到底是一部神怪故事,還是一部把道隱藏在其中的大書呢?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觀感,如今最好的版本應該是屬於李卓吾的批評本:《西遊》凡如許的妙論,始終不外一個心字,是一部《西遊》,即是一部《心經》,《西遊》一書,古人命為證道書,原是證聖賢儒者之道。

時空不同,觀看的感覺亦不同,多年前,看86版《西遊記》時,拍得很經典,覺得熱鬧非常,隨著孫悟空一起上天入地,然後再西天取經終成正果,為猴子成就自己的命運而感動;多年後,再讀《西遊記》紙質書和另一本今何在的《悟空傳》,還有《大話西遊》這類影視作品時,發現原來兒時看的是熱鬧,長大後看的卻是其中的命運和無奈。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形容《紅樓夢》的這段話用來形容《西遊記》同樣適合,小說這種藝術,也許創作者寫書時並沒有太多的想法,一旦成形並公之於眾之後,加諸在其上的種種卻不是作者能夠控制得住,如同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不同的人觀看《西遊記》能看到不一樣的風采和感悟。

近來再讀西遊,若是把孫悟空的人生之旅程和普通人的一生相比,也發現有相似之處,一個人從生到學習、歷經人世,然後再到淡然處世,不再相信所謂的命運之說,個體能不能成就自己的道,還是只剩下的悠然見南山的空?

頑石初生,悟不了空

《西遊記》中最精彩的人物非孫悟空不可,這塊金字招牌自從被有心人占用之後,貌似變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卻是沒有真正的悟空了。

當天生地養的猴子降臨人世時,無人管教,即使此時有人管教也是似懂非懂,因此石猴率領一眾小的是朝游花果山,暮宿水簾洞,合契同情,不入飛鳥之叢,不從走獸之類,獨自為王,不勝歡樂。

在這花果山之中,大地之母供給了猴子們一切,春花夏果秋蔭,還有一些精靈鬼怪等等,這些都是這塊土地供給猴子們的,是被動的得到而不是主動的獲取。

如同人初生之時,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會走路,在如今社會中,獨生子還不少,可以說是從多寵愛在一身,可以看作是獨自為王,一切不用擔心和動手,餓了哭兩聲自會有父母來喂養,這一段日子到上學之前都可以是看作猴子此時的狀態,人生不勝快樂。

猴無遠慮必有近憂,這樣的供給初生之時還可以,當隊伍壯大了,內部的小環境再美麗,也得要面對外部的大環境,外部的世界很精彩,精彩到都會衝動的想去看一看。

這是石猴往悟字主動靠近的過程,只不過這個過程已經過了何止三五百載,不過終究還是要長大,要面對現實,即使沒有外力,自省的力量也會促使他這樣去做。

所以石猴要雲遊海角,遠涉天涯,務必訪此三者(佛與仙與神聖),學一個不老長生,常躲過閻君之難。

就人來說,人們常嘆時間都去哪兒了,因為幾乎還沒有感覺的時候,為人父母的眼看著那個才學會走路的孩童已經背起了書包,準備去面對外面的世界了,這個外面的世界暫時是個象牙塔,這裡有老師和同學,大家互幫互助,還有後方一個溫暖的家,可以說依舊是個花果山,是相對與社會隔絕的環境。

這既是一個被動也是個主動的過程,被動是我們從孩子輩走來,是被送入學校的,主動的過程則是當面對未知時,要去探索真相時,則需要主動的發問,會問無數個為什麼?當父母的為什麼已經不能很好的滿足的時候,那更要走出去,面對未知。

一路艱難,慢慢學會悟空

猴王參訪仙道,無緣得遇。在南贍部洲,串長城,游小縣,不覺八九年餘。最終訪得到: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被師父起個法名叫孫悟空。正是:鴻蒙初辟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

得名的孫悟空在心誠之下,終於求得初果,得到了師父傳授的真功夫,面對師兄弟們的激將,卻是賣弄起法術起來,這也是人之常情,有了點功夫和成就生怕別人不知道,得要讓別人羨慕一下,尋找下自我的存在感和自豪感。

被趕出師門之後,回山上天,偷桃得丹,以一猴之力對抗天界,這一時期是意氣風發,最自在的時候,做的是本我,雖然粗糙卻充滿了激情,但終回天無力,被壓五指山下,終於如同師父所說的惹下禍事。

因自以為是,可以天地遨遊,此時的孫悟空可以說是頑劣,也可以說是本性使然,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任何,在《西遊記》這一段中,其實才算是孫悟空的本性,雖然沒成佛,卻心中自在成斗戰勝佛。

《悟空傳》中一段話才是此時本性的反映。

「大聖,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如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正如人們心心念到的:詩和遠方。

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多數的情況是離家越來越遠,然而心卻很歡暢,多年的從師學習,可以驕傲的成為所謂的天之驕子,一股豪氣可以直衝雲霄,聽著貝多芬的《命運》時,也可以大言不慚的說自己同樣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正如曾經入職華為的一名新員工,面對華為這麼大的公司感覺不滿意,覺得要改變的東西實在太多,所以洋洋洒洒的寫了封萬言書給任正非,可以想像當初他寫這封信的時候是何等意氣風發,壯士登舟,有風蕭蕭其易水寒的決心,結果如同剛剛出山的孫悟空一樣,只能被壓五指山下,因為並沒有真正的悟了。任正非的回覆並沒有錯,因為這個世界的複雜不是剛剛走入社會的愣頭青能夠真正看清的,你看的不代表你真的看見了。

熟悉的另一家當地公司也出了一名這樣的人才,只不過這個人才並不是身在公司時上書的萬言書,而是沒有等到最後的回覆,是離職後交給董事長的萬言書,同樣洋洋洒洒指出公司各類毛病,並給出解決方案,若按此方案操作估計可以讓公司如日中天,一鳴驚人。當然這封的結果依舊,如同一顆石子丟在湖水中,只冒了個不起眼的泡,然後此封信就變成了垃圾堆中的一員,從此深藏功名塵和土。

西天圓滿,才能一切成空

中道分離亂五行,降妖聚會合元明。神歸心舍禪方定,六識祛降丹自成。

當唐僧收了孫悟空並其他三個徒弟之後,不服管教的依舊是孫悟空,但是隨著西天之路越走越長,一切都在變化之中。

當另一個孫悟空出現時,按李卓吾的批評語來說,則是二心攪亂大乾坤,人心與道心的混亂所至。天上地下的神仙沒有能分辨得出真與假,地藏王在諦聽幫助下知道是什麼原因卻不說破,終究還是至如來佛祖之處辨別真假,其實兩者都為真,何來假,只不過是二心作怪罷了。

在西遊記中最關鍵的一章來了,在這章中,也許是有意,也許是無意,孫悟空消滅了自己的人心,走了道心之路,這條路看上去是如此正確,也因此真正成佛,至於成佛是不是最終的終極點,只看每個人如何理解了。

對於人的一生來說,邁入社會可以看作向西天之路的旅行,這一路旅行之下,遇見不同的人,遇見不同的事,俗諺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會有,有的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有的只是無意傷害,有的是刻意打擊,不會有誇張的九九八十一難,對於多數人來說,這條路上的難並不在少數。

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如同孫悟空一樣,面對各種不同的困難,總得要想辦法去解決,做人一樣,挨了刀,只要不是致命傷,那就自己舔好傷口再出發。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意識所分為的三部分的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在出發的過程中,人的本我和自我,還會有個超我會一直伴隨著,至於哪一個我會占據上風,則看每個人面對環境的改變而做出最終的選擇,如同有人感嘆的,走著走著,忽然發現自己變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個人

對於孫悟空來說,他是消滅了本我,走向了超我的道路,所以成就斗戰勝佛,這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悲哀,幸福則是從此脫離了所謂的苦海,而悲哀則是曾經那個可以拿起棍子四海無懼的猴子已經消失不見了,所以才會有另一本《悟空傳》讓人難以釋懷。

人不是神,所以無法做到真正的消滅本我,只會在這一路之上走走停停,然後會尋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個人倒是以為這個平衡點應該是超我在中占據主位,淡然面對世界的一切。

有人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歸宿。找到最終的那個自己才是正理,至於你的選擇是什麼?與道德無關,在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NRDGYGwBUcHTFCnfySX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