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人民政協事業發展進步的持久動能。政協工作只有堅持創新性,緊扣時代脈搏,緊跟發展潮流,大膽探索、勇於實踐,才能更好體現時代特徵,彰顯自身特色。
借鑑全國政協創新做法,按照福州市政協黨組安排,從今年起,福州市政協開展了以凝聚共識為目標的「委員講堂」活動。邀請政協委員走進課堂,登上講台,宣傳黨的政策、傳播科學知識、交流履職體會。
3月4日,市政協第一期委員講堂——「關於政協應用型智庫建設的探討」。
這項工作成為今年市政協履職探索的新亮點,通過「委員講堂」,更好地凝聚廣大委員和各界人士的共識和智慧,成為了展現委員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重要窗口。
據市政協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 「委員講堂」共開展十場,注重課程活動的「質」,並按照疫情防控的有關要求,開展線上線下相融合的聽課方式。「委員講堂」緊扣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圍繞改革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理論和實踐探索的前沿問題以及法律、文史知識等舉辦專題講座,以委員親歷、親見、親聞的履職活動為切入點,通過講述履職故事、研討理論知識、解讀政策措施、回應社會關切等多個維度,展現人民政協事業的生動實踐。
7月9日,市政協第四期委員講堂——「福州市政協成立65周年專題委員講堂」。
記者了解到,根據時間順序,今年「委員講堂」先後開展了「關於政協應用型智庫建設的探討」「委員勇擔當齊心共抗疫」「國內外生態補償機制對我市的借鑑思考」「慶祝福州市政協成立65周年專題講堂」「後疫情時代若干教育問題的微思考」「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建設現代化有福之州」「食用菌營養健康與產業發展」「畲族文化簡說」等主題活動。
打造履職新平台
突出凝聚共識導向
今年3月4日,福州市政協首期委員講堂 聚焦「關於政協應用型智庫建設的探討」,主講人是福州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何靜彥,台下的聽課者是市政協機關幹部職工,還有百餘名市政協委員及各縣(市)區政協機關幹部在各縣(市)區分會場,或通過手機客戶端在線觀看。在兩個小時的講座中,何靜彥從有關文件與講話、福州市政協的實踐與探索、幾點思考與建議三個部分就政協應用型智庫是什麼、幹什麼、怎麼建設的問題與委員們進行了分享和探討,探討其創新意義和深刻內涵。
3月4日,市政協第一期委員講堂——「關於政協應用型智庫建設的探討」。
這場講座新穎的內容和形式讓人眼前一亮,「通過這次講座,我對市政協應用型智庫的定位特點、建設標準、運行機制及如何發揮作用有了更加清晰而明確的認識。」通過手機在線收看講座的市政協委員黃麗惠表示,要更深入地調研,在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上發揮積極作用,助力福州經濟社會更好發展。
4月27日,市政協第五期委員講堂——「幸福之城 有福之人」。
「『委員講堂』既是政協委員聯繫團結界別群眾、面向社會正面發聲、凝聚和傳播共識搭建的一個新的機制化平台,又是展現政協委員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重要窗口。」市政協相關負責人介紹,「委員講堂」活動有利於加強政協機關和委員的學習培訓工作,不斷強化委員履職能力和政協機關的服務保障能力,更好地協助黨和政府做好協調關係、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的工作,承擔人民政協制度參與者、實踐者、推動者的責任。
12月24日,市政協第十期委員講堂——「畲族文化簡說」。
在「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建設現代化有福之州」專題講座上,市政協經建委兼職副主任,福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吳建青花了兩個小時與委員和機關幹部交流如何踐行新發展理念,發揮總體規劃在城市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市政協委員一致表示,對福州未來的發展方向更明晰了,對福州的空間規劃也更加清楚了,對今後應該如何保障發展、保護生態、保護歷史文化等也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市政協委員石御認為,委員講堂機制化平台既給委員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機會,助力今後的工作,也能為凝聚和傳播發展共識、弘揚正能量精神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
11月3日,市政協第九期委員講堂—— 「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建設現代化有福之州」。
發揮委員主體作用
聚焦改革發展重點難點
學習是人民政協的優良傳統,也是政協履行職能的一項基礎性、經常性工作。當今社會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時代,人民政協要提高履職水平、增強履職實效,必須創新學習形式、豐富學習內容、完善學習制度。
「委員講堂從制度設計上對發揮委員作用、提升履職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把履職質量導向和履職能力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市政協相關負責人認為,政協委員要更加崇尚學習、加強學習,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推進履職提質增效。
5月20日,市政協第三期委員講堂——「國內外生態補償機制對我市的借鑑思考」。
今年是福州市政協成立65周年。7月9日,福州市政協舉辦專題委員講堂,邀請7位不同界別、不同時期的委員前來做客,分享他們的履職故事。市政協委員丁毅黎是醫療界別委員,她在擔任十一屆省政協委員期間提交的《關於加快福建省「網際網路+醫療」發展的思考》被評為2016年省政協重點提案。在丁毅黎看來,委員要注重知識更新,熟練掌握本行業、本界別的相關知識,發揮專長,才能提出有價值、有水平、有前瞻性的提案。此外,還要學習各級黨委、政府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實施計劃,才能有針對性地參政議政。
7月9日,市政協第四期委員講堂——「福州市政協成立65周年專題委員講堂」。
委員講堂在發揮委員主體作用的同時,還與協商議政的基本職能建設形成互動。比如,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專題講堂上,四位政協委員從有關文件精神、福州市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有關情況、幾點思考與建議等方面就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什麼、幹什麼、怎麼推進的問題與廣大委員進行了分享和探討。根據年初制定的協商計劃,該議題也早已納入其中,不久後就召開了常委會議協商,此次委員講堂可謂協商前的「預習」,讓委員知情明政,提高協商建言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0月29日,市政協第八期委員講堂—— 「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
值得一提的是,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7月28日上午,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在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舉辦委員講堂。市政協委員、市菜科所所長、推廣研究員陳秀娟為大家作題為《食用菌營養健康與產業發展》的專題講座。講座後,農業和農村委黨支部和市菜科所黨支部還聯合開展「菜園築夢惠三農」活動,市菜科所將牽頭組建科技特派員團隊為相關食用菌企業提供技術指導等惠企服務。 「委員講堂和支部活動相結合,不僅為黨員委員和黨外委員間加強聯繫、擴大交流、加深了解創造了機會,而且對於發揮委員優勢,促進委員特別是黨員委員強化責任擔當具有積極意義。」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負責人表示。
7月28日,市政協第六期委員講堂——「食用菌營養健康與產業發展 」。
回應重大問題關切
唱響政協「好聲音」
在開展委員講堂的過程中,市政協鼓勵委員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為立足點,善於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在專業領域答疑釋惑、回應關切,共同為建設有福之州、幸福之城貢獻智慧和力量。
多年來,市政協委員王詩潤通過大會發言、撰寫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多種方式,為閩王王審知信俗申報非遺奔走呼籲。作為晉安區閩台王審知研究會副會長、福州市閩王王審知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在委員講堂的分享中,王詩潤表示,如今他已成長為一位履職經驗豐富的老委員,希望今後能為閩王信俗非遺文化發展貢獻更多力量,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再上新台階。
今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產生活,而在抗擊疫情的群體中,政協委員的擔當精神展露無遺。3月27日,市政協舉辦第二期委員講堂,彼時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在這關鍵時刻,10名委員和列席人士講述戰「疫」故事。在他們當中,既有參與一線治療的醫療專家,也有在社區摸排關鍵人員信息並上門勸導接受隔離的社區主任,還有踴躍捐資助力的民企代表、海外華僑等。
3月27日, 市政協第二期委員講堂——「委員勇擔當 齊心共抗疫 」,委員代表帶領與會人員合唱《團結就是力量》。
委員們表示,上台的委員分享的是戰「疫」平常事,展現的是政協委員心繫家國的情懷。在未來的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要及時響應黨委、政府號召,主動適應變化,以更實的行動、更大的作為、凝聚更大的力量,努力為促進經濟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政協委員通常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委員講堂」使其協商議政的業務水平與專業性得到了充分展現。今年9月1日,在第七期委員講堂中,市政協原黨組副書記、副主席鄭勇作主題為《後疫情時代若干教育問題的微思考》的專題講座。鄭勇曾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是福建省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當天,鄭勇從教育應堅持的「五個注重」、「幸福教育」的現實意義及落實、個人感悟三個方面入手,分享自己對後疫情時代教育工作的一些思考。鄭勇建議,學校在設計教育教學內容中,應著重加強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培養學生形成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並付諸具體自覺行動。
9月1日,市政協第七期委員講堂——「後疫情時代若干教育問題的微思考」。
目前,「委員講堂」已成為發揮委員優勢、加強思想政治引領的重要平台。主講人基於自身研究、思考和感受,既通過專業知識回應社會各界對重大問題的關切,也通過生動的實踐和故事增強傳播力、感染力和公信力。「演講內容豐富,深入淺出,我要把講課內容好好消化吸收,再給身邊的企業家宣傳普及。」市政協委員林勉海在聽完吳建青委員的講座後說。
市政協領導表示, 今後將常態化開展「委員講堂」工作,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堅持中不斷完善,邀請更多政協委員上台講述,講好政協好故事,不斷提高委員們政治把握能力、調查研究能力、聯繫群眾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更好地傳播政協好聲音。
記者:邱陵
編輯:劉曉芳
監製:劉必泳 申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NFdVpnYBur8RWXSA1pw3.html