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大街的前世今生

2019-08-03   最武侯

武侯祠大街得名於全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等蜀漢英雄紀念地——武侯祠。武侯祠肇始於221年建惠陵、漢昭烈廟時,但當時惠陵、漢昭烈廟旁並未建有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據《太平寰宇記》載:「李雄稱王,始為廟於少城內,桓溫平蜀,城內獨存孔明廟。」可知作為武侯祠前身的孔明廟始建於李雄(274—334年)建立成漢政權的西晉時期,且在「少城」之內。約在500年前後南北朝時期,武侯祠從成都「少城」遷建於惠陵、漢昭烈廟旁。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蜀獻王朱椿到武侯祠朝拜,以「君臣宜為一體」為由,將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合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君臣合廟景象。

人們常把武侯祠大街與武侯祠的歷史緊緊聯繫在一起,殊不知,武侯祠的歷史很悠久,而因武侯祠得名的武侯祠大街卻只有30多年歷史。即便是追溯其前身:從東至西依次為南郊路、老車站街、新車站街、澄清街、川藏公路起始段(武侯祠大門至高升橋),歷史也不足百餘年。

老車站街與新車站街

查閱民國二十二年《成都街市圖》會發現,當時武侯祠周邊還未形成街道,除一條馬路外全是農田。有史料顯示,街道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老南門車站建成時才有的。老南門汽車站是進出成都南門的主要集散地,其舊址在涼水井街南口(老「涼水井街」已被拆除,即今「耍都」東側),於是此地得名老車站街。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老車站搬遷至武侯祠東側並建立新車站,此地更名為新車站街。

南郊路

武侯祠大街前身中的「南郊路」歷史那就更短了,只有60餘年。它是在1950年後由漿洗上街南口西折新開闢至涼水井街南口接老車站街的一條新街,因地處南郊而取名南郊路(民間曾一度稱它為新馬路)。今天的1路、82路、334路等多條公交線路在武侯祠大街東口設置的「漿洗街站」,過去一直叫「南郊路站」。

南郊路連同此路段的現四川省農業廳一帶,曾經是「城南農事試驗場」的舊址所在地,也是「水電報」誕生之地。1911年9月7日,趙爾豐以煽動「罷市、罷課、抗糧罷捐」的罪名,誘捕了同志會首領蒲殿俊、羅綸等9人,並開槍鎮壓請願群眾,引發了著名的「成都血案」。

澄清街

澄清街的得名,則多少有點傳奇色彩。據老街坊相傳,民國初年,一位名叫郭澄清的收荒匠,在督院街收到一污漬斑斑的花瓶。花瓶看似不起眼,但他卻看出這是流落到民間的宮廷珍玩,便喜滋滋地帶回家。從此,郭澄清發了家,遂在武侯祠旁修房舍數間。之後,到這裡置地建房的人多了,逐漸形成街道,人們便習慣地稱這街為「澄清街」。

武侯祠大街的外立面仿古整治

1968年,南郊路、老車站街、新車站街、澄清街、川藏公路起始段,連同橋南正街、漿洗上街的一小段曾被更名為解放南路。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街旁有馳名中外的名勝古蹟武侯祠,這才合併命名為武侯祠大街。

1985年8月成都市政府頒發《成都市文物保護管理辦法》,又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武侯祠的保護隨之步入了法制化軌道。相關規定對武侯祠附近的建築風格與名勝古蹟相協調提出了要求,武侯祠大街沿線建築外立面進行了仿古改造,並在街口修建了標誌性建築——仿古漢闕立柱。

2012年,武侯區實施武侯祠大街外立面整治,將街道按「千秋序曲」「蜀風禮儀」「萬里古道」三部分進行打造,使其重穿古裝而連接古今。

每年春節一到,成千上萬的遊人逛錦里、觀大廟會、游喜神方、祭拜蜀漢英雄,都會走進這條彙集絲路古道文化、三國蜀漢故事及川西民居特色的復古「老」街。它以濃厚的歷史底蘊吸引著來往的遊人,但誰又能想到,這條復古「老」街的歷史其實還不足百年。

(來源:方誌武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